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惠屏
一個班級的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它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環境造就人”,對于班級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學習單位來說也一樣。本文就班級隱性文化建設談幾點看法。
一、班主任在營造隱性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
班級文化建設是一門潛在的課題,需要不斷挖掘、研究和思考。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班級文化建設存在片面理解,認為把班級布置得漂亮就可以了。窗明幾凈的教室固然漂亮,但那只是顯性的環境文化建設。塑造正確的價值取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生動活潑的良好班風等諸多隱性文化建設,才是我們要著力打造的。
如何幫助每個學生健康成長,樹立積極向上的優良班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是班集體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班主任是班級管理者,一方面要全面料理班級內發生的大小事務,另一方面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擔,在思想上如何引導學生積極向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
在一個具有新時代特點的班級中,班主任的定位與作用正在悄然改變,應該把班級這個最小的教育單位營造成利于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家園。因此,需要營造優良的班級隱性文化,更注重觀察和引導學生思想意識中的心理傾向和情緒反應,將校園文化建設同班級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抓好班級內軟環境建設。如學生制作貼紙畫、書法及其他作品裝飾教室并設計展示欄,長期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優秀文章,根據班級情況要求班委或小組定期編輯和出班報,等等,讓學生每時每刻都感受到班級文化的存在。我感覺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讓學生自主體會美,比單純地說教好多了。在此基礎上,積極發揮學生的主人公意識、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二、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隱性文化環境
隨著學生自我意識的迅速覺醒和教育學習壓力的不斷加大,身為獨生子女的“90后”、“00后”學生,在思想上已經形成了“以我為中心”的觀念,缺少集體感與參與感。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將班級精神文化這個隱性環境建設放在突出位置。
(一)采用制度和措施約束規范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
“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度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其有或無,更體現在其起到的作用。在班級建設中,需要引導學生參與制定和監督各項班級制度,并逐步修改。包括《班級公約》、《班干部分工及職責》、《勞動分工及職責表》等。通過制定規章制度,明確學生日常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自覺遵守和監督意識,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在學生的意識深處牢固樹立起班集體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好局面。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及素質教育的要求,現在的教育是個性張揚的教育,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長與愛好,發揮自主管理的內驅動力,著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共同價值取向。結合班級特點,以班主任為主導、班干部為輔,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格局。形成知道哪些事應做,哪些事不要做的正風正氣。
(二)樹立榜樣,形成正確的榮辱觀念。
班主任需要在德、智、體、美等方面不斷挖掘班集體文化的典型和榜樣,不論是教學活動還是教育活動,不論校內表現還是校外表現,凡是符合班級文化特征、積極向上符合班級實際,并且可以促進班級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或生活典型事跡都應該推廣,這是班主任營造良好班級隱性文化的有效辦法。同時班主任不能以成績論英雄,學習成績在小學階段固然是衡量學生的重要標準,但絕不能成為評判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在樹立典型、好榜樣方面應充分利用黑板報、墻報這些班內宣傳平臺。抓好班內優秀典型,對學生有最直接的現實感召力。
(三)傳承經典文化,強化學生的歷史責任感。
重視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一方面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提升學生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傳統文化更是歷史的明鏡,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不斷前進。將傳統文化建設與班級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并加以發展,是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加強學生緊迫感、責任感的有效途徑,是在班級營造積極向上、拼搏努力學習氛圍的必要文化基礎。結合當前實際將優良傳統文化寓教于樂之中,可提高學生的接受度。班主任一定要明確不同階段學生要傳承的經典文化的內容及傳承方向。
班級文化建設是為了讓學生在優良學習環境中健康成長,在積極向上氛圍中培養學習各項能力,提升學生的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榮辱觀,其核心仍是為了學生的良好發展,打造好班級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都是圍繞這個核心進行的。
顯性文化如同迎風矗立的高山,抬頭可見。隱性文化好比靜靜流淌的山泉,能夠深入人的心靈。總體來看,班級顯性文化建設是明確的表象,班主任基本都能做好,而隱性的文化建設是無形的,必須通過全體師生共同努力創造。在創造過程中不斷積淀、不斷升華,最終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集體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當然,顯性文化和隱性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很多。班主任在把顯性環境文化建設搞好的基礎上,應該多動腦筋想辦法,在隱性文化建設方面下工夫,為學生創造優良的學習生活環境,讓他們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