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琴
摘 要: 教研與教學是結伴而行的,它植根于教學活動。作者結合多年教學教育經驗研究課堂教學,旨在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 教學研究 高效課堂 學習方法
教學研究是以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研究活動。教學一線的教師一定要切合實際、不斷學習、思考、研究、探索,努力打造高效課堂,即:“師生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效率”,“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
一、加強學習研究,不斷轉變思想
(一)加強學習研究,轉變課堂教學觀念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是實踐的先導,教育觀念的轉變是課堂高效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正確、先進的教育觀念,就不會有自覺而有效的實踐,一切先進的教育改革都是從先進的教育觀念中生發的,而先進的教育觀念來自不斷學習。因此,我們要把加強學習研究、轉變教育觀念作為踐行高效課堂的第一步。
經過多年教學,以“教”為主的教學思想,在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總是以為自己的教學經驗較為豐富,教學方法頗為恰當,教學成績比較理想……受傳統教學評價方式影響,樹立“我的課堂即是高效課堂”的固執觀念。
通過學習研討活動,我深刻反思教學現狀,找到課堂低效或無效的主要表現,重樹新的教學信念,更加明確:要把學習的權力還給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事做,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收獲;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緊張高效地學習的過程;課堂損失課外補的做法只有死路一條;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只能使自己陷入窮途末路。
傳統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是“灌輸—接受”,學生處于被動狀態;高效課堂采用新理念,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踴躍發言,談感想、談收獲。新理念讓學生在“聽中學”、“看中學”、“想中學”、“議中學”、“演中學”。這就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實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使學生處于主動狀態,教師在課堂上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關注的是學生的一切,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高效課堂切實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培養了學生能力。
(二)堅信高效課堂,重新樹立教學理念
在實施高效課堂以前,對高效課堂的理念還是沒有很好地樹立,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猶豫,傳統的教學思想與新的教學理念還是有一定沖突。比如:傳統的教學方式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導一節課,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新課程理念強調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學,把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解決。但是曾經腦海中存在這樣的質疑:學生有這個能力嗎?讓學生討論問題,還不是給了學生玩耍和說閑話的機會……
通過高效課堂理論的學習與培訓,我發現自己對新課程改革存在擔憂,這種擔憂是沒有必要的。比如說:“教師講得多的問題”:有的內容學生自己一看就明白,教師卻一遍又一遍地講,這樣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反而使得學生對這些簡單的問題產生厭煩、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降低了;對存在一定難度需要探究的問題是很有研究價值的,這些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和其他學生的合作探究解決,如果教師只是單項傳授就會失去探究的欲望和積極性,使得結果平淡無味;如果讓學生探究,得出結論,則不但學生會留下深刻的影響,而且能感受到合作探究帶來的快樂,從中發揮主動性,體會到挑戰,感受自己的努力所帶來的收獲和成就感。
通過不斷培訓、學習、思考,我的思想經過激烈斗爭,堅信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為積極地投入到高效課堂研究和實踐中打下了思想基礎,做好了理論準備。
二、從現象和問題入手,著力構建高效課堂
在高效課堂探索的過程中,許多問題會不斷出現,例如:自主學習的內容完成以后需要組內成員相互探討,討論后展示自己的成果,但是這個時候合作小組組內出現不愿展示自己的成果的現象,許多學生怕說錯,害羞。另外,在小組合作討論中有些學生在討論交流過程中沒有按照小組合作的要求做,自己獨自思考,不善于合作交流,不跟組內其他人合作的現象;也有出現極端現象,有的組內成員為了獲得老師和學生的表揚和分數,問題一出來不細心思考,搶著回答問題的現象,評價方式不合理,這些都是新課改探索實踐中出現的需要我們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在新課程實際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改進教學策略與方法,改進教學模式,使得教學模式適合學生實際情況,探究適合本地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不斷改進,從而使教學方法用起來得心應手。當然,我在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演講、激烈的爭論,在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中總結成功經驗。我就這樣慢慢地在艱難而快樂中成長。
三、注重合作教研,實現高效教研
教學研究、構建高效課堂是一個艱巨的工程,很多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單兵作戰是不行的。要特別注意與老師間的交流與合作。教育教學中遇到問題就與同行交流磋商,并定期總結一些問題與同行進行交流,在交流中使自己的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集體合作教研,使教師擁有更多參與學習的機會,擁有更多展示自我的平臺,擁有更多共享交流的空間。合作教研改變了教師獨學無友的狀況,滿足了教師交流研究的渴望。達到了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共同成長的目的。合作教研能夠更好地打破校際壁壘,打破學科壁壘,開放校園、開放課堂、開放研究,在相互學習交流中自加壓力、自生動力,努力挖掘、發揮各自長處、輻射四周,從而達到強弱互補、資源共享、交互引領、雙贏共好的目的。
總之,我認為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教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才是最關鍵的。因此,要求教師從舊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著眼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實干才能興邦。普通教師應該做中國教育的脊梁,做課改的擁護者、堅守者,不斷學習研究、構建“新”課堂,貫徹“新”理念,培養“新”學生。
參考文獻:
[1]閭可和.小議課堂教學模式之改變[J].教學與管理,2004(09).
[2]王德敏.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5(06).
[3]曹春茹.“真”與“珍”的課堂教學反思[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