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秀英
[摘 ? 要]“自主對話式學習”,引領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放下“身架”傾聽學生聲音,從而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學生,在與學生平等對話中開展教育教學,用信任和期待的力量激起思維碰撞,達到心靈溝通、情感共鳴的教學效果,促進師生在“對話”中一同快樂成長。
[關鍵詞]自主對話;平等教學;快樂成長
近年來,小學積極探索開展了“自主對話式學習”教研活動,引領教師放下“身架”,在與學生平等對話中開展教育教學,用信任和期待的力量激起思維碰撞,達到心靈溝通、情感共鳴的教學效果。通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進一步升華,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斷增強,學習活力不斷迸發,師生在“對話”中一同快樂成長。筆者以小學數學教學為例,探討“自主對話式學習”教研活動給師生帶來的變化和收獲。
一、教學理念更新轉變,宗旨意識不斷增強
“自主對話式學習”教研倡導師生平等,課堂上開展自主對話,強調教師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實現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數學知識,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自主對話式學習”新理念,給教師們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戰。課改伊始,令很多“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無所適從,認為幾十年的教學都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教學的被動接受者,只要按部就班地學習就行了,尤其是數學教學,覺得只要教師教得好,學生就一定能學好,學生學好了,就是好的教學。
隨著“自主對話式學習”的深入實踐,教研活動中呈現出的豐富生動的課堂氛圍、學生學習的深厚興趣以及最終的教學質量,讓每一位教師均感受到課改帶來的成果和教學理念轉變的好處,深深體會到數學教學的真正本質是一種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僅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
如:一位歷年教學成績均排前列的資深教師,因擔心課改將影響其教學成績,十分排斥課改的實施,后來在學校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進行嘗試,最終他的教學成績不僅沒有后退,反而比原來更好了,并且所有學生齊頭并進,沒有一個掉隊的。他深有感觸地說:“以前是我逼著學生學習,現在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了!”后來的他,積極踴躍參加課改的各項活動,并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給課改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現在他已成為課改的帶頭人。
二、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課堂效果不斷提高
以前多數教師都認為教學就是按照教材教,學生按照書本學就行了,結果每節課都遵循一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程序,一律是“復習——新授——總結”,年復一年,學生沒有一點積極性。
“自主對話式學習”課研不僅強調教學理念的轉變,也要求教學方式方法跟著轉變,建立“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拓展”自主對話教學模型,并根據每節課具體的教學內容靈活進行調整充實。這種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型,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深刻體會成為學習主人翁的快樂,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課堂效果精彩紛呈。
如:教師在教學《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時,一開始就創設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周末小明、小強、小花3人去動物園參觀,門票是每張15元,他們3人買門票一共要多錢?”并以“購買門票”主題圖的形式展示。然后通過“你們從圖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在全班交流”這些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關于“15×3”算法自主提出的“我想15×3就是3個15相加:15+15+15=45”,“15×3就是3個10再加上3個5:10×3=30,3×5=15,30+15=45”,“如果每張門票是10元,3張就是10×3=30(元),我每張門票少算了5元,3張門票還要3×5=15(元),一共要30+15=45(元)”,“可以把15看成5×3,那么15×3可以變成5×9=45”,“15×3=5×3×3=5×9=45”等五種方法,教師都加以了鼓勵,并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從而探索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整節課下來,教師講解的時間真正算起來不到20分鐘(而以前每節課至少要用30分鐘以上),其他時間都在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進行。一節課下來,教師驚喜地發現:這樣教學下來,學生在課堂上比以前活躍了,學習氛圍也濃厚了,想學、樂學的現象得到普通提升,課堂效果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得到較大提高。可見,這種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自主對話式學習”,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及學生個性的發展。
三、師生感情得到加深,關系進一步融洽
“自主對話式學習”模式強調教師與學生都是平等的主體,對話教學的實質就是民主、平等的教學。兒童的個性千差萬別,尤其當前獨生子女多,他們既“早熟”又依賴,他們自尊、好強,知識面廣,個性強。對于兒童的個性特點,不能簡單地以成人的、社會化的標準去評價一個兒童的品德,只能把兒童已有的個性當作教育培養的出發點。只有寬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責、訓斥、懲罰);只有尊重,才能有更融洽的師生關系;只有平等,才能促進學生創造性地發展。這種平等、自主、對話的教學,是課堂上拉近師生距離的最好辦法,也是增進師生感情的最好良方。
在理解“自主對話式學習”課題以前,筆者對師生關系的定義是:教師是指揮官,學生則是士兵,學生必須唯師命而從。師道尊嚴,總覺得在學生面前必須維護作為教師所謂的“尊嚴”,于是奉行“嚴師出高徒”,要教出好學生,必須對學生實行嚴格的管制,把不聽話的一律視為壞學生,并采取強制的措施讓其“歸位”。這樣一來,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學生對教師更多的是敬而遠之,換來的都是學生表面的上尊重,但不敢真正向筆者走近。加入課研活動后,筆者先嘗試著俯下身來跟孩子說話,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去尊重學生,與學生交朋友,并在課堂上給學生多一點微笑和鼓勵。后來慢慢地發現找筆者談心的學生多了,親近筆者的學生多了,整個班風班貌也得到明顯好轉。
“我們班的學生越來越懂禮貌了。”“尊敬老師體貼老師的學生越來越多了。”這是近年來學校實施“自主對話式學習”課研后,教師們說得最多的兩句話。一位參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師找到筆者交流教育教學心得,他說課研不僅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整個班級。起初,他由于缺乏經驗以及教學方法的不得當,在課堂上常常被學生“欺侮”——不聽課的、起哄的甚至還有打鬧的,課堂效果十分差,令他頭疼不已。參加“自主對話式學習”教研后,他決定放下“身架”,傾聽學生聲音,從改變自身做起并以此來影響班級的轉變。首先,通過召開班干部會議和班會課的形式,讓學生給他提意見,收集到意見后,他針對每一條意見提出自己的“整改”措施并由學生評價,評價通過的予以銷掉,評價不通過的繼續整改,以此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接著,他帶領學生一起給班級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自己參與進去,一同遵守相關規定,出現違紀時,則與學生一起受罰,共同進退……慢慢地,他與學生變得親密無間了,成了“孩子王”。他的言行總是能得到學生的贊同和擁護,他所帶的班級成為了全校班風最好、成績最優、集體榮譽感最強、影響力最大的班級。
法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鼓勵、喚醒、鼓舞。”而“自主對話式學習”就是倡導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一個關注生命、尊重生命、有利于產生生命智慧的學習場所,或用一種充滿信任和期待的力量,讓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完成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學生和教材的對話交流,激起思維碰撞,促進教學相長,實現師生共同進步。
責任編輯 ?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