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仙
摘 要: 教師在教學初中語文時,如果能夠善于運用提問優勢,善于發問,則能調動學生感官,啟發學生敢于發現、善于發現并最終解決問題。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提升語文學科魅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和興趣,而且對啟發學生思維,提高思考能力也大有助益。文章談談語文課堂提問現狀及如何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堂 提問現狀 有效性
構建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啟發學生思維,達到最佳教學效率。在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提問優勢,善于發問,不斷調動學生多感官,啟發學生敢于發現、善于發現并最終解決問題。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提升語文學科魅力,激發學生求知欲和興趣,而且對啟發學生思維,提高思考能力也大有裨益。以下,我就談談語文課堂提問現狀及如何有效提高語文課堂提問效率。
一、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現狀
在傳統語文教學思維和觀念的影響下,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并不善于使用提問這一有助于教師與學生實現雙向互動的方式,在教學實際操作中,很少進行真正有意義的提問活動。其主要表現是:一是提問方式過于粗放,往往教師講到哪想到哪,對提問問題“信手拈來”。這種漫不經心的提問方式通常收效較低;二是提問問題缺乏有效性。提問是一門啟發思維的藝術,善于運用提問的藝術能有助于將復雜、繁瑣、枯燥的內容轉化為生動且富有趣味性的問題。然而,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我們看到,部分教師未能有效抓到文本教學的核心,所提問題“不痛不癢”,且其中涉及的思維度較低,在題目中就已經將問題的答案正面或者反面地說出來,留給學生回答的幾乎都是“對不對”、“是不是”、“有沒有錯”等問題。這樣的提問內容,從表面上看,似乎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但實效差,其實質是以教師板書和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的另一種補充;三是提問未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實際上,無論是教師提問的方式過于粗放,還是提問的問題缺乏有效性,都不能將提問的優勢落實。加之,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為主導,課堂提問總是教師問得多,學生答得少或者不答。此類現象若得不到教師的重視,積極反思自身并做出調整,那么其所導致的后果令人擔憂。
二、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應把握的重點
從當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存在的諸多問題看,其實質是教師未能精準把握課堂提問的重點,舍本逐末,以偏概全,由此導致提問實效不高。
(一)問題的新穎性
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最基本的驅動力是興趣。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提問時,要有效把握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從學生的興趣層面入手,進行問題設計。要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和解答問題的興趣,就必須使所設置的問題新穎、獨特。因此,教師在提問中,必須精心設計問題,并做好啟發和引導工作,最終促進學生與教師的思考與語言的同步運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問題的有效性
不恰當的提問方式和內容,都將導致問題的有效性喪失。教師在設計和編排問題時,不能以自己為主,而需將學生放置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從學生角度設置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問題更具有實際意義。比如所提問的問題就可以以學生日常感興趣的話題,或是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解答有困難的困惑,又或是一些存在爭議性的問題為切入點,進行各種問題的創設和變式,最終實現既能解決問題又能體現教師課堂創造性的“有效度”。
(三)問題的開放性
此外,初中語文提問的整個過程應體現開放性特點,只有設置開放性問題,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方式。教師在提問和分析問題時,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外,變封閉的教學空間為開放,既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更關注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此外,在對問題本身進行設置時,應當不局限于語文學科教材本身,積極從其他學科內容或是課外知識中提取有效的“發問點”,促進學生思維更加全方位地發展。
三、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一)教師層面
在提問活動中,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提出問題,并啟發和引導學生如何進行探索、發現并解決問題,最終將問題落實到學生。由此可見,教師在提問時,應當更加關注學生主體,從學生的困惑和需求出發設計問題,進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并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二)學生層面
學生是提問的主要對象,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提高學生自主性則成了語文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在提問中,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變原先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以學生提問問題的方式作為參考進行問題設計,更好地發揮學生個性和特點,強化提問效果。
(三)問題層面
問題是提問活動的主線,是聯系教師和學生的重要紐帶。教師在提問活動中,要重視問題本身,所設置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特點,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并積極發揮問題的討論性和探究性特點,倡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需抓住教師、學生、問題這三個關鍵因素,把握好提問重點,運用有效的策略進行提問,最終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