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
摘 要: 教學反饋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即時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把握學生對數學知識及數學思想理解情況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饋,適當調整教學進程,對課堂知識點的安排做出合理的微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教學反饋 有效策略
“成也學生,敗也學生”,一節課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學反饋。教學反饋是教師即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把握學生對數學知識及數學思想理解情況的一種重要手段,它貫穿整節課的始終。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饋,適當調整教學進程,對課堂知識點的安排做出合理的微調,因此課堂教學反饋的有效性與教師、學生的配合是分不開的,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反饋的有效性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反饋。
一、巧用“對比”的教學方法,有助于課堂的有效反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面向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1]。數學教學設計要充分建立在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基礎上,課堂提問要環環相扣,不僅要有較強的針對性,還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所提的問題最好是學生能運用過往所學的知識,或者通過分析、判斷、推導并能夠回答的問題,為接下去所學的教學內容起到鋪墊作用。設計的課堂數學問題設計應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層次上略微拔高,要符合學生通過努力思考就能解決問題的原則,不要超出學生實際水平。如果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就會感覺沒有挑戰性,容易失去興趣,甚至會覺得教師沒水平;如果提出的問題過于困難,學生的自信心就會受挫,產生消極心理;如果提出的問題模棱兩可,造成學生的知識結構混淆,存在疑點、模糊點,學生也就沒有信心給予反饋。因此設計問題要抓住本節課的重難點,以絕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為定位。例如: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認識》時,筆者讓學生自學了“百分數”的幾個知識點后,要求學生同桌合作,列表整理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與聯系,有這樣的問題緊緊地聯系著本課的內容,同時留有學生發揮的空間,學生一開始都是從讀寫法、有無單位開始比較,最后升華到比較它們之間的意義。在整個環節中,學生參與面擴大了,通過自己動手整理后,學生真正理解了分數不僅可以表示一個具體的數量,還可以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而百分數只能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最后還總結出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因為百分數是表示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比關系,所以百分數的后面不能寫單位,而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學反饋,避免在教學中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像這樣容易混淆的教學內容,教師要巧用“對比”的教學方法,找到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擴大課堂的參與面,抓住數學課堂上的有效反饋,從根本上牢固掌握數學知識。
二、關注學生錯誤的教學反饋,提高數學課堂反饋的正確率
學生在掌握新知識的過程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學生對知識點認識的比較片面或者思維定勢等原因,所以產生的教學反饋往往是最真實、最直接的。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學生提出一些錯誤的反饋,往往一語掠過,實際上在教學中這些錯誤的教學反饋是非常好的教學素材,通過錯誤的反饋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想對比,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例如在教學“小數乘小數”例題講解2.4×0.8時,學生在嘗試計算中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1.92,另一種是19.2。教師在處理學生錯誤反饋的時候非常有經驗,他不是直接否定了這種做法,而且讓全班同學進行討論交流,找出錯誤的原因,通過積之間的變化規律,總結出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同時教師要重視錯誤反饋的產生原因,讓錯解的學生發表看法,學生是受到小數加法小數點要對齊的影響,導致產生小數乘法也要小數點對齊的錯誤觀念。經過一次錯誤的反饋,教師適時引導,不讓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間聯系的理解,還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如果不關注學生錯誤的反饋,就不能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想法,必然造成課堂高正確率與課后低正確率的巨大反差。教師要對錯誤的教學反饋有顆敏銳的心,巧妙地把學生的錯誤反饋轉變成有效的課堂資源。
三、活用教學模式,開放數學課堂,促進學生的有效反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學習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1]新課改教學后很提倡重視基本活動經驗,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通過探究、探索獲得知識。但是中高年級的學生有了較強的自尊心,怕出錯因此不愿與他人交流及回答課堂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活動是低效、沉悶的,因此開放數學課堂是一種新的嘗試,通過營造寬松、自由的課堂環境,提供更多的合作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自主選擇愿意幫助的同伴進行數學問題的探究,讓他們能在課堂上擺脫束縛,更自主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有利于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同時學生與學生在熟悉的氛圍下,更有助于發散學生的數學思維,減輕精神負擔,提高上課效率。在五年級《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中,教師提供學生若干小棒和接頭,動手拼接長方體,如果是男女生合作操作,學生礙于肢體接觸,往往是獨自操作,少了必要的合作交流;如果是好友搭配操作,課堂就顯得更活躍,往往是爭相操作,形成良好的你追我趕的團隊競爭氛圍。在開放的數學課堂上,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在班級內自由走動,幫助能力稍弱的同伴,學生之間用學生式的數學語言進行溝通,形成了有效的教學反饋。輕松的課堂氛圍,能促進課堂的有效教學。但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有較強的課堂調控能力,能夠處理好“動”與“靜”結合,充分提高課堂反饋的有效性。
有效的數學課堂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也沒有標準的答案,除了正確的理論外,其他的有效教學手段,都要靠一線教師的實踐作為研究契機。教師只有高度關注數學課堂,做好教學反饋,才能讓數學課堂更高效、更優質。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