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隨著21世紀的到來,幼兒教育成為教育部關注的重點。現階段幼兒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幼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而利用廢舊材料進行創作又是提升幼兒創造力最有效的渠道。結合廢舊材料在幼兒園特色環境中的開發和利用,就如何培養幼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進行了分析,對現階段的幼兒教育中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廢舊材料;環境創設;能力培養
在幼兒充分認識自然材料和廢舊材料之后,教師應當引導幼兒對材料進行合理應用,進行科學且充滿趣味性的創造。幼兒通過對廢舊材料的應用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并促進自身在幼兒特色環境中不斷探索和學習新的知識,也將實現現代幼兒教育的目標。幼兒園本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的教學理念,將教育活動建立在幼兒自身能力發展的基礎上,結合幼兒的生活和經驗,合理利用廢舊材料引導幼兒開展富有特色的創造活動,以提升幼兒的手工制作能力和科學興趣為目標,努力追求環保高效的幼兒教育目標,培養幼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為幼兒的下一步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廢舊材料的利用及價值
(一)結合家庭資源,收集廢舊材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教育活動要貼近幼兒的學習生活,在生活中保證幼兒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用這種事物來拓展幼兒的知識和經驗,開闊視野,提升綜合能力。在幼兒生活的環境中,可以利用的廢舊材料有很多,例如,飲料瓶、牛奶盒、紙盒、毛線等,這些繁多的材料是幼兒平時在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的。可以將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集中起來,讓孩子直接參與創作,激發他們的創作靈感,直接感知自然事物,讓孩子在參與創作的過程中了解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經過加工和裝飾可以讓周圍的環境變得更加美觀、有意義,有利于幼兒學習環境的創設。
生活中的材料品種多種多樣,為了便于收集和歸類,可以充分利用幼兒的家庭資源為校園環境的創設提供物質基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和直接監管者,所以對校園環境的創設計劃必須征得家長的同意和認可。幼兒教師可以從自身做起,走訪學生家庭,收集可以利用的廢舊材料。為了讓家長認可廢舊材料的價值,可以向家長展示幼兒的創作作品,例如植被制作的娃娃、瓶罐制作的小動物模型、牛奶盒制作的機器人等,將創作作品布置在幼兒園的走廊展柜里,合理運用到幼兒的日常游戲中。家長通過對作品的了解,觀念上會有較大的轉變,也會主動加入收集廢舊材料的行列中來,這樣幼兒園的廢舊材料收集問題就解決了。幼兒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廢舊物品的可利用性,提高了環保意識,增強了與周圍環境和人進行互動的能力。
(二)教師與家長發揮點撥作用
在廢舊材料的收集與利用中,家長和教師只是起到點撥的作用。幼兒極具先天性潛能,主要表現在動手、動腦、善看、善聽等方面。教師和家長必須充分認識到孩子的這一潛能,結合孩子的成長環境,在孩子創作的過程中,自己只作為一名優秀的觀察者和指導者,在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及時點撥。幼兒具有主動思考的本能,教師和家長應給予孩子更廣闊的成長空間,促進孩子全方面地發展。
(三)廢舊材料作品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價值
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手工作品的具體價值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凸顯出環境的創意和特色
把利用廢舊材料制作而成的手工藝術品引入教學環境中后,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制作為主的創作方法,富有童趣和感染力的幼兒作品形成新的學習之風,使學習環境展示出新的面貌。幼兒作品在體現幼兒制作水平的同時,也展示了幼兒的學習成果和創造能力,尤其是與學習主題相呼應的作品,更加凸顯出環境的創意和特色。
2.增強了環境的教育價值
將幼兒手工作品合理利用到環境創設中,提高幼兒的環保意識,以此增強環境中蘊含的教育價值。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那些經由他們自己創作的藝術品能為自身提供更多彩的視覺刺激,提供更廣闊的聯想空間,提供更加豐富的交流機會,從多方面促進了幼兒的成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提高了幼兒的思維能力、觀察力和想象力,增強了局部關節的運動能力和靈活性。例如在對材料進行上色的過程中,究竟選擇哪種材料才符合自己的意愿?(2)激發了幼兒對藝術創作的興趣。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同他人的作品進行對比,既開闊了視野,又可提高自身的創作能力;(3)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在前文提到的親子互動環節中,可以增進與家人的情感溝通,體驗到合作的樂趣和創作的成就感。
