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杰
摘 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的教學思想和當下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理解新知,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生活教育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作業設計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他認為:“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率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這一教學思想和當下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小學生的數學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多是以實物或生活經驗為支撐進行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的契合度極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合理運用生活教育理論,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理解新知,促進學生應用延伸。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陶行知認為,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內容。他說:“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
對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是抽象、枯燥的。能否從生活出發,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效,而且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態度和信心。因此,應利用他們的思維特點,結合學習內容,有意識地把知識點、重難點在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的生活情景中展現出來,激發學習興趣。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讓學生利用真實的人民幣在課堂中創設“乘車買票”、“銀行換幣”、“商場購物”等模擬情境,引導學生或分組活動,或全體參與,使學生興趣盎然,有助于學生充分認識人民幣的特點,感受人民幣的用途。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因此,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在實踐中感知。例如,學習了長度單位,可以測量自己和父母的身高、上學的路程;學習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可以測量自己房間的占地面積;學習了統計知識和百分數知識,可以統計班級中男女生的占比、期末考試的平均分、優秀率等。這樣把抽象知識具體化,將數學教學與生活學習相聯系,就能讓學生產生強烈的親近感,有利于形成接納心理,誘發學生產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引導學生理解新知
陶行知說:“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數學教學應以豐富的生活為背景,運用生活化情境和手段,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突破重點難點,促進學生理解新知,實現課堂教學提效減負。
1.創設生活化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習數學知識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運用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應創設生活化的數學情境,讓學生體會“學數學”的過程,使學生在熟悉的活動中掌握、運用、感悟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可以把熟知的民間游戲“老狼老狼幾點了”進行改編:
老狼老狼幾點了?一點了。幾時了?一時了。老狼老狼上課開始了;
老狼老狼幾點了?二點了。幾時了?二時了。老狼老狼準備做操了;
老狼老狼幾點了?三點了。幾時了?三時了。老狼老狼準備放學了……
這樣,聯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體驗、回顧熟悉的活動,使學生明確了生活中的“幾點”就是數學中的“幾時”。同時,在概括整時的特點時,又可以借助比比哪個“小狼”撥得最快的游戲,明確分針指在“12”、時針指在幾,就是幾時。對于“12時”“6時”這些易混淆的地方,還可以通過“老狼”提問和“小狼”的回答加以突破和鞏固。
2.采用生活化教法
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例如,在教學《認識乘法》時,可以這樣設計:
談話:小朋友們,我們的身體里藏著許多的數學奧秘,比如我們都有1個鼻子1張嘴,2只眼睛2只手……今天我們就用它們來進行學習。
提問:1只手有5個手指,那2只手有幾個手指?(學生嘗試回答)
演示:簡筆畫出示意圖。
追問:1個人有2只耳朵,一家三口共有幾只耳朵?你也能像老師這樣畫出簡圖嗎?你在生活中像老師這樣找出一些問題嗎?
這樣,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素材,舍棄“時髦”的多媒體課件,運用“傳統”的簡筆畫,使學生在畫一畫、數一數、想一想的過程中建立了“求幾個幾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計算”的數學模型。可見,選用生活化的教學手段能使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生活化,更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和遷移。
三、作業設計生活化,促進學生應用延伸
學習數學最終目的就是要“學以致用”,特別是小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大都能找到相對應的原型。囿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必要的作業成了教學的延伸。而陶行知極其重視實踐,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因此,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研究、探索、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不但可以增進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知識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能體會到數學知識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這也是對書本知識的印證、補充和體驗。因此,通過課后設計一些生活化作業,可以使學生在與現實生活的撞擊、交流中自發地獲取、掌握知識。例如,在教學《利息問題》后,我設計了“小小會計員”的課外作業,組織他們進行儲蓄活動,思考怎樣儲蓄最合算?這樣的作業立即引起了學生極其濃厚的興趣。在一系列的調查、分析、計算、比較活動中,學生對本金、利率、利息三者間的關系理解得更深刻。這樣,不但將所學知識回爐到生活中,而且在具體活動中填補了課堂教學的空白,產生了強烈的教與學的共鳴,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
郭沫若先生曾說:“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強調課程與生活的聯系,這對于今天的教學仍具有極大的啟發和借鑒意義。我想,只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法,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就能準確把握學生的知識生長點,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許世桐編著.陶行知教育理論及實踐簡介.福建省陶行知研究會.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對新課改的啟示.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7(3).
[3]徐斌著.推敲新課程課堂.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