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聰聰
摘 要: 詞序的象似結構反映了人類的認知結構,思想彼此間的關系會明顯影響句中詞語的安排。因此,探討詞序的象似性可以揭示人類認知的奧秘。象似性是指語言結構與人的經驗結構或概念結構的相似。語言結構反映經驗結構,即世界結構,包括說話人強加給世界的觀點。古英語屬于綜合語,其句法關系用屈折變化來表示,古漢語屬于分析語,其句法關系用詞序表示。漢語語言文化背景下的語序問題,本質上是一個邏輯事理問題,這種情況在世界其他語言中也是存在的。其根本原因是語言既然是線性的,線性排列本身就是一個語序問題,只是依賴語序的程度不一。人類對自然與人文事態發生、發展過程的認知所體現出的順序映照在語言上,兩者互為表里,構成了語言的順序象似性。普通話的“我比他高三分”這種常用的比較句格式,在秦漢時期使用“師少於我”這種句式,與盎格魯—撒克遜人使用的“?奩onne從句”比較句格式相似。古漢語與古英語表達相似的比較概念,具有相同的順序象似性,有著共同的認知基礎。兩種語言比較結構中,表示比較程度的形容詞,都放在被比較對象前,這與認知焦點是比較對象之間的性質差別有關。
關鍵詞: 古英語 古漢語 比較結構 共性 順序象似性
一、引言
探討詞序的象似性可以提示人類認知的奧秘,象似性是指語言結構與人的經驗結構或概念結構的相似。Croft(1990:164)認為:“語言結構反映經驗結構,即世界結構,包括說話人強加給世界的觀點。”詞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象似性的角度解釋。
本文借鑒Haiman等學者的觀點,運用古英語和古漢語的相關文獻材料,在分析古英語與古漢語比較結構相似性的基礎上,探討兩種古老語言的順序象似性在比較結構上的表現形式,以及受支配的圖像序列原則。
圖像序列原則是指語言成分的排列順序與事件范疇序列之間的相似關系。Greenberg(1966:103)指出:語言成分的次序是與物質經驗次序或知識次序相對應的。這一原則可進一步分為兩個次原則:
(1)線性序列語義原則:連貫話語中分句的順序與所描寫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相一致。例如愷撒的名句“Veni,vidi,vici”(我到,我見,我征服)就是一個經典例子,其中三個組成部分的順序與歷時事件的次序吻合。
(2)線性序列語用原則:主要是針對信息的重要性或可及性而言的。較重要或較緊要的信息趨向于放在首要位置;不可及的或不易預測的信息趨向于放在首要位置。從認知的角度來講,這主要是因為:重要的、不易預測的信息發生的頻率低,具有標記性,并且是需要注意的圖形。心理語言學的研究表明,居于首要位置的成分容易引起更多的注意并易記憶。
二、古英語的語言史地位
1.古英語的歷史劃分
英語史研究者現在通常把英語劃分為古代英語(Old English)、中代英語(Middle English)和現代英語(Modern English)(Freeborn,2000:F17)。但是古代英語的歷史跨度,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劃分。本文根據Olga Fisher et al(2000),從最早的有文本記載的時間劃分古代英語的歷史跨度,即800—1100A.D.,本文所用的古英語例子均取自于大約從800A.D.才開始有的古代英語文本。由于地域不同,古代英語又分成四種方言:諾林伯蘭方言(Northumbrian)、麥西亞方言(Mercian)、肯特方言(Kentish)和西撒克遜方言(West Saxon)。然而,前三種方言幾乎沒有任何文字資料傳世,所以,可供研究的古代英語文本都來自于西撒克遜方言。
2.古英語與現代英語的差別
現代英語由古英語發展而來,這是不言而喻的,但兩者之間的差異已十分明顯。
(1)古英語的抄本中沒有字母j和v,讀作“wynn”[wynn]的一個如尼字母(the Runic alphabet,指早期北日耳曼字母系統)逐步被字母w取代,字母k,q,x和z很少見。古英語抄本中出現的另三個現代英語體系中沒有的字母分別是:?覸,?鬙,?奩。字母“?鬙”和字母“?奩”在古英語文本中可以互相替代,相當于現代英語中的字母組合“th”(胡小冬,2007:646)。
(2)古英語的詞匯不如現代英語豐富,但詞形的變化很復雜。兩者有兩點關鍵性的區別:其一,古英語有復雜的詞尾變化(屈折變化),現代英語基本上不存在這種變化。其二,由于古英語存在與格和工具格,介詞的作用大大減弱;現代英語沒有這兩種格,許多動詞都跟介詞構成動詞短語,才能跟后面的名詞發生關系,這種用法十分靈活(陳才宇,2007:18)。
三、古英語比較結構的顯著特點
在古英語中,連接詞“?奩onne”(最常見的比較小品詞“?鬙onne/?奩onne”)總是引導程度比較從句。Mitchell(1985)認為,可以根據引導連接詞“?奩onne”的詞形,以及與它發生關系的比較成分區分不同的比較句。比較結構的共同概念:“X is better than Y”。主句是肯定的,比較從句很可能是現在式或過去式的虛擬語氣;主句是否定的,比較從句很可能是陳述語氣的。現列舉如下:
a. Beo 247 N?覸fre ic maran geseah
