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仁者仁心,師者師心;德,崇德,尚德,敬德,積德。教師要養成師者人格、君子人格,都與師德緊密聯系。2015年10月10日,在習習涼風的吹拂下,在古香古色的敬德書院中,我們迎來“中國教師·敬德會講”的首講開講—“仁愛之師與師德建設”。
此次活動由北京市海淀敬德書院、中國教師報、《中國教師》雜志社、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家書院共同發起、舉辦。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敬德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顧明遠先生,原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督學郭振有先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裴娣娜女士,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師德處處長黃小華先生,海淀區教育委員會主任陸云泉先生,中國教育報刊社副社長雷振海先生,中國教師報總編輯劉華蓉女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教授謝維和先生,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主任、終身教授袁振國先生,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先生,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郭華女士,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孟繁華先生,北京史家小學校長王歡女士,《中國教師》雜志社社長曹巍女士等專家學者,和來自北京、遼寧、河北等地的70多位校長與教師一同參與這一盛會,以期對“仁愛”與“師德”之關系有一個更好的認識。
一、師德的歷史溯源
為什么采用會講的方式?這對更好地理解這一話題有何幫助?陸云泉主任從會講的發展歷史談到孔子的“仁愛”。他說,會講萌芽于先秦的自由辯論,直到宋代,才成為書院常設的教學研討形式,一直沿用到明清。王陽明之后,會講逐步形成完善制度,有明確的宗旨、詳細的規約、規定的日期、嚴密的組織、隆重的儀式、專門的經費開支及固定的會期和程序,承擔部分社會教育功能,成為地區學術活動的中心。至圣先師孔老先生創立儒學,主張仁愛。“仁”是儒學五?!叭柿x禮智信”之首,人與人之間需要仁愛之心。就教師而言,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更為重要,這甚至是教師職業的最根本要求。仁愛是中小學教師最基本的職業特點,也是師德建設最重要的內容。
仁愛是教師之道的一個重要內容,謝維和教授如是說。在他和一位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教授交流中國教育特色時,這位外國教授認為中國教育的最重要特色是學生對教師的尊重、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及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但我國東部發達地區某省師生關系的調查卻指出,當前師生關系日益冷漠化與麻木、日趨緊張、功利化與世俗化,為什么會這樣?謝教授從中國傳統講起,指出教師的地位至高無上,“天地君親師”是排在一起的。中國歷史上的師生關系大致經過兩個大的階段。一是先秦至漢代,這時的師生關系建立在師法或師承的關系之上,形成不同的學派,傳承本學派的基本理念,維護教師的尊嚴與地位。二是漢代以后,特別是魏晉隋唐之后,師生關系回到儒家最根本的“道”上面,變成師道。宋代開始注重義理,義理與師道形成傳統講的道統或道學。這個道學是儒家正統道學?;氐健暗馈鄙希陀袡嗤?,就能代表。如果離開“道”,不可能活得有尊嚴。所以,從中國歷史發展角度看,現在教師不一定要有師承,代表某個學派,關鍵是“道”。仁愛最關鍵的是要符合“道”,簡單地講,是孝、慈、同情,最根本、最基礎的是“道”??梢哉f,師道,是仁愛的基礎,是教師培訓培養的根本。
而《中小學管理》雜志原主編沙培寧認為:仁,更強調道德理性,是一種公義;愛,是道德情感,傾向于私情。仁愛之師是三個基本的關系范疇,即君親師。從公道上來說,師介于二者之間。仁愛之師的“愛”,應區別血親之間的感情,不只是讓孩子感受到愛,還要符合公義,矯正我們對愛的一些認識偏差。師生關系是一個超越血親私情的更大關系,是一個更大的范疇。
仁是傳統文化中極其重要的概念,是儒家的核心,是孔子的一貫之道。郭振有督學指出,《論語》一書出現“仁”的次數達109次。儒家講究五?!叭?、義、禮、智、信”,“仁”包括仁義禮智信、孝悌忠信善,發端于惻隱之心。全世界是一個人,從父母家庭關系出發,引申到所有的人都是一家。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體。愛是一種人之情,人之本能。仁是愛的道理,是價值觀;仁是人通過愛表現出來的。仁與愛相為表里,如果沒有愛,就沒有仁。一位教師在學校、班級中能夠安定,才能愛;如果不安心于本職工作,就說不上愛。作為教師,當有大志向,認真、切實地做好學和思的工作,就是仁。所以,仁和愛,對教師而言,是根本性的要求,教師要做到“恭、寬、謹、禮、惠”,要仁愛、恭敬、寬容、誠信、勤敏,給人恩惠。在互聯網時代,教育管理體制、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會發生很多變化。然而,無論教學發生什么變化,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中“仁”的內涵,擁有仁愛之心,這是最根本的,不會改變。
二、師德應成為教師的專業責任
為什么國外很少講師德問題,比如,芬蘭就不會講師德。芬蘭教師非常熱愛自己的事業,而我們的教師對什么叫仁愛還搞得不是很清楚。這主要是因為對教師職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什么是仁愛,教師如何做才叫熱愛孩子,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現在,很多師德問題并不是師德問題,是對教育的認識問題。教師專業發展非常重要,應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專業責任。顧明遠先生用國外師德發展情況,引起與會者的爭鳴與思考:為什么國外沒有師德問題?
