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 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學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希望達到的效果,優化課堂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優化課堂教學,歸根到底就是要改進教學方法,創設學生思維空間,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作者以自身的教學經歷為主要依據,探究了優化初三化學課堂教學的幾種方法。
關鍵詞: 初三化學 課堂教學 實施策略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和教學行為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但是,學生是獨立的、不斷發展的、具有獨特意義的個體,傳統教學中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往往很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我們要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努力讓學生“愛學、會學,學懂、學透”,以達到教學活動的事半功倍。
一、投石問路,充分激發學生興趣
所謂“投石問路”,就是在課堂講授時,教師先把思路投出去,講關鍵,點重點,然后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盡量做到讓學生自己挖掘出事物的本質特征?;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開拓思路、引入知識的最佳方法,因而,在教授新知識時,教師應避免單一灌輸,取而代之,教師要通過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現象,結合對知識點所做的適當引導,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激發解決問題的熱情。
例如,在講解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我不直接板書“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而是先做實驗,將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試液的水溶液中,讓學生描述觀察到的現象: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然后,我在教授學生“紫色石蕊試液遇酸性物質變紅”這一特性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這個實驗所體現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質。最后,學生分析得出實驗中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酸性物質是由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的,從而得出結論:二氧化碳具有能與水反應,產生酸性物質(碳酸)的化學性質。
教師啟而不發,指方向而不限路徑,講學法而不講結果,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索,尋找問題答案,從而激發學生學化學的興趣。
二、抽絲剝繭,有效化解教學難點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些知識點容易混淆,很難理解,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并掌握這些知識點,教師可以由簡入繁,抽絲剝繭,逐層深入,突破難點,給學生揭示問題本質,真正讓學生理解真相,學生得出結論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原子的結構”知識點中,許多選擇題、填空題都會用到“核電荷數=質子數=荷外電子數”這一公式,但是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往往容易混淆這個公式。因而,我在講授時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分層理解以加深認識。第一層,認識原子結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所以原子核所帶的電荷數與核外電子數、質子數和中子數有關。第二層,認識微粒電性。原子、中子不帶電,每個核外電子帶一個單位的負電荷,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數=質子所帶的正電荷數=荷外電子所帶的負電荷數。
再如,《燃燒與滅火》這一節內容中,有一個實驗叫“燒不壞的手絹”,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如何解釋這個實驗現象是難點,為了有效化解這個難點,我給學生設計一組對比實驗:
①取一塊浸了純酒精的棉布手絹在酒精燈上點燃;
②先將兩體積95%的酒精和一體積的水混合,再把一塊棉布手絹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然后取出擰干,在酒精燈上點燃。
通過實驗,學生清楚地看到:手絹①燒壞;手絹②燃燒但燒不壞,最終火焰熄滅。然后,我與學生逐層分析:第一,從燃燒的三個條件出發。手絹①和手絹②都是可燃物,且都與氧氣接觸,那么,導致不同現象的原因就只剩下一個了,即手絹①的溫度達到了著火點,而手絹②的溫度沒有達到著火點。第二,找出兩個實驗的不同點。手絹①浸的是純酒精;而手絹②浸的酒精中有水,根據實驗不同點分析得出手絹②上的酒精燃燒產生的熱量被水吸收,因而沒有達到著火點。
經過一番醞釀、引導、推論,學生豁然開朗,有效地化解了教學難點。
三、舉一反三,注重引導學生思維
現代教學中教師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給學生創造機會發散思維,觸類旁通。對于同類問題,教師只要講解典型范例,揭示內在規律,幫助學生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思路,學生便有能力解決其他同類問題。
這樣的方法在書寫化學方程式中常用到。例如,在教會學生書寫鐵和稀硫酸的反應后,我就會引導學生利用元素的化合價和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寫出鐵和稀鹽酸反應、鎂和稀酸反應、鋅和稀酸反應及鋁和稀酸反應等一系列金屬和稀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再如,“鐵的冶煉”知識點中,在講授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化學方程式后,我會根據一氧化碳作為還原劑的特點,讓學生思考一氧化碳還原四氧化三鐵的化學方程式。更進一步地,我又根據碳、氫氣同樣能做還原劑這一特點,讓學生書寫出碳還原氧化鐵、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化學方程式。
通過這樣舉一反三的演練,學生在書寫此類化學方程式時就形成了“依樣畫葫蘆”的思維方式。
四、溫故知新,及時鞏固教學成果
“溫故知新”是指教師幫助學生復習已學知識點,通過舊內容的重新學習,使知識更加系統化、條理化。“溫故知新”不等同于重復學習,而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補缺補漏,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側面對學習內容重新認識, 找出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使學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識系統,達到量與質的雙重提升。
例如,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時,鐵元素在生成物中的化合價一直是一個令學生頭痛的問題,我發現主要原因是學生搞不清鐵元素在生成物中什么時候該顯+2價,什么時候又該顯+3價。針對這個問題我在復習課上先設計讓學生完成這一系列的化學方程式:
然后,要求學生寫出上面四個反應的基本類型并注明鐵元素在反應前后的化合價。這樣,學生就可以自己歸納有關鐵元素化合價的規律了:
①在置換反應中,生成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通常為+2價;
②在復分解反應中,生成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與反應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相同。(即復分解反應中各元素化合價不變)
在教師設計的例題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理清了思路,總結出了解題規律,因而印象尤為深刻,那么以后解題再遇到類似題目時錯誤率也將大大降低。
教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不是教學內容,而是教學對象——學生?,F代教學中,教師如果繼續上演“滿堂灌”的獨角戲,則學生將繼續成為被動學習、封閉學習的機器,“輕負高效”就只能是句空話。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學會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積極性,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入手,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起,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課時少、任務重、內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極易混淆等矛盾,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最終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