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常軍
北侖淮河小學自2004年起,經過十余年的探索實踐,以“起、合、轉、承”的管理機制,規劃課程體系,落實課程建設,改進課程實施,創新管理機制,深化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起:規劃起步 基地起建
一、課程規劃 完善體系
基于學校培養“慕學、尚德、樂群、立新”之人這一教育哲學,我們進行課程整體規劃,進行基礎性模塊課程設置和拓展性核心課程開發,完善課程體系。
1.基礎課程 模塊設置
國家課程門類多,且有重復交叉的內容,為打破學科壁壘,減少不必要的教學,將現有國家課程劃分為3個模塊:人與自然科學模塊(數學、科學)、人與社會生活(語文、英語、品德與生活或品德與社會)、人與自我發展(體育、美術、音樂)。進行學科整合,精簡課時,將校本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納入其中,拓展性課程約占總課時的15%。
2.拓展課程 整體開發
學校加強頂層系統設計,開發拓展性核心課程,該課程由核心創意設計課程、核心主題建構課程和核心素養體驗課程構成。以核心創意課程以例,基于資訊科技領域為核心,整合信息技術,加強學科整合,深化兒童動漫創意課程,并以“學院”“社團”等組織形式進行課程開發,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體驗。
二、因地制宜 建設基地
進行課程開發需要開發利用基地資源,為此,我們在學校和社區結合各自實際,開辟了集情境性、教育性為一體的學生未來學習基地。
1.學校基地 合理開辟
利用學校有限的學校場地,我們先后開發了學科拓展基地和活動體驗基地,活動體驗基地由動漫農莊、數碼港、綜合實踐活動中心,為兒童提供童話般的環境,開發孩子們無限的想象力。
2.社區基地 有效利用
利用社區廣闊的資源,我們分別建設芙蓉生態基地、牡丹綜藝廣場基地、北極星綠色港灣基地。各個基地根據各自優勢組建相關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如牡丹社區根據綜藝特色,下設:體育明星隊、科技苑、影視廳和雙語班,開展不同體驗活動。
合:社校合力 多方合作
一、多方聯動 構建組織
基于加強對青少年兒童的教育是社區和學校雙方的工作內容,在課程管理組織上成立以街道負責文衛社區工作的副書記為顧問、學校校長為組長、社區主任等共同參與的課程管理中心,負責課程總體開發設計和督導課程開發、實施,審議實施過程中的重大決策。
二、多種方式 聘請隊伍
課程指導隊伍,主要由學校教師組成,還可以從家長當中自主聘請,由家長委員出面聯系,或者由社區出面,聘請有一技之長且富有愛心的民間藝人、離退休干部等擔任。
三、多種渠道 增添設施
在社區專門配置相應的活動場所和設施。如芙蓉社區的“生態基地”,里面就有許多種植園供學生參觀和種植,北極星社區的“綠色港灣”,里面就有許多北侖港文化的展覽館,牡丹社區的“綜藝廣場”,就有許多藝術活動場所。設施設備一部分有社區購買、社區添置,一部分有市民捐獻。
轉:模式轉化 課堂轉型
一、轉化模式 創新機制
育人模式是先進教育理念的客觀化,是先進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實踐中的反映和表現。我校在實踐中,在“兒童可能性”的理念引導下,構建了獨特的育人模式。其中目標系統:可能性教育。實施系統:自主模擬、快樂實踐。評價系統:多元多主體。保障系統:師資梯隊、基地建設等。
1.自主模擬 快樂實踐
以核心素養體驗課程為例,我們將學校和社區模擬為城市,下設不同的組織機構,供學生角色體驗。
2.多元評價 激勵成功
以“激勵”為宗旨,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變化。就評價主體而言,采用了自評、他評、家長評和教師評的多元評價主體。就評價標準來看,采用了單向評價和綜合評價“卡幣”結合的方式,打破了以“智育”定“優劣”的評價思維。
二、課堂轉型 分層分類
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基礎上,課程實施分類和分層走班教學,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管理。
1.學教方式 自主探究
讓學生在經歷中學習,變“被動、單一、無視學科差異的分數至上”為“主動、多樣、尋求學科融合的素養發展”。
2.學教策略 合作互惠
教師根據課程目標開發課程內容,從學生的學習起點出發,按照學習規律和學習需求進行教學策略選擇,通過合作學習、項目學習、主題研究等方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遷移和運用,提升素養。
承:文化承載 品牌承建
一、凝練文化 和諧共生
以學校為基地,依靠教師和學生一起開發、生成、創造、構筑課程,打造出一個價值認同、經驗分享、成就激勵、扎根實踐、自我實現的師生文化共同體。
1.傳承創新 自主開發
學校依照國家教材為參照基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重新組織各學科的教學內容,形成了動漫語文(作文、閱讀、識字)、動漫數學、動漫英語等各學科教學內容,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新的課程體系。
2.自主選擇 個性張揚
以我們學校的兒童學院課程為例,我們開發了以“玩藝”與“創意”為主的課程,讓學生變著法子玩,“玩”出創意,“玩”出一個與眾不同的自我,張揚了個性!
二、品牌經營 彰顯效應
經營學校品牌除了要構建穩定的育人模式、建設特有的校園文化、廣泛爭取社區參與及支持外,還要做到以下兩點:
1.找準定位 明確方向
自身定位是創建學校品牌的首要環節,打造品牌要在“創新”上求發展,在教育實踐研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建立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學校特有的教育哲學,并找到師生的共同愿景和價值追求。
2.梯隊建設 習得智慧
不同層次的教師都應具備一定的專業智慧,其習得是個“程度”問題。我們不是要把所有教師都打造成具有專業智慧的“名師”,而是要加強校本教研,尊重差異,讓所有層次的教師都受益,都能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朱永新,楊樹兵.創新教育論綱[J].教育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