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2013年12月,南非約翰內斯堡,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和丹麥女首相赫勒·托寧·施密特一同出席了曼德拉官方追悼會。與追悼會氛圍不符的是,美國總統奧巴馬、英國首相卡梅倫和丹麥首相赫勒·托寧·施密特坐在一起說笑,還在追悼會上玩起了自拍。
在我們看來,首先,悼念會堂本是一個莊重肅穆的場所,不管是誰,都要保持死了親人一樣的悲痛表情,不能說笑,以表示對死者的尊重。 其次,奧巴馬、卡梅倫和施密特玩自拍, 一國的領導人自拍會讓人覺得不符合禮儀規范,不符合國家級領導人的行事規范。
2014年8月16日的南京青奧會開幕式上,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在現場與運動員一起自拍,并呼吁觀眾自拍,將照片上傳社交網絡,與世界人們分享2014南京青奧會現場盛況,而中方官員則不知所措地站在旁邊。其實,在國外,官員自拍早就不是稀罕事,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的世界政要都已加入自拍行列,政府官員與選民的互動,從傳統的握手拍照向“參與式文化”演變,從王子到教皇,甚至令人敬畏的權威人士,都出現在了自拍照里。然而,我國的報刊媒體中卻從未出現過領導人的自拍照片。
由此可見,從自拍可以體現出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差異。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統治地位,中國人向來以自我貶仰的思想作為處世經典, 在接人待物、舉止言談上要考慮溫、良、恭、儉、讓,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中國人還重視傳統的論資排輩,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
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是人文主義,即以崇尚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竭力發展自己、表現自我。長輩與晚輩間地位平等,不計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處。生活中人們崇拜的是“強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強者會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無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從普通老百姓到領導人體現自我、張揚自我的自拍照,在國外媒體中隨處可見,因此,對于在追悼會上的說笑和自拍是見怪不怪的。
跨文化交際[1]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中的核心問題可以用3個英文詞語來概括:what(是什么),why(為什么),how(該如何)。What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行為上存在哪些差異。Why是指為什么會有這些差異。How是指面對這些差異,該如何溝通信息,達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以一個在交際過程中最常見的表現為例:
Chinese hostess: Welcome to my home, My name is Zhang Hong, and this is my husband.
British tourist: Thank you, Mrs. Zhang. It’s a pleasure to meet you, Mrs. Zhang. I’m Lucy Swift.
Chinese hostess: Have a seat, Madam Swift.
在這則對話中,我們可以發現三個交際失誤,首先,這位英國游客認為張紅的姓是她丈夫的姓,她不知道在中國,女人結婚后不隨夫姓(Mrs.后應該跟的是丈夫的姓)。其次, 張紅認為Madam對任何一個說英語的女性來說都是一種尊敬的稱呼,卻不知它只用于像售貨員等提供服務的女性或是女警察。如“Can I help you, madam?”,而且它只能單獨使用,從來不加在人名之前。最后,她將Lucy Taylor名字Lucy誤認為是她的姓。
這個最簡單、最常見的例子體現了文化的差異性。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一個人不知不覺地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其言談舉止自然而然地會打上本民族文化的烙印。中國女性沒有結婚后隨夫姓的習俗,而西方國家,女子結婚后就要改姓夫姓。 在當地的文化習俗中,人們的所作所為如果偏離了本民族文化的行為規范,結果就可能在生活中碰壁。家庭及學校的教育,使人多少懂得了本民族的交際規則,更主要的是社會環境迫使人們自覺地遵守有關交際準則。一個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特定的社會文化習俗里,到了一定的年齡,大多數人對本民族文化的交際行為已了然于心,這習慣成自然便增加了跨文化交際的難度。比如,西方人是不吝嗇對外人的贊美的,而我們卻很少直接當面表揚別人。對于西方人的贊揚,我們只要說聲“謝謝”,而不必說任何自謙的話,可含蓄的東方人在遇到這種場合,雖不再自謙一番,卻無法很自然地道謝,往往顯得局促不安,不知道如何回答。其他民族的交際習慣對我們說來,有一種出自本能的排他性和不適應,假如置身于一個嶄新的文化氛圍中,“入鄉隨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沃爾夫森說:“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2]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上“得體”是相當重要的。我們應該改變“以己心度人意”的習慣,假如一個中國人與一個美國人對中美文化懷有各自的認同感,缺少跨文化交際知識,那么兩人在交際中難免會出現矛盾。 我們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了解別國的文化背景和處事習慣,在交際之初就應該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在交際行為上存在有哪些差異,為什么會有這些差異,以及該如何面對這些差異,該如何溝通信息,達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item/跨文化交際/83343.
[2]http://www.171english.cn/article.asp?ThreadID=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