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
摘 要: 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完善的、重過程、重創新的評價,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結果會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 中學 美術 教學 評價中學美術教學評價對于學生素質發展、促進美術教學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中,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評價標準要體現多維性和多級性,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學生的美術學習狀況,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和能力。
一、采用多種評價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蓋慈說:“沒有什么東西更能增加人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實踐證明,得分低、評價差的學生容易失去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學習主動性較差。所以,美術課除了要通過開展游戲傾向的活動增強課堂趣味外,還要發揮好評價的促進作用,及時在評價過程中樹立學生自信心,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性。當然,使用這種激勵性的評價方法也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而有所不同。對七、八年級的學生,主要采用激勵贊揚為主的方法,因為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容易贊同老師的做法。而對九年級學生,則應該慎用激勵性的評價,傾向于采用實事求是的方法,該批評的就要批評,不要采用模棱兩可的評語,因為他們已基本具備辨別優劣、判斷是非的能力。如果評價不良,則不但不能發揮作用,反而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影響評價功能的發揮。同時,評價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目標要小,起點要低,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創造性思維、合作精神等行為出現時要及時予以反饋。評價的方法也應根據不同的評價內容而定,可用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不能量化的部分,可采用描述性評價、課堂激勵性評價等多種方式。如:學生作業的評價,就可以打分、寫評語或根據作業反映的突出優勢蓋章,也可以按班級或年級舉行小型的展覽;或建立成長記錄袋;或讓學生制作作品集等反映學生多方面優勢。在美術成績評定中,作業不應是唯一依據,可以用試卷、作業加其他資料結合在一起進行評定。無論采用哪種形式,評價一定要有明確目標,客觀和恰當的評價結論。要通過評價培養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的習慣,提高他們的反省能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學習。
二、采用多種評價形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傳統教學中,評價者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基于教師自己的審美觀。教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評分,學生只是看一眼自己得的分數,很快就拋諸腦后,對怎樣改進并沒有深入體會。因為這是教師的主觀評價,所以難免存在疏漏或片面性,如果教師對學生了解不多,則更會只以成績定位學生,這當然無法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造成教師走過場、學生不重視的尷尬局面。
新課改提倡以教師為主導,學生自評、互評和小組互評的多元評價方式。“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多元的評價方式更具有全面性,能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明確學生需要克服的弱點與不足。人與人之間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性,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不同,當然采取的解決方法也各不相同。教師是成年人,往往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問題,與學生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差異。其他學生的意見,常常正是教師疏忽的,學生提出的建議,往往會使教師耳目一新,與教師的建議互補。這樣,學生既為他人提供了參考和借鑒,又加深了對作業的理解,更提高了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三、構建期末成績的綜合性評定體系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美術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學校美術教學目的是“通過美術教學,向學生傳授淺顯的美術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造型技巧,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良好的意志品質;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形象記憶力、想象力與創造力”。《美術新課程標準》把美術評價分成“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見,在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中,假如教師單憑主觀印象或一次繪畫考試而確定學生的成績,顯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學中應改進學生期末美術成績的評定方法,建立綜合性的評價方式。
四、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確立評價標準
中學美術的教學評價必須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不脫離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不脫離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與生活經驗,不從藝術性考慮,更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度量學生作品。在學生參與評價時,教師要與其達成共識。評價標準應側重于創造性與個性評價標準,因人而異,不管是誰,不管作品的質量如何,只要參與學習就能得到肯定與表揚。允許學生反復嘗試,作業講評后修改,教師對其作業應給予新的評價,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五、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
在中學美術教學的課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興趣。課堂上可以采用做游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力思維。教師可從學生中了解到學生喜歡做的游戲,并在課堂上進行,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更有助于學生在美術課程中學習。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美術成績會不斷提高。
教師采取不同評價標準,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有重要影響。由于美術學科的本身特點,它不會存在一個統一標準答案,因此教師在美術教學的評價上,要更加注重的是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的態度和情感,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使用多元化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會更客觀。
學生在個性上都存在差異,中學美術教學的多元化評價主要是針對學生個性的差異進行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美術基礎和創作能力的不同進行不同的指導和講解,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教師要擅長找到學生的優點,并對學生進行鼓勵,樹立學生自信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美術的基本知識和繪畫技巧,從而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美術成績。通過努力,使中學美術向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是教學改革的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7.
[2]高凌飚.新課程的評價問題.廣東省教育廳教育教學研究室,2002-03.
[3]尹少淳.教育觀念決定評價技術.中國美術教育,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