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曦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創新思維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形式,是最活躍、最主動、最富有生命力的,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理應把創新能力的培養列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認真加以實施。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創新教育,筆者結合自身參與課改的五年實踐,談談具體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創新熱情
創新能力不是天才特有的專利,創新的種子埋藏在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每個人都具有創新的潛能。但是潛在的創新力轉化為現實的創新力,必須有開發潛能、形成創新力的環境和氛圍。因此,創新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營造適宜學生創新精神成長和發展的心理環境。
(一)營造安全自由的環境
教師應堅決摒棄傳統課堂對學生的新異思想、特殊行為給予諷刺、挖苦、孤立或否定的做法。鼓勵學生以獨立的角色、建設性的態度對教師的講解、同學的回答、教材的編寫做出質疑、批評乃至爭辯,即使學生是錯的,教師也要給予鼓勵性評價,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師生間的平等、民主與合作。如學習《狐貍和烏鴉》一課,學完課文后,我打出烏鴉落寞地站在枝頭的投影片,提問:“請同學們想一想,烏鴉的肉被狐貍叼走后,它心中會想些什么呢?”學生稍加思考,便爭先恐后舉起小手。有的說:“烏鴉一定很難過,因為這肉是它辛辛苦苦找到的。”有的說:“烏鴉一定很傷心,因為它和孩子要餓肚子了。”還有的說:“烏鴉一定很后悔,要是不聽狐貍講的好話,肉就不會被狐貍騙走了。”……孩子們的回答,都圍繞烏鴉認識到自己做錯而展開,說明他們明白了“愛聽好話容易上當”的道理。我感到十分滿意,正欲總結,冷不防程小東高舉小手。我請他發言,他一語驚人,說:“烏鴉會挺高興的!”我頓時一驚,隨即說道:“老師真高興你有不一樣的看法,能說說理由嗎?”“我想……烏鴉會想:哈哈,我長這么大,今天終于有人夸我長得漂亮,嗓音動聽,真是大喜事,丟一塊肉與這比起來,真是小巫見大巫,不值一提。”聽了他的話,我愣了,等我回過神來,熱情地贊揚他想象力豐富,能大膽發表意見,全班同學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此舉有效地激發了全班學生的創新熱情。
(二)教學氛圍要輕松、愉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愉悅性的心理環境中,學習者情緒愉快、精神放松,有利于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在平時教學中,要利用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中,教師利用圖片、實物、錄音機、投影儀、多媒體教學設備等教學媒體形成的直觀、形象、動感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首常識性詩歌時,詩中介紹的蒲公英、蒼耳、豌豆等植物,城市孩子很難見到,其傳播種子的方法更不易理解。我從課文內容的實際出發,采用了多媒體動畫輔助教學的方法。以蒼耳傳播種子的全程動畫為例,先在屏幕上出現蒼耳的整體圖像,伴隨一段滑稽音樂,出現動態畫面:一只小松鼠在蒼耳旁邊玩耍,離開時兩個“蒼耳娃娃”掛在了它的尾巴上,一個綠色的圈圍住兩顆蒼耳并不斷閃爍。這時,學生被有趣的動態畫面吸引了,非常直觀地認識了蒼耳這種植物,并體會到了蒼耳傳播種子的方法是多么巧妙。這樣的設計,視聽結合,聲像并茂,新穎有趣,使學生在較長的時間里興味盎然地參與到了語文學習中。
愛玩好動是學生的天性。結合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實際開展一些競賽、游戲、表演、念兒歌、猜謎語、做手工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都能有效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在學生提出“蘋果、石榴比花生更好”的觀點后,讓持兩種不同意見的學生進行一場辯論,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效果很好。再如學習《冰花》、《小小的船》等課文時,我就教同學們剪窗花,教兒歌,編舞蹈,孩子們興味盎然,甚至一連幾天都樂此不疲。
二、引導創新學習,培養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創造性思維表現在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新與活。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鼓勵學生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在表達中有自己的觀察、想象。在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三方面入手,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一)訓練學生求異思維
教會孩子多方思考,發展孩子的求異思維能力,是培養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們必須不時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突破常規,沿著不同的方向思考,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草船借箭》時,我要學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內江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計劃落空了,那么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呢?如果魯肅事前把諸葛亮的妙計告訴了周瑜,那么會怎樣呢?這樣引導學生求異思維,鍛煉了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二)引導學生創新想象
善于想象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必不可少的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多方提供自由想象的情境和條件,鼓勵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想象。
課文做畫。把課文想象成一幅畫,或把課文中的某個形象畫出來。如讀《月光曲》時,讓學生用水彩筆勾勒出月光曲表現的形象。
復詞造句。即給出兩個以上互不相關的詞語,要求學生根據選定的詞語連造三句。如用“青蛙、小店”,學生展開想象,說出“夏天晚上,小店后面里的青蛙便呱呱叫個不停。”“今天在小店里,我同時見到了三只青蛙,真是奇怪!”“今天真熱,小店里的青蛙牌冷飲特好賣。”
填補空白。由于文章的儲蓄性,決定了教材中定有不少空白點,可讓學生發揮想象,填補空白。如學了《凡卡》后,可讓學生寫凡卡的夢;《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結束后,讓學生寫: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等。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通過探索發現真理。科學的發明和創造往往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教師應熱情鼓勵學生質疑,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自學教材中獨立思考,發現疑難,提出問題,或在學習過程中隨時提問。如教學《落花生》一課時,學生預習后提出了不少問題:“老師,在我們家里,父親和我們在一起吃飯是經常的事,為什么這家的父親很難得呢?”“老師,昨晚天色不大好,父親為什么也來了?”“父親來就是為了吃花生嗎?他還有什么用意?”……
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努力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創造。陶行知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一個永恒的研究話題。小學語文教師應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不斷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善于引導,著意培養,激發學生創新熱情,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為把學生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新一代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