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懷慶
摘 要: 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在當代社會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中國年輕一代能否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本研究在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探討了當前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方式、方法及成效,根據學生創造力培養的現狀和問題,結合生物課教學的特點提出了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途徑、方法,從而讓學生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在以后的生物學習中得心應手,走上社會后也可以成為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 中學生物教育 創造力 培養方法
創造力是指個體根據一定目的,運用已知信息,產生新奇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能力或特性。吉爾福特在1950年《論創造力》的演說詞中指出,創造力是“一種最高級的能力,是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能力”[1]。古今中外,國家及各級教育者都非常重視創造力的培養。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創造型人才是我國教育事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目標。社會的發展促進教育的發展。
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陳至立在《知識經濟、創新體系與教育的發展和改革》中談到:“知識經濟發展強調勞動者必須具有較全面的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2]在如今競爭愈演激烈的社會中,教育者不能再僅僅教授給學生知識,而是要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引導他們將學到的知識經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新問題。要想使學生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必須對其進行創造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中學階段學生個體的生理、心理發育逐漸成熟,對外界事物具有好奇心,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具有發明創造的潛能。當前對中學生創造力的已在多學科中進行,但在生物教學中對學生創造力進行培養的研究較少。生物教學內容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是對學生進行創造力培養的很好素材。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對當前中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造力培養的方式、方法及現狀進行了研究,提出在生物課堂上進行學生創造力培養的途徑和方式,為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創新能力是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和新發明的能力。
1.中學生創造力的一般特征
林崇德(1999)認為與兒童的創造力相比,中學生的創造力有如下特點:(1)中學生的創造力不再帶有虛幻的、超脫現實的色彩,而更多地帶有現實性,更多的是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情境激發的;(2)中學生的創造力帶有更大的主動性和有意性,能夠運用自己的創造力解決新問題;(3)中學生的創造力更成熟[3]。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和結構特點不同,因而在不同學科中進行創造力培養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例如:在語文課堂中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可以從人文、情感、聽說寫等方面進行培養,在政治方面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從學生的理解能力,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等方面進行。生物科學是自然學科的基礎,研究生命的起源在于進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發現自然奧秘的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2.中學生物教育中創造力培養的現狀
生物學與生命息息相關,改革后的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課程標準中也提到“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的發展。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愛好,讓學生能夠體驗學習的樂趣,感受生命的美好,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我動手能力,以及勤于思考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但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并沒有得到重視。因為生物在初中是副科,不參加中考,課時比其他課的課時少,有些學校為了抓升學率,就把生物課的時間給了其他課,這導致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上課時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知識的傳授上,并不給學生留思考的時間,從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也不會考慮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學生在缺乏主動性的情況下,不能把知識熟練掌握升華,更不能把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目前中學生物課堂比較單一,老師主要采用講授的方式,甚至出現“滿堂灌”的情形,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是聽老師講從來都不動大腦思考問題,考試的時候就把老師認為是重點的內容背下來應付考試,本來學生有想法或是有創造性也被扼殺。具體教學方式有以下幾種。
轟炸式:老師生物教學中不組織學生合作式學習,也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探究為主的學科,在教學中對于一些新現象的發現及探究性實驗活動中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但是老師為了趕進度,不尊重學科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將知識直接講授給學生,不管學生是否真的聽懂和理解知識。課后也不能及時聽到學生的信息反饋,教師也不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視為容器而不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活生生的接受主體,這樣學生的創造力被活生生地澆滅了。
訓斥式:有個別教師把自身的上位放在學生位子之上,以教訓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教學,完成教學內容,不考慮學生的心情更不會考慮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挫傷了學生創造的積極性。
壓迫式:中學生壓力比較大,他們剛剛從小學升到初中,要學的科目增多,學習任務也越來越嚴重,他們對初中的生活不習慣,認為生物課不重要,于是上課的時候就睡覺。在中學生物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會考,把考試重點畫出來,讓學生背,學生只是為了完成考試的任務而學習生物。這些現象造成教師錯過了對中學生創造力培養的關鍵時期。
3.中學生物學科及學生特點
生物課是自然學科的基礎學科,它涉及面廣,包括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及生物工程等多個專業,涉及制藥業、醫療業、環保業、農業等多方面問題,是對整個自然生命進行探究的學科,讓學生掌握生命的奧秘,所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對生命產生了好奇心學生才會開動思維探討生命。
