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振華
現在很多學生喜歡看一些歷史類故事書、電視劇,玩歷史情景游戲。我的一位學生非常喜歡看《隋唐英雄傳》電視劇,玩《隋唐英雄傳》游戲,可以說是一個地道的隋唐通,李世民、裴元慶、秦叔寶等歷史人物如數家珍、隨口道來。可是到了真正上“繁盛的隋唐”一課時,那名學生卻像霜打的茄子,整節課都蔫了。李世民還是那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還是那個玄武門之變,為什么同樣的“隋唐”,到了課堂上,學生就提不起興趣呢?我們通常認為是這些學生不務正業,就知道瞎玩,讓他們一本正經地學習歷史課本知識就不行。在這樣的思維定勢下,我們會這樣做——禁止玩游玩、看電視。
初中生正處于叛逆期,這樣的處理方式往往適得其反。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告訴我們:“個別兒童、少年和青年不愿意學習,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證據,說明學校里只有學習,而沒有集體和個人的豐富多彩而充實的精神生活。”我們不妨換位思考:為什么我們總是試圖改變學生卻不改變自身的教學方式?我們能否因勢利導,巧妙化解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把玩與學結合起來,玩物得知,實現幸福教學?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從“玩”的方式中探索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改革,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做法。
一、“穿越”讓歷史課堂活起來
有一次和幾名學生聊天,問他們為什么有時上歷史課沒有興趣、不投入,一個學生對我說:“我很喜歡看歷史故事書,也很喜歡看歷史古裝片。有次看《漢武大帝》,我恨不得穿越回漢朝,變成霍去病,指揮千軍萬馬,打敗匈奴。越想越激動,覺得歷史真奇妙,可是一上歷史課我就什么感覺都沒有了。”聽了學生的話,再想想平時上課常常讓學生讀讀書、畫畫線,將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變成了幾條用鉛筆勾畫的骷髏,這樣無味的課堂能吸引學生才怪。
近年來,隨著網絡小說的興起,“穿越”作為一種展開情節的特殊橋段而被廣泛應用于文學方面,歷史類“穿越小說”更是大行其道,甚至被翻拍成電視,如著名的《尋秦記》。很多學生是“穿越迷”,教師不妨投其所好,在歷史課上也玩一把穿越。
例如一次講解“虎門銷煙”后,看到學生仍沉浸在中國勝利的喜悅、激動中,我便靈機一動、話鋒一轉,說,當中國人民歡慶“虎門銷煙”的勝利時,英國議會卻上演這樣的一幕。學生聽見我的話,都睜大眼睛看著我,于是學生的注意力都轉移過來。我故意整了整衣裳,大聲說道:“先生們,我英國外相巴麥尊今天要告訴大家一個不好的消息,在遙遠的東方,那個古老衰敗、愚蠢守舊的中國,竟然野蠻地把我們英國商人辛辛苦苦運去的,用以養家糊口的商品,全部銷毀了。我們大英國帝國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和恥辱。我要求議會立刻批準政府派軍隊去教訓教訓這個無恥的國家。”學生一聽我的話,立刻炸開了鍋,因為平時經常這樣做,不用我多說,他們已經知道又是一次“穿越”。有學生氣憤地說:“你是在胡說八道,顛倒黑白!害人的鴉片被你說成是‘養家糊口的商品’,你怎么不在倫敦的大街上賣啊?”有學生說:“你們賄賂我們的官員,走私鴉片,掠奪我們財富,毒害我們的同胞,你們才是野蠻無恥的。”還有學生說:“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實行對外開放,使得你們想出這么個蹩腳的理由來打我們”。……聲討很熱烈,我感覺自己淹沒在同學憤怒的洪流中。
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無法重演,但學生在“穿越”過程中,模擬歷史、融入歷史、感悟歷史,消除了對歷史的陌生感和距離感,激發了參與歷史課堂的熱情和興趣。這樣的歷史課堂洋溢著青春的激情,充滿了濃濃的幸福,充分展現了歷史的生命力。這不正是我所期待的嗎?這樣的教學效果讓我驚喜不已。當然,在玩穿越時不可無中生有,顛倒是非,而是要遵循客觀事實,還歷史本真。
二、“微課教學”讓歷史課堂動起來
所謂微課教學,就是教師創建視頻,學生在課外觀看視頻講解,再回到課堂上師生面對面地交流和完成作業的這樣一種教學形態。現在電腦等電子產品走進千家萬戶,很多家長還為孩子購買平板電腦,許多孩子樂于通過屏幕、微信、QQ等網絡平臺獲取知識。初中歷史課堂引入“微課”這一教學模式可謂恰逢其時。
