江河山
中學生學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其實還有一怕,四怕古詩文。詩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被譽為文學的驕子,又被稱為語言的宗廟,隨著高考分值越來越大,內容不斷擴展,形式更加多樣,考點更加豐富,它在高三一輪專題復習中,既是一個重點,更是一個難點,占有至關重要的位置。對學生來說,詩歌鑒賞水平較低常常導致在高考語文卷中這一類題目的嚴重失分;對老師來說,詩歌專題復習是高三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問題,通常事倍功半,如一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何采取一種行之有效、行之高效的方法幫助學生鑒賞詩歌,是值得我們思考探究反思的。
一、開一扇吟詩誦詩之門
在高三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都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直奔主題,以“一解題、二釋詞、三解構、四總結”這樣一種模式組織整個教學活動,往往會將各種詩歌表現手法及鑒賞手法進行羅列,滿堂講滿堂灌,越俎代庖,講得神采飛揚,其實教學效果收效甚微。這樣的教學活動,就如人生省略了戀愛的過程,直接奔入婚姻的殿堂,少了空間,少了遐想,少了靈感,少了美麗,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機械乏味,乏味的教學過程無法吸引學生鑒賞詩歌。筆者認為,詩無達詁,詩歌鑒賞具有獨特性。詩歌,是以歌唱形式表達情感的藝術形式,學習鑒賞詩歌,從誦讀入手或以誦讀為手段本身,是回到了詩歌本身的特征。古人云:“謂讀得熟,則不解說,自曉其義。”學生熟誦于口,濡染于心。很多詩歌中都蘊含詩人強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將進酒》氣勢雄偉,有如大河奔流,一瀉千里;詩情豪邁,言語狂放,卻又沉著抑郁。如果只是以老套的方式而卻少吟誦講解,學生便無法體會當中的情感。再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語言風格委婉含蓄,需要反復吟誦,才能感受到一個身遭國破家亡,丈夫新喪,只身流落江南,晚景十分凄涼孤苦弱女子形象。如果缺少誦讀這一環節,就很難感悟到詩人和對于詩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更難得到深刻的體會,提高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的能力就無從談起。
二、開一扇原初情感體驗之門
在高三一輪復習詩歌課堂教學中,老師經常會花大量時間介紹作者的生平事跡、思想主張、詩歌風格等,由此總結出一套固定的“知識”,如言李白必稱“飄逸豪放”,言杜甫必稱“憂國憂民”“沉郁頓挫”等;讓學生帶著老師介紹的這一套“知識”法寶接觸詩歌,造成思維固化,形成貼標簽式的學習。學生哪里還會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呢?哪里還會有自己的思考呢?
開一扇原初情感體驗之門,就是老師在教學時,應從學生的原初情感體驗出發,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出發,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詩境。當學生有了自己的原初體驗后,老師再對其原初體驗加以引導,達成共識。譬如在講詩歌的“煉字”時,列舉“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南浦別》白居易)的“一‘看’腸一斷”的“看”字的效果時,可讓學生反復吟誦,置身詩境,想象自己與家人離別的場景,就會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原初體驗,體會出詩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獲得與詩人感情上的共鳴,形成答題效能,這比教師總結出一套固定的“知識”法寶要強得多。
三、開一扇讀懂遷移之門
鑒賞詩歌的前提是讀懂詩歌,學生鑒賞詩歌最大的問題是讀不懂、看不懂詩歌,這極大地影響了做題。試想,一首詩歌寫什么內容你都不知道,那么不管教給學生什么方法都是白搭。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讀懂詩歌,除了“看標題、知作者、悟文本、看注釋”這些條框之外,我們更應注重的是引導學生回到所學的教材當中,從學生熟悉的淺顯的又具有代表性的、還能與高考考點聯系緊密的詩歌入手鑒賞。如鑒賞詩歌的景物形象,筆者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引導學生自主嘗試鑒賞: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
學生自主嘗試答案:
(1)這首曲疊用11個意象,描繪了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
(2)暮色思歸的烏鴉,安逸自適的人家,旅途勞頓的老馬,意境凄涼蕭瑟。
(3)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悲苦凄楚的羈旅愁思。
由此遷移引導學生鑒賞王維的《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王 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
學生答案展示:
①這首詩描繪了一幅雨后清幽、明凈的秋色山村晚景圖。
②通過對山雨初霽、空氣清新、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浣女歸舟的景物描寫。
③表達了詩人對優美田園生活的熱愛,對污濁官場的厭惡之情。
這樣引導學生以熟悉的能讀懂的教材詩歌為引子不斷探究鑒賞與之相似的詩歌,形成以教材為“點”,在“點”上求精求深求輻射;以高考題為“面”,在“面”上求廣求博求升華的高效復習策略模式,教師千萬不要動不動就以高考真題引路,搞得神秘高深莫測,云里霧里,不僅作繭自縛,而且讓學生霧里看花。
四、開一扇有成就感之門
為什么很多學生對詩歌不“感冒”?一是教師在鑒賞詩歌時乏味,二是學生在做題時總得不到理想的分數,以致沒有成就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講解詩歌鑒賞要系統化,可以從習慣中的詩歌的形象、語言、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四個板塊進行。授課時可以先從學生學習過的背誦名篇中舉實例,逐漸過渡到選取課外淺近的詩歌鑒賞,再到高考詩歌鑒賞真題練習。教師授課前期以講為主,到學生有初步詩歌鑒賞的方法后,就注重以練為主。對不同階段學生的要求也不一樣,先前要求學生口頭陳述鑒賞,最后要求學生規范答題鑒賞。教學形式,尤其題型應多樣化,譬如對詩歌的一些術語,可以采取識記背誦、填空默寫、判斷選擇等形式,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營造良好的鑒賞詩歌的氛圍,讓學生厚積薄發,喜歡詩、愛上詩,從成功中獲取滿足感,這樣做才能做到使鑒賞詩歌水到渠成。
詩歌鑒賞,想說愛你不容易,教師要不斷研究教法,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學;學生應該調動情感體驗,提高讀詩、懂詩、解詩、析詩、答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