初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屬于兒童—少年期,心理從幼稚向成熟過渡[3]。一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二是獨立性和依賴性等的特征、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矛盾的時期的特征”[4]。正是由于這種心理不同發展階段特征錯綜復雜性,導致初中生心理發展的不平衡、不穩定。初中生心理的發展的動搖性和可塑性很大,同時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在這一階段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有利于其后續的身心發展[5]。
4.中學生物教育中創造力培養的方法
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把學生潛在的創造力解放出來,抓住課堂教學的主渠道,開展創造性教學,即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結合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挖掘教材內容中所含的創造性因素,在傳授知識、發展智能的同時,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創造性個性,培養創造精神。同時要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結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這就要求老師具有一定的策略。根據學科及學生特點,我認為要從以下方面加強中學生物教育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4.1更新教師觀念
傳統教學理念認為: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6],老師是主體,而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老師只是起指導作用,引導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使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的態度,而不是要老師強迫式地學習,開動學生的大腦,讓他們思考問題,這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新課標提出,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老師不能只是滿堂灌,而是師生共同完成,教師可以拿出時間和學生討論,啟發學生,這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4.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想學樂學的基本情感,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要進行創造力培養,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學生具有廣泛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尋根究底;培養學生思考、質疑的良好思維品質是培養創造力的基礎。學生應該多開動大腦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而不是老師說什么就什么,要多想想,要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才有助于創造力的培養。自然界中的生物之謎很多,教師可利用各種生物現象進行設疑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如講植物的葉時介紹“植物為什么吃葷?”;講魚類動物時,提問為什么魚類會“死不瞑目”、“魚鰓真的是苦的嗎?”;講解兩棲動物時,介紹“青蛙的舌頭為什么長在口腔的前端?”“青蛙為什么只能看到運動物體而不能看到靜止物體?”等等,這些問題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
4.3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生物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尤其是在實驗課上,有目的地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科學實驗方法,讓學生自己設計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驗,獨立完成實驗操作,并讓他們認真觀察,認真記錄。如在講授《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中各種細胞器的制作時,教師就可以進行有效指導,從多方面考慮選取適合的材料,比如經濟、環境、材料的易獲取、穩固的效果,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選用橡皮泥或淺藍色的彩色紙片,還可以建議他們兩種材料都做,看那種材料做出來的效果好,進而選擇出最適合的材料。如選擇彩色紙片可以用剪刀把彩紙剪成小紙條,對小紙條折疊成內質網的形狀,把折疊好的彩紙用固體膠固定好,內質網上的核糖體可以用紅豆種子代替,這樣我們的內質網就做好了,同時對學生提問,對內質網知識點掌握不全的學生進行指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愉快地完成細胞器的制作,同時培養了動手能力。
4.4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通過學生親自觸摸、觀察、實驗,使感官協同作用,手腦并用,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動程度大大提高。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活動,組織生物興趣小組。由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和現象進行探究。由學生自由合作動腦設計,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及變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寫出相應的實驗報告,總結得出自己的實驗結論。實驗分析較好的鼓勵學生寫成創新小文章進行投稿,當學生嘗試到成功的愉悅后,會更努力地學習和研究。
4.5樹立平等寬容的師生觀
樹立平等寬容的師生觀,有利于形成師生和學生之間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的智力活動情景;激發智力和非智力創造因子出現最佳活動狀態——表現出勇于探索、質疑問難、大膽求異的精神狀態;出現觀察敏銳、思維活躍、想象豐富、直覺敏感、產生靈感的智力狀態。現代師生觀認為:首先,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師生應該是平等關系,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上得到了尊重,心理上得到了滿足,身心得到了健康發展;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和學生心靈的交流,用個人豐富的生活經驗、積極的人生態度、對科學的熱愛培養學生的熱愛生活之情[7]。
總之,在新課改倡導下的新型教學活動中,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是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強化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為培養新世紀創新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年春.論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力的培養[D].2007.
[2]王建云.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D].2004.
[3]林崇德.中學生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4]衛紅霞.初中化學教學合作學習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
[5]安敏.初中創造力的培養活動與實驗[D].南京師范大學,2011.
[6]傅維利,維榮.關于行為主義與建構主義教學觀及師生角色觀的比較與評價、比較教育研究[D].2000.
[7]楊飛.初中語文教學與學生創造力的培養[J].教學創新,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