3.提升環保效益
以對廢舊材料的利用、以手工作品作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有效載體,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巨大的效用,使環境布置成為一個很好的環保教育的平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家庭資源,選擇合適的利于創作的廢舊材料。在此過程中,采用以物代物的方式提升了環保價值,在提升幼兒創作能力的同時,提高了幼兒的環保意識,有利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樹立環保意識。(2)幼兒作品的重復使用體現了環保意識,以往只有少數幼兒的手工作品被作為教學的資源進行再利用,而當今的幼兒園學習環境中,多數幼兒的手工作品被引入環境創設中,對于眾多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的工藝品,往往實現了永久展覽的價值,成為環保教育的“活教科書”。
二、在環境創設中廢舊材料的利用對幼兒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
皮亞杰的相互作用理論告訴我們:兒童的認知發展是在不斷地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的。環境創設是“無聲課程”,可以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的感知器官產生影響。陳鶴琴先生指出,兒童自己能做的事應當積極讓他們自己去做,兒童自己能夠想到的事應當積極讓他們自己去想。我們在環境創設中利用廢舊材料,一方面可以對廢舊材料進行廢物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幼兒自身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自主程度越高,創造水平就越高。
(一)室外環境中的能力培養
幼兒園室外環境的創設過程中,主題墻、室外活動墻和走廊都是裝飾手工作品的主要載體。
主題墻作為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之一,體現了幼兒園的辦學理念和整體風貌,若將優秀的幼兒手工作品展示在主題墻中,就可以打破目前卡通平面圖像“一統天下”的局面,可以將幼兒親自制作的作品展示在主題墻中,充分體現出幼兒的創作能力和創造價值。例如,將泡沫拼接而成的喜羊羊布置于主題墻中,配以各種色彩,可以大大提高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室外墻貼近幼兒的生活,幼兒在開展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對室外活動墻進行裝飾,放上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的手工藝品或者掛歷拼貼作品等,用孩子們的能力來裝飾幼兒園,使得孩子們的能力得以提高,眼界得以開闊。例如,教師可利用廢舊飲料盒引導孩子們拼接各種動植物的模型:晾干的蘆葦草插進裝飾過的飲料瓶變成了藝術插花,撿來的枯樹枝涂上銀粉變成裝飾性極強的鐵樹等,這一系列創作,在提高幼兒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走廊是幼兒園建筑中的重要結構,是連接各部分的重要通道,具有獨特的延伸感、動態感和整體感,在環境的創設過程中,應充分體現走廊的結構特點和在幼兒園中發揮出的教學特色,其具體的教學特色又是通過幼兒的作品展示來體現的,將園本課程作為特色內容,以幼兒的作品展示為重要內容,指導幼兒用廢舊的塑料瓶制作成彩色的吊燈,或者用廢舊光盤做成個性相框,再加上其他拼接、裁剪制成的拉花掛飾等,在保證幼兒園室外環境創設的環保性的同時,提高幼兒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室內環境中的能力培養
幼兒園的室內空間一般包括活動室、睡眠室和盥洗室,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既要體現出幼兒園的建園特色,又要合理利用室內的三維空間,合理分層布置。以活動室環境為例,著手做好空間上的立體分割,把活動室分成上、中、下三個部分,按照每個部分的結構特點進行室內環境的創設,將幼兒的創作能力充分融入環境布置中去,使環境富有層次感和變化的美感,提升園內的整體環境美感。
室內的上層空間是指墻面上部1/3的空間及天花板,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可將其作為室內環境創設的點睛之筆。例如,可以將幼兒利用廢舊包裝布料做的燈籠和其他漂亮的小掛飾點綴在天花板上,增強活動室的立體感和情境性。
室內的中層空間是指墻面中間的1/3位置,由于這部分空間面積較大,可以將其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墻飾。在幼兒園室內空間環境布置中,往往卡通動漫形象占據著較大的位置,有較強的美感享受,但沒有體現出創新性和環保性,孩子們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來,有悖于現代幼兒教育的新理念。在這1/3空間的布置過程中,可以將卡通形象換成幼兒自己制作的手工藝術品或繪畫,用常見的廢舊材料制成的作品來點綴室內空間,充分開闊孩子們的視野,提升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達到現代幼兒教育的新目標。