從國家、民族、人類的范疇來看,教師、教育確實是崇高的,但看到學生在辛苦地學著,教師應有一顆柔軟的心,改進自己的教學,讓學生學得愉快,這樣的教師一定會慢慢地愛上教學,通過改進教學培育自己的師德。郭華教授指出,師德不是高大上的、摸不著的東西,它就在我們一點一滴的生活中,不是教師之外另加的,是本身存在于教師專業化和專業責任中的。
仁愛之心與師德到底有什么關系?孟繁華教授將教育分成三個概念:正教育、零教育與負教育。教育就是要喚醒人的生命意識,激發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存方式,而這都與師德和愛心直接相關,因此他認為仁愛之心與高尚品德和職業專業要求基本上是一回事。此外,仁愛之心與教師道德素養和創新人才培養有關。創新人才的培養,首先需要良好的環境,即寬松愉悅的好心情。其次,是跨文化的交流,需要文化的碰撞與互動。最后,長時期地做一件事。而且,對師范生的培養,應充分體現師德意識培養,給予制度保障。因此,他建議在給學生頒發教師資格證書時,應增加實習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學生是否具備仁愛之心,是否具備師德,這樣對師德的認識也會比較深。
傳統的生命在于變革,不變革,傳統是沒有生命的。教師的師德在哪里?在眾人的學習中。如果我們不能不斷地學習,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不能跟隨教育更新和學生變化的步伐,在新的變化面前,如何引領學生面對未來的變動的世界,這是我們面臨的真正挑戰,對師德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袁振國教授鮮明地給出他的觀點。我們把精神的生命交給教師,孩子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的精神世界、人生觀、價值觀、對未來的態度與責任,都是在學校與教師的引領下成長的,所以教師對一個人的終身發展是有影響的。從客觀上講,愛心,仁義之心,似乎并不夠,最重要的是教師教育的專業水平,否則無法承擔教育責任。只有高度的專業化水平,才能敢于擔當教師責任和師德。
從教育管理者的角度,黃小華處長指出,師德的確應融入教育自身,國家對此也非常重視,這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我國教師隊伍龐大,教師質量卻參差不齊,師德素養也亟須提升,但不能單獨拎出來,為了加強師德而說師德,應把師德教育融入教師教育的過程中。
三、當代教育中的教師責任
教師在承擔立德樹人職責的同時,又是學科教師,所以要弄清各學科之間的關系,思考今天學生的學習與教學。所有學科知識的傳授與人的個性成長緊密融合,教師教學內容中的學科知識,應是學生知識升華與德育成長的要求,教學組織形式對學生形成合作和互助的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學過程形成的自由民主氛圍對學生形成創新精神和不懈追求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敬業精神,在學生生活中體現的人文準則和組織規范,應成為學生的示范。尹后慶會長如是說,并給出具體的解釋。
今天的課程已經不再是學科知識的綜合,而是學生在學校的全部生活,是學科、學生、學習社會的有機整合。學生的生活經歷、個人知識、直接經驗正成為課程開發的主要要素,基礎教育已經不是簡單地通過學校學習掌握某一種技能的培訓,不是為了通過某一種考試而進行的強化復習,所以教師首先要明確學科知識和學習者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立德樹人。學科知識和學習者的關系是課程中呈現的知識體系、知識內容與人的發展的關系,某種程度也涉及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從學科教學來說,我們不僅要向學生解釋知識是什么,還要讓他們了解所有學科對他自身成長的意義,成為他們與社會聯系的紐帶。學科本身有其內在的邏輯要素,需要學生自己逐步體驗。只有理解這些,才能讓學生理解學習內容的意義,影響和改變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引領他們思考未來對社會的責任。如果要達到這一問題,教師首先要具備這一技能。
其次,今天學生的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意識的喚醒。今天的學習過程,是學習者主體意識養成的過程,包含大量的認知行為與情感矯正,是學習者人格與品性形成的重要渠道。今天學習者的知識學習過程,伴隨知識方式和學習態度的變化,是知識人格化的形成過程,包括學習者需要逐步學會對他人的態度,建立個人的興趣與周邊團體的關系,逐漸形成良性的、理性的,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判斷和選擇,對學習抱有主動態度和積極探索精神。因此,進一步界定學科教學的真正意義,給學習者以清晰的引領。當能利用學科知識技能造就文化素養時,不僅能實現語言文字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要求,也能達到學科的育人目標。
