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摘 要: 教育的真諦在于“教會學生學習”。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無疑是教給學生獲取歷史知識和提高學習能力的金鑰匙。
關鍵詞: 中學歷史 學法指導 教學方法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非常重要,學生的學生方法和復習思路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和能力提高,現在的歷史考試對學生基礎知識的考查非常重視,在基礎知識的考查基礎上還要重視能力培養。這些對學生的要求實際上是對老師的教法指導起到督促作用,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一、研究學法,促進有效備課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教學各環節的籌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有效教學首先必須有效備課。在備課過程中,既要考慮這一節課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思考學生需要什么,學習的思維障礙是什么。因此,教師組織教學內容要想到學生的學,選擇教學方法要考慮學生的學,檢查教學效果要促進學生的學。例如岳麓版必修一《五四愛國運動》一課,如果單從教的角度看,則教師只要把歷史背景、事件經過、事件的歷史意義講清楚,教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但是,從學生學的角度說,怎樣得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新”的結論并不清楚。因此,教師備課時必須考慮如何幫助學生認識“新”的結論,指導學生把1919年前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1919年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領導階級、指導思想、群眾發動的深度與廣度、結果與前途、所屬的世界革命范疇等方面作比較,進而得出結論。以后遇到類似問題,如新文化運動“新”在哪里?新潮沖擊下的社會生活“新”在哪里?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新”在哪里?等等,學生就能舉一反三。
二、強化閱讀理解能力、論證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
隨著“大跨度、高概括”的評述題、“小切口、深分析”的材料論證題等新題型的出現,高考歷史問答題對閱讀理解能力、論證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培養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進行長期堅持不懈的針對性訓練。
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閱讀理解和概括能力的培養,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啟發性、概括性強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概括。如在學習南昌起義的意義時,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概括出“四個一”,即:“第一槍”、“一面旗幟”、“一個節日”、“一個標志”。在閱讀理解過渡時期總路線時,可把它概括為“一化三改”。在學習美國獨立戰爭時,要求理解概括獨立戰爭中的六件大事:爆發——萊克星頓槍聲,建軍——第二屆大陸會議;建國——《獨立宣言》發表;轉折——薩拉托加大捷;勝利——約克鎮戰役;結束——英美和約簽訂。講述甘地制定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計劃的要點時,在學生閱讀理解非暴力不合作意義的基礎上,可把不合作綱領的六條內容概括為六個字,即:官、法、教、錢、義、貨。
二是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運用課本上總結性、概括性的結論或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學生進行啟發性設問,讓學生以史實加以論證,培養學生論證能力。
三、點評學法,實施有效輔導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學法,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在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教師對學生課外學習如何進行方法指導與點撥呢?
第一,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復習預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書籍等,進行方法的實踐與鞏固。
第二,在解題指導時加強方法指導。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與理論,而且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提高學生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性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揚棄能力等。其次是解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幫助學生找準切入角度,理清分析層次,提煉出所需運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最后是指導學生養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四、注意史論結合
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在掌握史實的基礎上,通過思維活動,抓住其必然的本質的因素,形成歷史概念,掌握歷史規律,形成對歷史本質的認識。例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一節中關于民族危機加深的內容:《辛丑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論)他們憑借不平等條約,直接干涉中國內政,除在政治上進一步控制清政府外,又在經濟上加緊掠奪航運、鐵路、礦山等利權和擴大投資辦廠。(史)帝國主義侵略的深入,造成中國主權的大量喪失和社會的貧困落后,民族工業的發展也受到很大打擊,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論)因此,學習歷史,首先必須梳理教材中的相關史實,得出結論,培養史論結合的閱讀能力。
五、提煉和概括要點
學習歷史必須理清線索,掌握要點,這是將厚書讀薄的一種有效學習方法。所謂“要點”,就是歷史事件和歷史概念的骨架,是歷史“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提煉要點,必須具有邏輯概括的能力,這樣才能從繁雜的內容中提煉出記憶要點,從而以綱帶目,化難為易,執簡馭繁。
六、教師在教學中要方法靈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借助青年學生思想活躍,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靈活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習熱情和進取精神。講《唐朝的衰落和滅亡》時,事先準備的小黑板上寫著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唐女禍》中的一段話:“開元之治,幾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然后提問:“大家想想,這種說法我們能同意嗎?如果不同意,我們用哪些史實為楊貴妃‘平反’呢?唐朝衰落的原因到底在哪里?”這一激一問,課堂頓時活躍起來,學生一個個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歷史責任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認真默讀課文,思考問題,競相回答,漸漸歸結出唐朝衰落的原因。這樣,同學們對唐衰落的原因既概括得清清楚楚,又記得牢實。
總之,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貴在堅持。只要我們堅持把學法指導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那么,教學效能的提高將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何成剛.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