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芳
摘 要: 新課程實施以來,音樂教育工作者改變了過去對音樂課程資源研究的忽視態度,在課堂教學中注重音樂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音樂課由狹變廣、由靜變動,音樂課不再局限于學習課本知識,而是師生積極開發和利用音樂資源的展示平臺。作者結合自身工作實際,以初中音樂《中國功夫》一課為例,從深挖教科書資源、適當選擇音樂媒體資源、巧用學科資源三個方面談談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關鍵詞: 課程資源 音樂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一、深挖教科書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
關于教科書的資源性特點,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在大力開發課程資源的同時,有部分教師走入了一個誤區:忽視最核心課程資源——教科書資源的開發使用。表現為教師忙于搜集各種教科書外的教學資源而不在教科書的鉆研上下工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投學生所好,播放流行音樂,學生根本無心顧及教科書。這些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音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背離新課程改革的初衷。全面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固然重要,但絕不能以“教科書不是唯一課程資源”為由,否定教科書在課程資源中的基礎作用。新課改提出課程資源這一重要概念,并不是拋棄教科書,削弱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科書屬于課程資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資源。因此教師必須正確對待教科書,充分發揮教科書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在執教《中國功夫》一課時,筆者在認真閱讀分析教科書之后,針對《中國功夫》三個子目的特點,筆者以“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設計思路,形成聽《中國功夫》—唱《中國功夫》—評《中國功夫》的主線,加入課程資源,經過筆者精心預設,形成新的三個教學主題。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特長和認知水平的基礎上圍繞三個主題提出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分別是歌曲由幾大部分組成?歌曲的旋律和節奏有什么特點?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教學中,筆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學生為了能夠回答好三個問題,就會回歸課本。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教學觀與學生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選取有用、有趣的素材重組教材,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生獲取知識與形成技能,經歷體驗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過程。這樣,音樂課程才能真正煥發出生命活力。
二、適當選擇音樂媒體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接觸到的音樂,有音樂教材上學到的,有從電視、廣播里聽到的,有從網上下載的……獲取的渠道很多。老師要做個有心人,多收集一些優秀的音樂教育資源,挑選一些學生喜愛的素材,這樣能極大地豐富音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音樂素養。課堂教學過程以三大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媒體為主,有機融合教學環境、人的情感、人際關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構成的系統工程。系統論開放性原則告訴我們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編者、作者之間平等的多元對話過程。一個對話主體也不能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是影響教科書的最重要兩個因素。忽視學生主體地位,老師主導地位不符合系統論整體性原則。
在執教《中國功夫》一課時,筆者發揮自身資源、學生資源、多媒體資源、課桌等資源收到良好效果。在導入環節,為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筆者播放了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中太極拳表演,在幻燈片的背景上,筆者精心選取一幅武僧練武的劇照作為背景,突出了主題。為了給《中國功夫》加入新的表現元素,增強歌曲表現力,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自身會彈奏古箏的優勢,加入古箏伴奏,讓古典民樂與中華武術相結合,并請武術興趣小組的同學上臺表演。
音樂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符合新課程教學理念,彌補了課本教材的局限性,為學生終生學習和音樂審美素質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值得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努力實踐與研究。
三、巧用其他學科資源,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音樂教學的核心目標之一。但是,由于應試教育的沖擊,教學方法不當等原因,中學音樂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在新課改背景下,中學音樂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要在內容和方法手段上進行創新。
《中國功夫》一課充滿積極向上的情感,是宣揚中國武術文化,放大正能量的好例子。在課堂教學的后半部分,為了拓展課堂教學的高度與深度,筆者拋出一個問題:“當代青少年學習武術的真正意義”,有的同學回答強身健體,有的同學回答保衛家園、見義勇為,有的同學回答幫助弱小把中國的武術文化發揚光大。為了啟發學生思維,筆者展示了甲骨文、金文、篆書、楷書“武”的寫法,對“武”字形的解讀“止戈為武”。通過前一段解說,學生紛紛發言,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筆者用九個字展示課堂教學主題:“少年志、武術魂、中國夢。”
每一位音樂教師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都應重視課程意識。從細微處著手,做個細心人。從教科書中深挖課程資源,通過不同媒體展示資源,從撲朔迷離的信息中提煉課程資源,多了解學生需要,盡可能拉近課程資源與學生學習和生活經驗間的距離。逐步提高利用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資源和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讓身邊的音樂資源發揮應有的教育作用,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課堂就會發生“靜悄悄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