eorla ofer eor?鬙an, ?鬙onne is eower sum,
secg on searwum. (Jack, 1994:43)
[Nor have I seen
a mightier man-at-arms on this earth
than the one standing here (Heaney, 2000:19)]
b. Beo 469 se w?覸s betra ?奩onne ic! (Jack, 1994:56)
c. Beo 1138 he to gyrnwr?覸ce
swi?奩or ?鬙ohte ?奩onne to s?覸lade (Jack, 1994:96)
d. Beo 1384 Ne sorga, snotar guma! Selre bi?奩 ?覸ghw?覸m
?鬙?覸t he his freond wrece ?鬙onne he fela murne. (Jack, 1994:112)
[Wise sir, do not grieve. It is always better
to avenge dear ones than to indulge in mourning.(Heaney, 2000:97)]
e.Beo 1559 ?鬙?覸t w?覸s w?覸?鬙na cyst,
Buton hit w?覸s mare ?覸onne ?覸nig mon o?奩er
to beadulace atberan meahte, (Jack, 1994:121)
[an ideal weapon,
one that any warrior would envy
but so huge and heavy of itself
only Beowulf could wield it in a battle.(Heaney,2000:107)]
f. CP 26.18 …ac mid hira agenre gewilnunge hi bio?奩 onb?覸rnde,?鬙?覸t hi gereafia?奩 sw?覸 heane lareowdom swi?奩ur ?奩onne hi hine geearnigen.(Mitchell,1985:622)
g.?覷CHom①i.146.14 for?奩on ?鬙e mare w?覸s hyre modes ?鬙rowung ?鬙onne w?覸re hire lichaman. (Mitchell, 1985:622)
h. ?覷CHom i.358.27 Cu?奩 is gehwilcum snoterum mannum ?鬙?覸t seo ealde ?覸 w?覸s ea?奩elicre ?鬙onne Cristes Gesetnys sy (Mitchell,1985:624)
i. Rid 40.60 swylce ic eom wra?鬙re ?鬙onne wermod sy,
?鬙e her on hyrstum heasewe stonde?鬙;(Mitchell, 1985:624)
例a.主句的賓語eorla與從句的主語eower sum進行比較。并且,主句是否定語氣,從句是現在時態的陳述語氣。
例b.主句的主語se與從句的主語ic進行比較。并且,主句是過去時態的陳述語氣。
例c.主句的賓語gyrnwr?覸ce與從句的賓語s?覸lade進行比較。并且,主句是過去時態的陳述語氣。
例d.主句的主語?覸ghw?覸m與從句的主語he進行比較。主句還是一個主從復合句,主句的主語?覸ghw?覸m后面帶了一個定語從句?鬙?覸t-從句。
例e.主句的主語hit和從句的賓語“it”省略進行比較。主句和從句都是過去時態的陳述語氣。
例f.t后面跟著的主句主語hi“they”在?奩onne從句中重復,主句主語和從句主語hi進行比較。
例g.主句和從句中的所屬代詞hyre,hire“their”進行比較。主句和從句都是過去時態的陳述語氣。
例h.主句的主語seo“who”和從句的主語Gesetnys“statue”進行比較。比較句中的主句是過去時態,從句是現在時態。
例i.主句的主語 ic“I”和從句中的主語wermod“absinthium”進行比較。主句和從句都是現在時態的陳述語氣。
四、古漢語比較結構的顯著特點
本文研究和舉例的以秦漢時期的古漢語為主。古漢語的形容詞謂語句是指以形容詞或其短語作謂語的句子,古漢語的形容詞謂語句當中有一類是表示比較的,也就是差比句。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古漢語的形容詞比較結構。
古漢語的差級比較,是指甲甚于或不如乙的比較。這種比較句在古漢語中很多,句式很豐富。表差比的形容詞,常見的有“少、長、大、小、富、彊(強)、弱、賢、甚、先、后、速、輕、重、愈、多……”等,大多表示甲乙兩項有等差的比較內容。常用的比較介詞是“於(于)”,可省略(楊伯峻,2003:736-739)。現舉例如下:
a.九月,晉候逆秦師,使韓簡視師。復曰:“師少於我,斗士倍我。”(左傳·僖公十五年)
b.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荀子·榮辱)
c.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漢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d.所斬捕功已多大將軍。(史記·衛將軍列傳)
