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
目前,我國大、中、小學實行的都是班級授課制,也就是說,課堂教學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班級課堂教學是否高效,良好的課堂群體心理氣氛是必要條件。因此,對課堂群體心理氣氛的探究顯得尤有必要。本文的探究目的在于研究高中課堂群體心理氣氛的類型,以及不同類型對課堂教學心理產生的不同影響,從而指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揚長避短,繼而形成高效課堂教學風格。
群體是相對于個體而言的,它不是若干個體的簡單疊加,而是個體在一定向心力(比如班級文化、班級奮斗目標等)的熏陶和引導下形成的集體;它的力量是一種合力,是一種可以促使班集體加速度前進的具有可持續性的力量。群體心理是指普遍存在于各群體成員頭腦中、反映群體中人際關系的心理狀態與心理傾向。比如有的學生在班級群體中跟學生一起學習,比獨自學習有更大的勁頭與更好的效果,而同一班級群體中另外一些個體則更喜歡獨自學習;又如一個淘氣的學生進入良好的班集體中會變得收斂一點,而一個安分的學生在調到亂班之后也會開始放肆。有的學生跟個別老師相處得比較融洽,而在班級群體面前卻對其他老師表現得很倔強或不肯合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班集體的成員之一,既是群體心理的“載體”,又是群體心理氣氛的釀造者、主導者,所以教師應當更主動地采用各種措施(如說理、暗示、情緒感染、組織分工、協調人際關系等方法)影響乃至控制班級群體的心理,并利用這種心理達到教學目的。
群體心理氣氛(或稱心理氣氛psychologi calclimate)在教育領域稱為課堂群體心理氣氛,也稱為課堂氣氛,它實際上是指學習群體中占優勢的人的某些態度與情感的綜合表現。當某群體的成員在完成共同的任務時,常常相對穩定地顯示出積極的態度與高漲的情緒。
課堂教學中的群體心理氣氛是各學科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的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是指師生群體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緒或精神狀態,以及與之相聯系的群體成員對社會現實的綜合態度、人際關系狀況、組織活動的特征和某些環境誘因。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師到同一個班級上課會有不同的課堂氣氛。例如有的教師上課時,學生坐立不安,煩躁亂動;另一位教師上課時,學生雖然有喧嘩但卻很用心。有的教師一進入教室,就會出現一觸即發的對立而又緊張的氣氛,而當班主任上課時,又會出現一切都合規矩的和順局面。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這說明教師在創造和調節課堂群體心理氣氛中負有主要責任,是這個過程的關鍵。實踐表明,具有良好心理氣氛的班集體對于個別新成員的心理和行為的改變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以便用群體課堂氣氛對個別學生施加影響。要創造并利用良好的課堂氣氛,我們得先了解課堂心理氣氛的基本特征和影響因素。
1.課堂心理氣氛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情緒性、動態性、穩定性、多質性、兩極性,等等,它們都是群體心理氣氛的基本特征。
2.課堂心理氣氛都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呢?
(1)教師的教學風格
課堂教學中的群體心理氣氛是由師生間和生生間的相互交往和態度感應造成的,而每節課又由老師掌握,所以作為領導者的教師采用不同的領導方式或教學風格,會造成不同的班級群體心理氣氛。舉例來說,教師不掌控學生的行為,放任學生漫無目的地學習,對學習方法不作指導,一切活動由學生自己進行,這就是放任學生。有的教師控制學生的行為,對學生持主觀、武斷、冷酷的態度,學生缺乏自由,只能服從教師的命令,很明顯,這是專制行為。教師在課堂上應以民主的方式進行教學,重視集體的作用,與學生共同設計課堂教學活動,為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而幫助學生設立目標,并指引其實現教學目標。
(2)教師的品質
課堂教學除了受教師的教學風格影響外,還受教師品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師德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各方面的品質都是學生模仿的標準,正所謂“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研究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出的對學生的熱愛和課堂激情,往往會感染到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并對所教課程表現出濃厚的教學興趣,這是至關重要的。教師的個人品德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態度;而教師的教學態度又關鍵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研究證實,教師對教學工作的積極態度可以促進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反之,教師對工作的消極態度,則可能摧毀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雖然還不太成熟,但他們是具有豐富情感的有主觀能動性的人,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感特點,運用情感規律,在教學中確定情感目標,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巧妙組織課堂教學,擇優采用教學形式,真誠、客觀地評價學生,用發自內心的愛幫助學生開啟做人和求學的大門。教學態度固然重要,但也是必要不充分條件,教師的教學方法同樣是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影響因素。
(3)教師的教學方法
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興趣。
(4)非智力因素
學生學習不僅需要一定的智力因素,還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如動機、興趣、意志、習慣等,課堂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此外,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知識,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如扎實的知識、流利的口語、漂亮的書寫等,而且要具有教育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教師能否清晰地表述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簡單明了的反饋信息,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他們是否具有上述幾方面的知識。教師對本專業的精深學問更有利于把握所教知識的整個體系,以及所教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意義,進而有益于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氣氛。教學經驗表明,教師能較透徹地掌握教材,其教學會引起學生積極的情緒反應,學生自然更喜歡這位老師,并喜愛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掌握教材較淺的老師,其教學則會引起學生的消極反應,甚至對其所教的課程嚴重缺乏興趣或者放棄。
總之,教師應當巧妙運用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于無形中使班級集體中每個成員在課堂上都積極地投入學習,做到老師樂教,學生樂學,師生、生生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