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鳳 梁金輝
摘 要: 做好教師教學評價工作,處理好評價中的五個關系,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有利于推進評價規范化和制度化,達到評價促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 教師 教學評價 五個關系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1]。教師教學評價不僅涉及授課質量、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態度,而且涉及教師科研能力、師德師風、綜合素質、任職情況等,直接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學工作的開展。因此,教師教學評價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要處理好評價過程中表現出的五大關系,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充實和完善。
一、在評價方法上,處理好定量與定性的關系,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科學評價教師教學工作。
教師教學評價是涵蓋多方面的評價指標體系,要能夠全面反映評價對象的工作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就涉及對教師的工作進行量化或者質性分析的問題,在評價方法上主要有兩種。一是定性評價,根據平常表現和觀察,給教學工作做出定性評價,如教師人格品德、教學方法、教學技巧、教學態度、教學理念等要素不能或不易量化,屬于教師的精神生產活動,是教師影響教育學生的人格、塑造學生靈魂的過程,簡單的量化是無法反映和體現的。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簡便易行,缺點是粗略,標準不好掌握,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多,容易產生偏頗。二是定量評價,采用定量計算的方法,搜集數據資料,然后用數學方法做出定量結論的評估,如教師的授課質量、教學水平、科研能力、任職年限等都可以采取量化方式進行評價。在定量評價中,常用數量化方法的形式有百分法、累積分數法、綜合評判法等。這種方法比較科學、規范,人為因素影響較少,但指標種類繁多,且有些指標不易量化。所以,就方法本身而言,二者都各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根據評價內容選擇不同評價方法。
二、在評價主體上,處理好自評與他評的關系,使評價對象與評價主體相結合,引導教師提升自我反思能力。
根據評價主體的不同分為兩種:一是他價。這是院校有關部門有計劃地組織被評價者自身之外的他人對被評價者進行的評價,如學校領導、督導組成員、同行、學員等按照一定標準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客觀,要求比較嚴格,可靠性與準確性強,可以全面、客觀地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存在的問題是評價的組織工作比較復雜,比較費時、費力。二是自價。這是被評價者自主自愿地按照一定評價指標體系,對自己的情況進行自我評價,以達到相應的評價目的。這種方法的優點是比較容易進行,一個學期、一個學年都可以進行一次,有利于被評價者自我反饋,明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進行相應的自我調整,還能增強教師的評價能力。其缺點是缺少外界參照系,不能進行橫向比較,評價的客觀性較差。因此,自評和他評是相互印證、補充的過程,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師全面而深刻地認識自己,促進教師教學反思能力提高。
三、在評價方式上,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高教師整體水平。
在評價過程中,引導教師認識到實現勞動價值過程中集體團結協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把握好在組織的目標范圍內評價自己的優缺點,設定和實現自己的發展需要,把自身的發展需要與院校集體發展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在為院校作貢獻的同時實現個人價值。一是把握好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個人的教學評價不僅關系個人成長進步和教學工作的突破、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集體的評價,而集體評價又會影響個人教學工作的進步和發展,二者密切相關,不可能脫離集體而單獨評價個人。因為個人的教學工作更多的是集體共同研究討論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一個人的教學評價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集體的力量,而集體水平的提升必然帶動個人教學水平的提升。二是利用好教學評價的激勵競爭作用。教師教學評價能喚起教師之間、后進與先進之間比、學、趕、幫、超的激勵作用,使教師形成壓力,產生動力;而集體評價則會引起集體內部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精神,從而不斷激發集體的潛能,更好地促進集體乃至整個院校的發展進步。
四、在評價內容上,處理好“集中評價”與“平時評價”的關系,使評價結果反映客觀連續的過程,促進教師日常養成。
定期教學評價可以調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性,激起工作的內部動因,維持工作中適度的緊張狀態,可以使教師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任務的某些重要部分。而不定期的教學評價則可以使教師適時地、客觀地明確教學中取得的成就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可促使教師進一步地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有助教師教學工作的日常開展。一是明確“平時評價”在最終評價中所占的比重。即明確規定一年甚至一個學期的評價在最后總評價中所占比重,促使教師必須注重每個學期的教學工作,注重日常養成的連續性,不能養成“休息一段、忙一段”的習慣。二是明確平時評價的差評具有“一票否決”的功能。即明確一次的差評將取消最后評優的資格或規定幾次差評將只能評為不合格等,從而督促教師認真對待每一天的教學工作,時刻繃緊教學工作這根“弦兒”,使教學工作一直處于最優狀態。因此,在評價方案的制訂、指標體系的構成中,要很好地體現“平時要素”的分量和標準,實現連續性評價過程。
五、在評價機制上,處理好評價與指導的關系,使反饋指導促進評價過程,幫助教師的自我提升。
從教學管理上講,有對教學的評價,就有對教學的指導,否則評價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從評價到指導,再從指導到評價,循環往復,這是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沿著科學性軌道發展的關鍵。一是作為管理部門要本著著眼育人、促進發展的原則,針對評價結果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以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功能,使教師看到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找到或發現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激起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提高內在活力。這是評價能否起到良好作用的關鍵。二是教師要重視評價結果的反饋,把評價過程看做學習、認識自我、查找不足、尋找解決問題路徑的過程。要注重發揮教學評價的改進功能,通過評價及時獲得有關教和學的反饋信息,判斷教學過程是否有效,好的地方得到強化,缺點和不足得到糾正,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從而達到教學的整體優化。
總之,教師教學評價是為了改進和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其最高境界還是為了發展教師、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不斷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并不是為了評價而評價。因此,要確立這樣一種理念:評價是為了發展。在辦學治學,提高辦學水平的建設中,不斷總結開展教師教學評價的經驗,主動著眼于教師隊伍建設的特點規律,調動教師積極性,促進教學改革,提高院校教學質量,促進教師隊伍建設等,逐步構建完善的教師教學評價體系,建設發展專業化、高素質的院校教師隊伍。
參考文獻:
[1]教學評價[OL].2013-05-11[2015-02-02].http://baike.haosou.com/doc/539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