e.專趨人之意;甚已之私。(史記·游俠列傳)
五、古英漢比較結構的相似性與差異
古漢語與古英語的差級比較句,在語序上有相似之處,一般是:主語+形容詞謂語+比較成分。古英語的例b.是與現代英語最相似的比較級的句子,而古漢語的例a.b.和c.在語序上也與古英語的例b.有相似性。但是古英語的比較句中,?鬙onne(相當于現代英語的than)引導的是從句,一般位于比較級的形容詞后面,而且可以再帶子從句,比如古英語的例i.。古漢語比較句中,形容詞謂語后面跟的是狀語,即使有省略語義介詞“於”的情況,比如古漢語的例d.和e.。而且被比較的對象一般是代詞、名詞或者名詞詞組充當,可參見以上古漢語例子。
六、討論
古英語與古漢語比較結構都各有相應的意義表達形式,在其句法上,有著相似的詞序。古英語與古漢語的比較級句子,都是主語+形容詞謂語+比較成分。句法上相同或相似的結構表達的意義有共通之處(沈家煊,1993:3)。古英語與古漢語的比較結構在句法上有共性,兩個民族的認知過程也有共性,受認知有關的象似性支配。語言結構的象似性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結構(沈家煊,1993:2),象似性有社會文化的因素。普通話的“我比他高三分”這種常用的比較句格式,在秦漢時期使用“師少於我”這種句式,與盎格魯-撒克遜人使用的“?奩onne從句”比較句格式相似。古漢語與古英語表達相似的比較概念,具有相同的象似性原則,有著共同的認知基礎。兩種語言比較句中,表示比較程度的形容詞,都放在被比較對象前,這與認知焦點是比較對象之間的性質差別有關。也就是說,兩種語言的相同比較概念,有著相似的表達比較的句子結構。
七、結語
由于英民族采用多層面集約型的思維方式,英語表達中多取較低級階的結構單位,常將多層信息融合在一個單位里加以表述,常以一個主謂結構為中心,帶上其他主謂結構作各種從句,形成樹狀分岔式的多層套疊句式。漢民族多采用單層面展開型的思維方式,漢語表達中多取較高級階的結構單位,常將多層信息展開敘述,恰似流水一般,形成節節短句,漢語表達就多呈散連流水句式(王寅,2009:82)。然而,詞序的象似結構反映了人的認知結構。“比較”概念在兩種古老語言的具體表達形式的共性,恰恰說明語言的“非任意性”。象似性原則制約著說話者對話語中可用的結構選項進行選擇。漢語在更大程度上遵循時間順序的象似原則,英語句法結構的線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事件呈現的順序性。
注釋:
①lfric’s Catholic Homilies
參考文獻:
[1]J.Bosworth & Toller,T.N.An Anglo-Saxon Dictionary:based on the manuscript collections of the late Joseph Bosworth[Z].Oxford:Clarendon Press,1898.
[2]Fisher O.et al.The syntax of early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Croft,W.Typology and Universals[M].Cambridge:CUP,1990.
[4]Freeborn,D.From Old English to Standard English[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5]Greenberg,J.Language Universal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Feature Hierarchies[M].The Hague:Mouton,1966.
[6]Heaney,S.Beowulf:A New Verse Translation[M].New York:W.W.Norton,2000.
[7]Jack,G.Beowulf[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8]陳才宇.古英語與中古英語文學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9]胡小冬.古英語的拼寫和發音規律[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645-647.
[10]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2-8.
[11]王寅.中國語言象似性研究論文精選[C].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12]楊伯峻等.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基金項目:2013年浙江省教育廳項目(“基于歷史演變的英漢語比較句耦合性研究”),項目編號:Y20132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