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云
你也曾被作文困擾嗎?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曾經為學生的作文苦惱過。一布置作文,學生就如臨大敵,唉聲嘆氣,勉強完成的作文能好嗎?怎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愛寫、寫得輕松呢?這個課題需要我們不斷地思考與探究。經過近二十年的教學摸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努力。
1.注重積累,還作文養分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這道出了積累的重要性。
(1)重閱讀教學,起范例作用。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與寫作是一對孿生兄弟”,“閱讀時吸收,寫作是傾吐”,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課文是最好的范例。我們首先要注重上好閱讀課,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認識,了解、領悟常用的表達方式,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有感情地誦讀,通過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培養良好的語感,感悟作者寫作時傾吐的情感。
(2)觀察生活,積累素材。
葉老說過,生活豐盈,文章就如溪流般晝夜不息。這告訴我們:生活是作文之本。如何讓學生走進生活呢?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田野,親近自然,積極投身校園內外的生動的生活中體驗,引導孩子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觀察,勤于積累。如引領學生“常回家看看”。并告訴學生,作文并不是有了華麗的詞匯、優美的語句才是“好作文”、“真作文”。只有感人的故事,真實的感受,這樣的作文才是好的作文。而且只有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真實地記錄下來,才是“真正的作文”。引領學生“常回家看看”,就是引領學生仔細觀察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要是自己的感受,什么樣的都可以寫。如:“媽媽正在燒菜,糟糕,醬油沒了!”這種發生在許多學生身邊的小事,經過老師巧妙地點撥,也能寫成好的習作的。如:“媽媽見我幫她買來醬油,對我微笑,還高興地說:‘謝謝你。’媽媽真是客氣,我都有點不好意思了。在平時,爸爸媽媽為我們做了多少事呀!我可覺得他們似乎理所應當的,我不會在意的,今天……”當學生娓娓道著自己的“家常”,述說著自己的感悟,這難道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作文嗎?通過注重積累,學生增長知識,做好文化語言、生活體驗的儲備,習作就不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2.拓展途徑,引導技巧
單有知識儲備卻不懂得如何運用也不行。雖然學生或許能從自己的親身閱讀體驗中揣摩品悟些寫作的技巧、方法,但總是模糊的、零碎的東西。教師要作適當的點撥、引導,授之以“漁”,厚積薄發。
(1)以說促寫,常說常練。
學生說與寫有密切的聯系,把習說與寫作結合起來,能降低學生的習作難度,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習說耗時較之習作少得多,可以經常性練習,從而實現“以說促寫”。比如我在班級開設“小樹苗廣播時間”這一語言訓練的語文活動內容,每周拿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從自己的素材本中挑出最滿意的一則素材,要求先打好腹稿,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再隨意選出一人作代表到臺上發言,師生再對他的發言進行評價,共同探討如何把這段落(或段話)說得有條理、完整、具體,然后以此為例,各學生整理自己的發言,再次在小組里交流。時間長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也都會增強。
(2)借鑒課文,仿寫練筆。
仿寫是小學生習作的重要途徑和訓練形式,是從閱讀到獨立寫作過程中起橋梁作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手段。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有的選材精當,有的構巧妙,有的立意深刻,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在練筆中模仿借鑒的材料。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學習、分析范文,找準和把握仿寫之“點”,使得學生學例悟法,舉一反三,在實際運用中習得方法,逐步提高能力。如教學第七冊的《盧溝橋的獅子》第二自然段后,可引導學生品悟全段是圍繞“真有意思”這個中心詞寫,先總寫,再具體分述獅子的“大小不一”與“形態各異”,并讓學生悟出作者運用展開合理想象把內容寫具體生動的方法技巧。再讓學生由“悟”到“仿”,布置學生觀察一處景物,仿照這種寫法寫“自己熟悉的物品”。
經常進行說寫練筆磨礪,可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技能技巧,消除如何“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困惑。
3.創設情境,激發熱情
著名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因此,教師要抓住每次作文的特點,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表達沖動。比如描寫春天的景物(第六冊),先有計劃地開展閱讀活動,找一些描寫春天的文章,積累好詞好句,再開展游覽活動,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大自然清新的氣息刺激他們的感官。一路上,他們就如一群放出籠子的小鳥一樣,歡快地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暢快地發表他們觸摸到的、看到的、聽到的大自然的一切。回到班級后,讓學生進行“我的春天最美麗”說話交流活動,學生個個爭著把自己觀察到的春天、感受到的春天告訴給同伴。此時,學生大多有“不吐不快”之感,發言特別積極、精彩。最后,我讓他們把自己說的寫下來。由于有了閱讀的知識儲備和游覽觀察的切身體驗,學生筆下的每縷微風、每片綠葉、每株小草都寫得活生生,富有學生自身獨特的發現與體驗。
當然,作文激趣的方式、方法很多,比如訪問調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教師要因題而異,通過巧妙地誘導,恰到好處地點撥,輔之以多樣化的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打開學生的“話匣子”,引發學生情感傾吐與交流的欲望,做到“情動而辭發”。
4.多法激勵,培植興趣
學習活動最大的樂趣莫在于看到自己學習的成果。每個學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得到大家的重視和贊同,都喜歡成功,都渴望體驗到作文成功的喜悅和無限的情趣。
(1)開要重視評語的“激勵”作用。
對學生而言,作文不是別的,它是自己生活的寫照,見聞的載體,真情的表露,思維的火花,所以老師應當理解、尊重、欣賞學生習作過程中的個性體驗,努力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要舍得鼓勵,多寫賞識性、肯定性的評語。作文評語是教師與學生心靈間的一次對話,教師要站在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用商量、詢問的口吻與學生平等、耐心地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從而激發寫作興趣。
(2)開辟多種展示渠道,讓學生獲得成就感。
比如:教師動情朗讀被選中的學生的習作;當眾褒獎;出示習作中描寫精彩的片段或詞句;在班級“學習園地”張貼;推薦到校廣播室、校刊發表等。
這樣,在評語的激勵引導、習作的展示評析中,學生不但可以保持一種較長久的寫作興趣,而且修改作文的能力得到鍛煉,使得習作的再創作成為可能,作文能力不斷提高。
“教是為了達到不教,讓學生自能讀書、自能作文”。這可謂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語文教師的最高理想境界。“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于為理想而奮斗”,就讓我們以蘇格拉底的這一名言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