例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改革開放》一課,主要內容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改革開放,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開展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行對外開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本課教學內容較多,且農村改革縱向聯系較深,有一定難度,單靠一堂課完成,時間很緊。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利用微課的特點,制作微視頻和學習任務單,抓住改革開放中的土地政策的變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講解,并以此為切入點,進一步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次土地政策變化,即“土地改革”——“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微視頻通過微信、QQ群共享給學生后,學生利用配套的學習任務單,結合自身情況安排、控制學習時間,提出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完成學習測試,取得良好的自主學習效果。課后,一名平時沉默寡言的學生告訴我,這節微課他看了三遍,快慢自己掌握,一些沒懂的內容反復觀看,終于理清新中國成立后的四次土地政策變化。他還告訴我,如果在課堂上聽一遍,那么他肯定是搞不明白的,又不敢來辦公室多問,所以希望我以后能多做一些微視頻。我認為,學生的認可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與成功。“微課”使得教學主陣地不再局限于學校,通過網絡,歷史課堂走進千家萬戶,真正動了起來,為初中歷史教學開辟了一方新天地。
三、燈謎猜射讓歷史課堂香起來
本校地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常熟,是中華燈謎的發源地。自古以來,每逢節慶,燈謎猜射成了常熟地區遍及鄉鎮的首選活動,獨具特色。我校依托悠久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堅持特色辦學,開展燈謎活動,實施素質教育,取得豐碩的成果。2014年6月我校被中華燈謎學術委員會和雁云燈謎基金會評定為“謎藝傳承突出貢獻學校”。
2011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要“使學生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燈謎是中國文藝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瑰寶。歷史課堂教學引進燈謎文化,對于繼承優秀文化傳統,拓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拉近師生距離,構建幸福課堂具有獨特的作用。
譬如,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有一動腦筋題目,說的是鴻門宴的典故。我在此設一謎,謎面:“擺鴻門宴者與亞父關系”(打四字對領導贊美語),并故弄玄虛地告訴學生,謎底來源于網絡,一下子吸引學生的眼球,學生爭先回答“率先垂范”、“領袖范兒”、“模范表率”等。學生進入初中兩個月了,已經有了初步的燈謎猜射經驗,他們知道亞父是范增,所以猜的謎底基本都圍繞“范”字展開,已經非常接近謎底,難能可貴。我表揚了他們,又點撥了他們解謎思路,讓他們從“擺鴻門宴者”的座位的角度再考慮。
一語驚醒夢中人,一學生大聲說出謎底“主席范兒”。鴻門宴,發生于秦朝末年,項羽在咸陽郊區鴻門設宴接待劉邦而舉行的一次宴會,意在殺死劉邦。擺鴻門宴者是項羽,他是主人,坐的席位就是“主席”。項羽稱范增為“亞父”,故他是“范兒”。所以謎底是“主席范兒”。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表現出高超非凡的領導才干和領導藝術,凸顯了其個性鮮明的領導風格及特點,可敬可愛、可親可近,獲得點贊,贏得好評,被網友形容為“主席范兒”。此則燈謎一經猜出,便形成本課的高潮,學生掌聲雷動、歡呼雀躍,激動、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古老的燈謎文化歷經文明的濫觴與嬗變,洗盡鉛華,在21世紀的今天,于歷史課堂,與潮流的網絡文化邂逅、碰撞,激發出璀璨、理性的光輝,真可謂謎花飄香,芬芳滿堂。
教學實踐表明,“玩”與“學”不是對立的大敵,而是可以相互融合、攜手共進的朋友。“玩”不是對學生的一味遷就,而是教師把“玩”的方法運用到歷史課堂教學中,通過巧設“過程與方法”,使學生愿學、愛學、樂學歷史,實現“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最終“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實現教與學的雙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