室內的下層空間是指墻面下部的1/3位置,包括各種區角環境,這個空間是幼兒視覺極易集中的部位,因此我們可以把這部分空間作為室內環境創設的重點,可以充分利用空間位置的優越性,使其成為幼兒展示廢舊材料作品的平臺,在幼兒平時的活動中開闊視野,提升表現力和創造力,體現室內環境創設真正的價值。具體應用中可根據不同的主體活動內容進行專門的設計創造,注意體現幼兒作品的創新性和環保價值。各類區角充分利用幼兒的手工作品進行創設,例如在植物角的創設過程中,除了栽培植物外,可以將幼兒自己用冰棍棒制作的柵欄投入使用;在美術角的環境創設中,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幼兒進行手工作品和繪畫作品展示,讓孩子們充分展示自己,從而提升孩子在幼兒教育階段的表現力,通過幼兒自己對作品展示的參與和投入,可以充分體現幼兒在大家庭中的人格魅力,促進心理的健康成長,真正與環境進行交流,實現幼兒的環保價值,提高創造力。
(三)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特色玩具
為了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必須為他們創造適合發展的環境,為幼兒提供自我發展的空間,發揮幼兒先天的潛能,實現幼兒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可以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特色的玩、教具,制作特色的教學玩具對幼兒來說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事情,為了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我們引導幼兒利用廢舊的物品,例如火柴盒、牛奶盒、廢舊泡沫等,采用裁剪、拼接、粘貼、裝飾的手法,精心創作成為另一件嶄新的東西,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并鼓勵幼兒,例如,“你設計的木偶娃娃真獨特。”“你的想法真了不起,可以向大家介紹一下嗎?”
盡可能將幼兒制作的各種作品融入幼兒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例如,幼兒晨間活動期間,用紙箱和紙盒制作成大嘴巴小豬,孩子們把紙球當做食物“喂小豬”,鍛煉了孩子的投擲技能;用飲料品制作的各類小動物模型等。通過各種廢舊材料制作的木偶器械,激發了幼兒的運動興趣。用舊毛線和手套制作的“手套偶”作為大班的早操道具,讓幼兒在歡快的早操聲中編演出滑稽、有趣的動作。通過孩子們對廢舊材料的利用,可以將廢舊材料變成各種可以利用的學習工具,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還可提高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讓孩子們樂在其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肯定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能量,教師給予幼兒的肯定和認可,是對幼兒學習和創作最大的鼓勵,可以使幼兒在體驗快樂成功喜悅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動手、動腦能力,從而提升綜合素質,為未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特色環境的創作過程中,提高孩子創作能力最有效的一項措施是開展親子制作活動,邀請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一項作品創作,共同利用廢舊物品進行制作。例如,用各種紙盒制作的機器人,用牙膏盒制作的長頸鹿模型,用罐頭盒制作的奶牛等,家長們在親子活動中會發現廢舊材料既環保又經濟,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使幼兒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養成了節約的良好習慣。又可以實現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有效互動,獲得與父母情感交流的機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使得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
現階段的幼兒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幼兒作為教育的主體,應當受到家長和教師及社會各階層的關注,幼兒的成長關系到他們青壯年時期的成長,在幼兒園內接受的教育將直接影響他們日后的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為了國家能有光明的未來,必須將幼兒教育作為重點,那么,我們在環境創設中利用廢舊材料,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培養幼兒的表現能力、創新能力及環保意識,會對幼兒以后的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施學伶,蔣永紅,趙敏,等.幼兒園廢舊材料的綜合利用價值[J].環境與教育,2014,26(05):620-622.
[2]高勁蓉.幼兒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J].幼兒教育,2013,24(03):227-229.
[3]陳依莉.幼兒教育教學環境創設[J].幼兒教育信息:下旬刊,2013,26(12):562-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