最后,今天的教學。有效教學涉及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習者的關系問題,學校學科教學的統一性和標準性有利于學習。今天的教學和其他社會活動功能不一樣,在學科教學中,教學觀是重要的影響教學成效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有什么樣的師生關系就有什么樣的課堂生態和學校文化。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倡導建立公平公正、恪守規律、溫和寬容、團結合作、善于探究、勇于克難、秉持信念的學習文化,把這種文化所需的品質,通過教學過程傳遞給學生,讓良好的教學關系成為未來人際關系交往的文化基礎。學科教學的另一作用是讓學習者了解個人在學科學習中的主體性,在知識領域中找到某種聯系。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要建立知識與人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重新獲得知識的社會意義,獲得判斷的方法及社會要素的基本概念路徑,這是德性培育的基本要素和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責任是幫助學習者正視學科學習中的實際狀況,給予他們充分的信任和鼓勵,提供良好的生態氛圍和人文環境。
學科教學建立在良好的教學觀和個性觀的基礎上,收獲學生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判斷,這是人所有的行為特征和價值取向。我們要在理性道路的基礎上,讓教師深深烙上時代印記,既體現對教育本源的回歸,又能體現未來社會對人類發展的要求。
四、未來師德的本質特征
裴娣娜教授基于研究實踐,認為未來的教師應該是智慧型教師,智慧型教師的成長之路應該是教師自主研修與自主發展,要有生命自覺。教師對學生有大愛,以學生的生命自覺為本,創新實踐活動,以先進文化為翼,繼續發展,回應時代的挑戰。這一發展要基于中國基礎教育的未來發展,基于教師文化水平和教育情結的闡釋,更重要的是教師團隊職業道德的發展。師德研究,不僅是學術問題,更是實踐問題。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入十分重要的關鍵轉折時期,師德建設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也面臨許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機遇與挑戰并存。學校教育的改革發展進入深水期,出現若干問題:教育資源不平衡、教師隊伍教學理念提升等。這一困境集中表現在教育體制沒有真正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他主接受性學習為重要實現途徑,重傳承輕創新,重選拔輕選擇,重灌輸輕探究,導致學生發展缺乏想象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這就需要我們對師德問題進行戰略性思考。
學校辦學生態復雜和多元價值觀、課程設定和學校教師課堂的個性化、學科課程構建思路、課程改革等帶來的問題,讓面向未來的教師面臨眾多挑戰,這就需要他們不斷探索,回到生活,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意識。
面向未來的教師應是智慧型教師,要把教師當作自主發展的主體。在自主發展中,教師對學生有大愛,不斷拓展教育事業,在傳播教育智慧的生命碰撞中,實現自我靈魂的洗禮和激發,而不是培養和灌輸,基本要義來自與學生的交流,注重理論研究、實踐為重、專家引領、自主發展,實現個體與群體的發展。
此外,王歡校長認為師德建設要以“情”為抓手,注重情感、情境、情節與情理的運用。師德,既泛化又窄化,既神圣化又庸俗化,在考慮師德時,需要達到一個基本共識,教師要真愛每一個學生,真情實感地和他們溝通,真心地接納與接收,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有師能。故事能滋養人,在教師年老退休時回想教育成長歷程中的一個個溫馨故事與生動情節時,定會充滿喜悅之情,這樣的生命才是圓滿的。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教育情懷(情理),有職業精神。有了情,有了愛,就有了生命的滋養與成長。
師者,國之重器。教師是中流砥柱,肩負著開啟民智、傳承文化的神圣使命,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與希望。仁愛為大愛,要有包容之心;有愛的環境才會更好地產生仁愛之心;教師師德建設不僅是自身建設,更要發起社會建設,愛要有合理性與藝術性……在各位與會者的發言與討論中,本次會講畫上圓滿的句號,以期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師德素養有所啟迪。
(責任編輯:孫建輝 任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