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芬
摘 要: 當今各大高校的學生普遍存在投入社會實踐活動時間不足、所學內容片面單一、缺乏相關專業的指導教師的指導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而學生本身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及實施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會實踐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對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文章針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與發展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意見以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 社會實踐活動 發展現狀
1.引言
社會實踐活動是當今各大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成功地將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及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三合為一的教育模式,能夠有效促進高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成為當今大學生增長知識與才干,進行良好教育的最有效途徑。使得學生能夠充分認識自身能力,同時對自我進行不斷完善,在深入社會的同時對社會的復雜性具有一定了解,從而促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在實現自身能力提高的同時,帶來了明顯的社會效益[1]。不過,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當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所以必須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對策,以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提升,這對于大學生的成長來說具有深遠意義。
2.當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現狀及問題
2.1部分學校對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認識不足,社會實踐活動趨于形式化。
實施和推廣大學生社會實踐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學生能夠經受社會實踐的鍛煉,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目前,仍然有一些學校在對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教育方面仍然只注重形式化發展,嚴重脫離實際。甚至有的學校,在進行學生社會實踐培養時,選擇一些距離較遠的實訓基地,以社會實踐為名,拉著學生不遠千里地來到實訓基地,卻只為一睹實訓基地的風光,學生只是感受了一下,直接打道回府,而真正的社會實踐并沒有有效進行,這就使得社會實踐失去了實踐意義。而有些學校雖然制定了富有時代特點、豐富、新穎的社會實踐主題,但所做出的社會實踐內容卻和主題毫無關聯。甚至有的學校將社會實踐搞得轟轟烈烈,在進行社會實踐之前,不論是宣傳還是規模都產生了一定的轟動效應,然而真正實踐起來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些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還是高校都是為了完成上級領導安排的任務而做出一系列應對措施,并沒有真正促使學生開展有效的社會實踐性活動,最終使得社會實踐活動趨于形式化。
2.2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單調,缺乏創新。
大多數學校的社會實踐都普遍缺乏一定的創新性,且進行社會實踐的內容、形式、方法也顯得較為陳舊和單一,整個過程都比較匆忙,大都表現為走個過場,真正對于學生的促進效果表現得不夠明顯,很難取得實際進展,也無法給學生一個充足的發展空間。現在很多社會實踐都只是安排學生參觀,并沒有讓學生真正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通過對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了解到,與大學生所學專業知識相聯系的實踐活動較少,而且很多高校針對學生所做出的社會實踐活動安排也都只是對外的一種示范性行為,只是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指示,對外吸引更多新生指標[2]。所以,社會實踐活動要想真正取得實效性成果,就必須切實為大學生考慮,為其提供真正意義上的指導,并為其創造良好的實踐基地及實踐活動機會。
2.3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不夠全面和廣泛。
主要表現為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人數不足,如今大多數學生社會實踐都是由各個高校采取點面結合的形式開展,通常是指由院校方指派或者組織相關人員、地點、內容等若干實踐小分隊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模式主要是由高校內的學生干部、黨員及具有一定特長的學生等開展社會實踐,這是當前高校組織實踐活動的一種主要組織形式。雖然這種社會實踐形式的確取得了較好成效和經驗,但在參與人數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院校方把這種社會實踐機會留給了一些骨干學生成員,嚴重忽視大多數普通學生的實踐需求,沒有真正達到培養人才的效果。
3.改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對策
3.1深化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的認識。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和實現途徑,所以必須對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加深認識,院校領導方面首先需要充分重視,必須積極主動地組織和領導。需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教育,并通過一系列學術教育方式促使學生明確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和意義,了解社會實踐其實就是對國家情況、社會情況及人們情況的深刻認識,并以此對社會實踐活動進行升華,通過自身的切身體驗,將一定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能夠充分了解當前政治新形勢、經濟新形勢及社會新形勢,促使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充分認識和理解。這樣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促使學生在鞏固自身所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出其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既磨煉學生的意志,又開闊學生眼界,促使學生較快地找到自身的價值所在[3]。
3.2創新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
對于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創新可以做到以下幾點:(1)以培養合格人才為目標,積極將社會實踐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社會實踐活動不屬于單純的實踐性活動,它實現了針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等觀念的培養,而且在社會實踐過程當中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從而堅定學生的社會主義信念,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社會實踐活動必須與課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使課堂教育、社會實踐真正統一起來,使其形成一種符合學生對其進行自我認識的途徑。(2)可以將社會實踐活動與勤工儉學等活動有效結合在一起,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針對學生所收取的學雜費對于一般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而在高校學生當中,特困生所占比例通常比較大。所以為了解決這些貧困生的困難,學校方面需要給予一定的困難補助,而這類補助解決不了實際問題,所以學校方面還要為學生提供勤工助學的機會,讓貧困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報酬。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社會實踐。(3)加強師資力量,提高教師專業性,專業教師也應當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這樣才能為自己的學生提供一定指導,從而促使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的同時,解決所有遇到的困難,促使學生不斷進步與提升。而且專業教師在進行社會實踐的同時,也能使學生有機會參與其中,為教師分擔工作的同時鍛煉自身能力。
3.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將學生當做社會實踐的主體,重視學生主體意識,突出校方的主體性教育,這樣就能有效倡導及發揮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及創造性。在過去的社會實踐過程當中,教師通常都作為活動指導者存在,需要對所有的一切都規劃組織好,而學生只需要嚴格按照教師的安排及要求進行被動實施。因此,學生在這種社會實踐當中就失去了自身的主體地位,同時缺乏一定的主動性,使得學生的才華和優勢很難發揮[4]。所以教師必須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選取項目課題,這樣能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外部條件,讓學生在細節上參與組織策劃并實施,促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真正發揮自身才華。
4.結語
要真正改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需要深化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創新社會實踐活動內容,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高校培養人才目標。
參考文獻:
[1]韓丹.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的創新研究[J].林區教學,2014(11).
[2]趙曙光.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化芻議[J].黨史文苑,2011(24).
[3]李艷秋.增強大學生社會實踐實效性探討[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5).
[4]溫習章.當代大學生創業教育與實踐探索[J].出國與就業(就業版),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