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順兵
摘 要: 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古詩詞在語文的課本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對名人留下的千古韻文,不僅要學會讀,而且要學會賞析。
關鍵詞: 語文教學 中國古詩詞 教學方法
中國古典詩詞是中國文化史上的藝術瑰寶,三千年的輝煌詩歌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學習古詩詞,是了解和傳承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所以它在語文教學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通過散見于課本的若干篇目,使學生“嘗一臠肉”而知“一鼎之調”呢?我們應該著力抓好課內教學,扎扎實實地掌握一些誦讀欣賞古詩詞的方法,從而有機帶動課外閱讀,激發學生課外閱讀古詩詞的興趣。筆者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認為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引導學生含英咀華,進入詩詞藝術的芬芳之地。
一、注重誦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典詩詞教學最基礎、最簡單的方法之一是注意誦讀,這是許多教師常用的方法,但是如何更好地誦讀,是值得探究的問題。有的教師只一味地要求學生一遍一遍地讀,缺乏層次,高耗低效;有的教師不停地讓學生讀,每讀一次都要花上相當長的時間評,要求許多學生不斷地評,評來評去評得興趣全無;還有的教師生怕學生不會讀,一遍一遍地領讀,絲毫沒有留給學生悟讀的機會,要求學生勉強為之,這都是不可取的。我認為,讀要體現訓練層次,評要點到為止,誦要水到渠成。
那么在讀的過程中到底如何體現訓練層次呢?一般來說,確實要注重多讀,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要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白x出感情”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隨著對課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高層次的,這就要求在理解的過程中穿插朗讀,逐步提高對朗讀的要求。
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升,能反過來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組用通俗的語言敘事,一組可用議論性的語言闡述議論;接著指導一組學生用敘事語氣讀敘事部分“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另一組學生用議論性語氣讀議論部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以此再次明確此詩的表達方式及層次結構。最后,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探究作者的情感。當學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時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朗讀,此時要求他們讀出感情,便水到渠成。又如分析完蘇軾的《江城·密州出獵》后,可以安排學生齊讀整首詩,然后留下思考問題:讀出哪些詩句是寫其“狂”的?能有感情地讀出來。這樣學生在齊讀時便可以同時感悟重點語句,之后會很自然地讀出來,也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并用相應的語氣表達出來,以此再次加深對本詩總分結構及詩人感情的理解。又如教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教師可以按照相應的順序指導學生背誦,如教師根據需要給學生以恰當的提醒,本詩是按著“春行”二字為線索的,先寫的是春行之起點的句子是什么,接著寫春行所見之動物是什么,再寫春行所見之植物是什么,最后寫春行之結點是什么。以此對本詩的順序再做一次清晰的梳理,讓學生感到思路更清晰,這樣便于學生理解、背誦。背誦起來非常簡單,多數學生能當堂成誦。
二、注重詩意理解,感受詩句美感
理解詩意顧名思義就是對詩句意思的理解,但又有別于文言文的翻譯。重要的一點是在指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感受詩句表現出來的美。
那么如何使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感受美呢?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美感,就必須遵循一個原則——保持詩歌意境的完整性。千萬不要簡單地將詩歌翻譯成白話文,解來解去,便舍棄詩歌的神韻,這是有違詩歌欣賞原則的。下面簡單介紹兩種方法,以便引導學生感受詩句的美。
1.入情入境,再次品析。
簡單地說,就是引導學生根據作者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提高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寫景抒情類的詩歌,可將其改成一則優美的散文,如王維的《過故人莊》,辛棄疾的《清平樂·茅檐低小》,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等,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以畫的形式展現。情節性強的詩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劇,如杜甫的《石壕吏》、樂府歌詞的《陌上桑》等。也可以有其他表現形式,如有兩名學生是這樣用舞蹈表達他們對《關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樂從錄音機中流出,間或幾聲水鳥的和鳴,一切是如此溫馨祥和。一位少年邁著芭蕾舞步在音樂中舞蹈,他側耳傾聽水鳥的和鳴,眼里滿是羨慕與深情。在遠遠的前方,是一位美麗的少女,在微風中踏著芭蕾舞步,她在勞動。音樂轉向纏綿,少年變得略帶憂傷,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終在遠遠的前方。音樂再轉輕快,少年抱著他的土琵琶,邊彈邊唱,少女露出陽光般的微笑,在驚喜中逐漸靠近,最后兩人在微風中沿著溪邊舞蹈。這時,音樂中適時地傳來幾聲水鳥的和鳴……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學生的入情入境,他們真正地理解內涵,才得以表演得如此逼真。這樣看來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詩歌,并且把握的是詩歌的精髓,再現的是詩歌的神韻。同時,它以靈動的思維靈動的形式體現詩歌的靈動性,學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巧抓詩眼重引導。
每篇文章都有其文眼,詩歌也不例外,有其詩眼。每學一首詩就要抓住其詩眼,抓住詩的關鍵,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抓詩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易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哪里?”若學生讀出了感情,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地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繼續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別’時人之‘別’時情的?讓我們一起來細品?!贝藭r學生會追隨老師的問題快速地探究,就會很快梳理思路,找到答案。又如教學崔顥的《黃鶴樓》時,教師可以說:“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聯都寫一個‘空’,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導學生體味首聯所嘆之“樓空”,頷聯所寫之“天空”,頸聯所繪之“洲空”,尾聯所愁之“家空”,觸摸作者空虛、惆悵、傷感的心境。這樣這首詩圍繞一“空”字,自然而然地指引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以上從古詩詞的誦讀,品析兩方面談及古詩詞的教學方法,但教無定法,也許語文中古詩詞的教法還有很多,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溝通交流,以便掌握更好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