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將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動力。這就需要大量具有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新創業能力的青年大學生來引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青年的“創業力”增強中國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實力。而培育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力”,也正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重要途徑。
如何培育“創業力”?建議如下:
1.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往后”多走一步。高校要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為重點,把創新創業教育面向全體學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在教育理念上,把創新創業通識教育體系的建立、意識的培育、精神的樹立、思維的啟迪、能力的提高和品質的錘煉,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
2.企業和社會組織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往前”多走一步。企業和社會組織要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教育的前端,通過與高校聯合調動學生參與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難題,將企業需求解決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有機結合。高校通過師資平臺建設、資金聯合投入、難題攻關委托、成果轉化支持等多方面,主動幫助企業或社會組織為行業中最前沿、最大膽的想法提供實現的可能。在促進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和對接合作中,達到學校人才培養、企業難題解決、區域經濟服務的多贏局面。
3.政府在創新創業平臺搭建方面“往深”多走一步。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創新創業指導機構建設力度,組織創業專家聯合高校和社會力量對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培訓,促使其進一步樹立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掌握創業所必備的工商、稅務、金融、勞動和企業經營等方面的相關知識,了解國家對畢業生開辦企業的優惠政策,增強經營管理能力和市場決策能力。同時,通過開展政策咨詢和跟蹤服務,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鄭惠強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