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霞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從學生實際出發并將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作為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學生課堂學習(間接經驗)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構建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課堂,從而有效地引導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筆者就生活化教學策略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在合適的條件下,每個人具有的學習、發現、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愿望,是能夠釋放出來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創設生活化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設教學情境是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增強感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發散思維,主動參與教學,為后續學習開啟興趣之門。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呢?筆者認為可以運用事例、音樂、漫畫、小品、辯論、游戲、競賽等多種形式創設情境,但要做好以下幾點:
1.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學習生活是學生整個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學習生活中學生感受多、體會深、認識實。例如在教學“珍惜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這一章節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初二學生小勇家境困難,母親常年生病,父親外出打工掙錢。由于該生先天口吃,再加上學習成績不理想,因此父母決定讓其輟學,學校也沒過問此事。請問,小勇還能回到課堂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因為材料貼近學習生活實際,所以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高、氣氛濃。學生從義務教育的含義、特征兩方面展開,指出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在義務教育中各自應承擔的義務,以及小勇應怎樣珍惜權利和履行義務。情境產生的效果,不僅是為材料中小勇出謀劃策,而且對一些厭學生也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2.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層次,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接觸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經歷。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分析、總結,是創設情境的源頭活水。例如在教學“用智慧保護自己”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先呈現一幅圖片(一名學生正在被敲詐),不直接問:“該怎么辦?”而是先呈現學生生活中常用的三種不同做法,具體如下:小花:遇到敲詐,乖乖地給錢,人身安全最重要,為此默默承受,遇上這種不幸的事,算自己倒霉。小兵:遇上敲詐,要態度強硬,堅決不給,不怕他。小強:碰到敲詐,要靈活點,可以先給他,事后叫幾個“哥們兒”想“辦法”找到那個敲詐者把錢“要”回來。并設置這樣幾個問題:你同意誰的做法?(不同意一方代表陳述反駁的理由)既然這三種做法都不妥,那么你覺得正確的做法是什么?通過創設這樣的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情境,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暴露出來,而且不同的思想得到碰撞、激蕩和交融,使教學內容從靜止的紙面上站起來,增強學生的親切感與新鮮感,調動學生大腦皮層的優勢興奮中心,使之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事物,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貼近社會生活實際。學生生活在這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里,思想品德課教學要突破課堂時空的局限,將與學生平時切合十分緊密的社會生活實際在課堂上再現出來。如在教學“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這部分內容,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首先放映“大氣、水、海洋嚴重污染、沙漠蔓延,長江特大洪澇災害”等這樣一組剪輯錄像鏡頭,集聲音、圖像、動畫于一體,使環境問題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對“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有較豐富的感性認識,教師再提出問題:“究竟什么是環境問題呢?同學們身邊還有哪些環境問題?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危害?”這樣,學生的多種感官都被充分調動起來,探求新知的興趣油然而生,學生對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二、實踐現實中的生活
“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物質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質,即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這樣多次的反復,才能夠完成”。人的思想品德是通過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生活經驗,社會規范也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才能真正內化。思想品德課的終極目標是“行”,是實踐,是將認識和覺悟外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本課程的“實踐性”,要求“注重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認識、體驗與踐行中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
新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了很大改革,更貼近學生生活,更關注學生發展。那么,教師如何抓住這一契機,做有心人,對教材豐富生動的內容進一步深化,指導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呢?
1.開展社會調查。開展社會調查可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獨立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開發。社會調查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教師帶領學生走出校門,也可以是學生組成小組或個人調查,可以通過上網、圖書館查閱資料、走訪相關人員、問卷調查等方式搜集所需資料。如在教學“人類面臨嚴重的環境問題”的前一周,筆者讓學生對家庭用水情況和當地水資源利用和污染情況進行調查,他們或針對自家用水情況進行記錄,或沿著河道觀察取樣,或進行走訪調查……調查后所收集的資料相當全面:有關于自己洗手中間浪費水的情況,有農村灌溉不合理浪費水資源的情況,有關于家庭與家庭用水量比較的數據,有關于家庭用水可重復利用的建議,還有學生上網查找了昆山地區河道水質報告,等等。
2.開展活動課。開展活動課不僅能使學生深化對思想品德內容的理解,還能使學生感到思想品德課不是空洞的說教課,相反它很實用。思想品德課程中提出的一些觀點會因活動課的開展而漸漸深入人心,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的行為。開展活動課的媒介可以是主題班會、黑板報、宣傳畫廊、德育處和團隊組織的各項活動,如“校園文化節”、“手拉手獻愛心活動”、“服務社區日”等。開展的形式可以是辯論、參觀、表演、體驗等。例如可結合教材中“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這一主題,在年級中發起“為建設綠色校園獻計獻策”、“綠色校園設計方案評比”等課外活動,并根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出的倡議,在全校范圍內開展“減少污染,回收廢舊電池”活動。
當然,教師在活動設計時應適應不同年段學生的特點,如活動形式能否吸引學生參與,活動內容能否引起學生關注,活動組織能否考慮到學生學習特點,等等。尤其要由活動的外在表現形式,進而深入活動實質,即活動內在價值的實現。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策略是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和讓學生實踐現實中的生活,以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主動參與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內在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并將這些認識和覺悟外化為實際行動,實現“知行合一”,最終提高學生的生活品質,讓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生活賦予教學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生活也使教學精彩紛呈、生機盎然,生活同時成了教學最大的動力,我們要善于發現生活。生活化教學給思想品德課教學涂上了“七色彩虹”,使思想品德課教學熠熠生輝,也將成為思想品德課教學永恒的追求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