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濤
在高考指揮棒發揮重要作用的今天,《通用技術》能夠躋身高中課程,并被納入學考科目,實屬不易,這也預示著國家的課改方向——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走向主旋律。正因如此,才讓我這個“通技”專業的教師看到了自身的價值,每每想到此,本想放棄的心又再度激情澎湃。
為什么會經常想到放棄呢?我想好多通技教師可能都有過這個心路歷程:當我們的課程學生不愿重視、學校不想重視、家長不讓重視時,我們面臨怎樣的窘境?特別是剛畢業那年,感覺自己真的失業了,實在是無用武之地。但當我想到通技課上,學生在課堂中的那種放松,偶爾的靈光閃現,折紙時的那種投入,漫無邊際的異想天開,展示作品時的自信……讓我發現:我不是可有可無的老師,“通技”不是可上可不上的課程。只要我們愛上這門課程,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快樂,也會讓學生感受到其中的快樂。這便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干一行,愛一行。自己如果都覺得它沒有價值,那么如何能讓學生發現它的價值。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讓學生走進《通用技術》課堂。
1.讓《通用技術》課堂成為學生放飛夢想的舞臺
通技課,講究的是創新、實踐。我充分利用這個平臺,讓學生從繁重的文化課學習中走出來,首先讓他們學會思維創新,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我讓學生想象自己將來的住房是什么樣的?將來的手機是什么樣的?將來的汽車是什么樣的?將來的課堂是什么樣的?……雖說有些離奇,甚至不著邊際,但從學生眉飛色舞的表述中,我看到的是學生對未來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我經常用我愛發明中的一句話激勵他們“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2.讓《通用技術》課堂成為學生玩的時空
玩是孩子的本性,即便到了高中,通技課堂恰恰為學生提供了玩的素材。誰能玩出花樣,誰能玩出水平,誰就是將來的佼佼者,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放手讓學生玩。剛開始時,我總想著讓學生這節課學點什么知識呢?于是,也像其他文化課一樣,找重點、得結論,結果課堂干干巴巴,學生昏昏欲睡,課堂自然沒了趣味。那是因為我沒有理解通用技術課程的真正內涵,不就是讓學生奇思妙想之后動手操作嗎?在學習《技術與設計1》第二章第三節技術試驗及其方法時,我什么也沒給學生準備,就讓學生自由結組設計承重試驗裝置,然后進行比賽。也正是這次,學生令我刮目相看,學生的設計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學生在講解時用到了物理中的力學知識、數學中的穩定性等知識,完全不亞于電視中看到的獲獎作品。從那以后,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心:通技課就是想辦法讓學生玩起來。目前我校正在推進的“四課型”學案導學課堂改革,為通技課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學生通過自主—小組合作—展示交流,成了課堂的主宰,學生親歷技術的創新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
3.讓《通用技術》課堂成為學生自信的樂園
“信心決定成敗”。沒有高考束縛的通技課克服了其他課堂的不足。經常飽受分數苦惱的學生在課堂中往往是自信不起來的,問題不敢答、見解不敢說,生怕說錯。可在我的通技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因為我帶給學生的是異想天開、奇思妙想、信馬由韁,沒有對和錯,只有好和更好。即便成績再差、沒有考學希望的學生臉上也充滿陽光。
4.讓《通用技術》課堂成為培養興趣的搖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讓學生愛上通技?首先,發揮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我時刻警告自己“教書重在育人”,時刻把通技課堂當成學生放松陶冶的空間、盡情發揮想象的空間。所以我的課堂上更民主、更平等,學生不分好、中、差;平等對話你、我、他。其次,創設合適的學習情境。在講《流程與設計》時,我播放了《摩登時代》中卓別林在流水線上進行機器組裝的視頻,學生興趣盎然,探索求知的欲望陡增。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進行導入,使學生在情境中得以感悟,在感悟中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次,讓案例走進生活。什么東西最能吸引學生,來自學生身邊的東西,這時我們就要從生活中尋找吸引學生眼球的主題和內容。例如:在教學《人機關系》時,我以學生最熟悉的校園生活圈為范圍,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對自己的校園生活暢所欲言,找出人機關系不合理的地方。學生一下子就來了興趣,從食堂、宿舍、到教室、校園,列舉了很多不符合人機關系的例子。如:走讀生說車棚部分離校門口太遠,放完自行車還要往回走才能到教室;學生椅子靠背沒有弧度,不利于青少年的發育成長;黑板反光兩邊學生看不清,等等。在學習《生活和生產中的流程》時,教材里給我們的例子是自行車的前輪裝圈,在實際生活中,學生經常見到自行車,但對于修理自行車的實際操作過程不是很熟悉。我了解到,青龍豆腐很出名,大部分學生又來自農村,針對這一情況,我想到把流程的案例改為《豆腐的制作過程》,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在學習《結構強度》時,我把年級組用過的機讀卡發給學生,以組為單位,讓他們自己動手,探究形狀和連接方式與結構強度的關系。通過小組討論設計,選出可行性方案,并動手制作,最終拿出作品到講臺上展示,通過向結構上加重這一方式檢驗出最好的作品,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對技術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競爭意識,使他們全身心投入技術課堂,以后也會將技術思想和方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
5.讓《通用技術》課堂走進生活的每個角落
“沒有專用教室,沒有專門工具,沒有專業教師”是多數學校通技課堂的真實寫照,我們也不例外,只是教師還算專業一點。面對這種“三無”課堂,我的做法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于是,易拉罐、舊報紙、空酒瓶、小木塊、舊玩具……都成了學生眼中的寶貝;斧子、鑿子、鋸條、錘子、改錐,也由家搬到了學校;一個小凳子由學校做到家,一個折紙由家折到學校,家里的舊電視、舊手表、舊電機被拆解……雖說只是個例,但足以看到課堂的成功。
家長可能會說“孩子干這個不是不學無術嗎?”,我要告訴家長“不要扼殺孩子的靈感”;其他老師可能會說“不就是一個學考嗎?”,我要告訴他們“不要忽視孩子的天才”。最后我想說:讓學生學會一項技能比學會一個知識更重要,這是通技課堂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