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麗
摘 要: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和動力,學生問題意識的淡化需要教育者引起重視,并改變。在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探索通過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和給予科學的方法指導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關鍵詞: 問題意識 課堂環境 問題情境 方法指導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并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如今,學生問題意識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呢?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環境——排除顧慮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币囵B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喚醒在學生頭腦中沉睡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敢于提問。
1.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允許學生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想好的允許再想。對于學生萌發的各種問題,或是學生提出的不著邊際或不切主題、奇思異想的問題,教師應以和藹的態度積極引導,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敢于發表見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勇氣和習慣。
2.教師對學生提出或回答的問題要仔細傾聽,表情關注,態度誠懇,這樣有利于學生增強信心,打開思路,盡己所能提問、作答,任何輕易否定或心不在焉,都會傷及學生自尊,挫傷他們的積極性。例如:在講七年級《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時,我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王某在被車子撞了以后,碰到了一個好心人及時把他送到了醫院,最后得救了。王某的家人對那位好心人表示了感謝。我們的幫助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益處,剛講完,有位學生質疑:不一定,幫助別人有時會給自己帶來麻煩,還舉了一些例子。另幾位學生立即進行了反駁。作為老師,我非常認真、耐心地傾聽他們的提問與反駁,最后進行了總結評價。當別人碰到困難時,我們應該幫助別人,但同時,應該講究方法,強化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學生感到非常滿意,問答的積極性由此提高。
3.通過精心設計符合不同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的問題為每個學生的成功創造條件和機會,“你真行、你真棒、你真聰明”等的話語能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假如學生有時提出了不合理的問題,也要肯定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積極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維不合理的原因,讓學生感受自悟自明所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提供契機
思想品德課的理論性強,概念比較抽象,這就要求教師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探索興趣,使學生樂問、想問。創設問題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
1.利用社會熱點創設問題情境。社會熱點問題往往是學生極感興趣的問題,引入社會熱點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又可引發他們提出問題的好奇心和興趣,培養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的能力。
2.利用活動創設情境。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表演活動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活潑,使學生進入角色,加深內心的體驗,同時,活動的開展本身就是一種特殊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達到其他手段不能達到的效果。如講到“中西方文化差異”這一知識時,我讓幾位同學表演了一個小品,一位中國學生陪外國朋友去表姐家做客,鬧出了很多笑話,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我因勢利導地要求學生進行觀察、分析,他們提出很多問題,中西文化的差異有哪些?為什么會有這樣差異?如何面對這些差異?從而使本節課教學乃至下節課教學都極為順利。
3.以漫畫等為載體,創設問題情境。漫畫具有形象生動、幽默、諷刺、寓意深刻的特點,既具有觀賞性又能說明一定道理,往往能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激發思考和提問的欲望。如:在講“環境問題”時,我展示一幅《逃生》的漫畫:魚兒跳上岸,流著眼淚說:“買一瓶純凈水?!薄凹热霍~兒離不開水,那它為什么要離開水呢?”“魚兒為什么要買純凈水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被激活了,情緒被調動了,學生在同情魚兒的同時紛紛剖析了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并對水體污染提出許多整潔的措施,從而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給予科學的方法指導——傳授技能
陶行知先生曾說:“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1.引導學生把握教材的主要內容和邏輯結構進行提問。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識點、相關知識的聯系等都應成為學生思考和質疑的對象,特別是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更應成為學生提問的著眼點、關注點。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掌握“生疑會問”的方法,提高質疑問難的素質,學會把握關鍵的質疑方法。一般來講,思想品德課中的問題大致可歸結為三大類,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例如,學習“學會親近社會”,關鍵讓學生把握三個問題“什么是親近社會”、“為什么要親近社會”、“怎樣親近社會”,在把握這三個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散到其他方面。
2.借教材上現有的題目如“想一想”,“談一談”,“說一說”,要求學生在弄懂教材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通過舉一反三的方式提出問題。如“善于辨別是非”中有這樣一道思考題:“列舉身邊的不良誘惑有哪些?”在弄懂該題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問,學生立即提出了“未成年人受到不良侵害的原因有哪些?”“面對不良誘惑該怎么辦?”等高質量問題。
3.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本問題本,把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記下來。學生會有一些諸如“什么叫沙塵暴?它有什么樣的危害?哪些原因可引起沙塵暴?”“既然是義務教育,為什么還要繳納一定數量的雜費?”“婚外戀是否觸犯法律?一對夫妻年齡相差很多是否違法嗎?”等五花八門的問題,這些問題可利用課堂或課間時間,通過這些學生自己或師生共同參與的形式解決。漸漸地,學生問得多了,就能提出一些質量更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