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桂霞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涵極其豐富、極其廣泛、極其深刻的美學內容。憑借這一巨大的美學資源優勢,在小學中實施、滲透、強化審美教育,對促進語文教學改革和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化多媒體呈現的視聽感受能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激發學生美的情趣,樹立美的意識,增強美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使語文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關鍵詞: 多媒體 審美情趣 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薈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蘊涵極其豐富的美學內容。憑借這一巨大的美學資源優勢,在小學中實施、滲透、強化審美教育,對促進語文教學改革和推動學校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現代教育技術與課程教學充分整合,最終實現教育教學最優化。多媒體這一現代教育技術以豐富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給教育領域注入新的活力,展示新的天地。現代化的多媒體呈現的視聽感受能把學生的聽覺、視覺等一起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美的情趣,樹立美的意識,增強美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使語文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借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觸發美
學生美的情趣是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出來的。教師的作用就在于為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體驗創設情境,營造接受機制創造美的情緒氛圍,誘發他們全身心投入。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先以配樂錄像形式導入,當桂林山水那充滿魅力的美景展現在大屏幕上時,學生頓時被吸引住了。大自然獨特的美強烈地吸引學生認識、了解,之后的課自然水到渠成。
二、巧用多媒體,渲染情趣,領悟美
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學生審美情趣,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教學《鳥的天堂》在學習百鳥翻飛、啾啾爭鳴的場面時,先請學生閱讀課文,圍繞“鳥兒是怎樣活動的”自主感悟鳥兒種類繁多場面的熱鬧。在學生理解后,我趁熱打鐵,利用多媒體再現百鳥翻飛、啾啾爭鳴的場面,注視百鳥翻飛、上下騰越的畫面,傾聽著悅耳的鳥鳴,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牢牢拴住了。“百聞不如一見。”學生在觀看后真切地體會到了“應接不暇”的意義,感受到了鳥兒在大榕樹這個家生活地多么快樂、自由、幸福,深深被眼前美景吸引,由衷地感嘆“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在審美閱讀中,作為審美對象的課文要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必須最大限度地消除認知障礙。教學時巧用多媒體可以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使學生目觀其形、耳聞其聲,形成相應的審美心理。
三、善用多媒體,指導朗讀,體味美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鳴的作用。運用傳統教學手段指導朗讀,情感的調動、情境的創設、意境的復現都難以調動學生入情入境。多媒體可使課文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里,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漁歌子》一課時,我利用電教媒體,給學生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優美的音樂,一邊欣賞著青山碧水間白鷺翻飛、桃花夾岸、漁翁垂釣的美麗畫面,體會著作者悠閑自得的心境,在富有磁性音樂的引導下,學生被帶進詩人筆下的西塞山,從而萌發“我要讀”的強烈欲望。
四、妙用多媒體,啟發想象,創造美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在當今語文教學活動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已成為首要任務之一。因此,課堂教學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展開豐富想象的機會,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多媒體進入課堂,使教學環境煥然一新。教學中可以把課堂時空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創新思維的感性材料和空間,激發學生的興趣,萌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促進學生思維積極開展,產生創新火花。
我在教學《林海》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大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呢!”寫得有景有情,但學生感覺比較抽象。我先讓學生畫圖、朗讀,然后放一段錄像彌補孩子想象的不足,學生看了錄像如身臨其境,心情為之振奮,提高想象力。
借媒體之功,行審美之效。現代化教學手段帶來的視聽享受真可被喻為“情感的語言”,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產生美感。靈活運用多媒體,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鑒賞能力,都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