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志龍
摘 要:新課標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應該以課改為切入點,深入分析研究學校的德育現狀,更新德育觀念,探索提高德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方法,以適應新時期學生成長、教育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新課標;德育觀;實效性
我們的德育工作目前還需要在觀念、方法、途徑等方面做深層次思考,需要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實效性。這種探索的重心不在于實現工藝學上的某種技術轉型,而是要喚醒學生道德成長主體的內在自覺,讓學生在德育的實踐中成為道德教育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在德育實踐中升華自己的品德。
一、把握德育實效性的科學內涵
什么是德育的實效性呢?“德育實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德育的實際運作對德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它既是指德育的內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順利地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又是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
二、學校德育工作現狀及分析
1.學校德育工作現狀
在教育實踐中,一直困擾我們的是德育缺乏實效、缺乏魅力等問題,深層次的原因是德育定位不準、觀念陳舊、價值取向偏移、德育目標與評價錯位等。一位德育專家曾經對學校德育工作做過一次調查,結果如下:
①學校里什么工作最讓教師頭疼?67%的老師認為是德育工作,其次是教學工作,再次是后勤工作。
②學校里什么工作讓你最不滿意?54%的學生選擇了德育工作,其次是后勤工作,再次是教學工作。
教師最難完成的工作也就是學生最不滿意的工作,這就是德育工作的現狀。最直觀的是學生的知行脫節,如學生中說臟話,課桌的亂刻亂畫,教室、廊道及校園里亂扔現象,對老師的教育因缺乏應有的尊重和理解而出現頂撞等等。
2.當前制約德育實效性的因素
(1)德育目標錯位
長期以來,我國小學德育目標定位是使小學生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中學階段則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階段則是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與校規校紀教育。而這樣的德育目標價值取向過多地強調傳遞既定的道德規范知識,而忽視對學生基礎德行、品格的培養。
(2)校園內外道德觀念沖突日趨激烈
價值觀多元、甚至多變的現實生活同校園主流價值引導的沖突,就是我們常說的5+2=0現象。
(3)德育方法理想化、簡單化和形式主義傾向
長期以來,中學德育注重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給他們提供過理想化、完美化的生活環境。一旦他們步入社會,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會使一部分人猛醒,也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心理失衡,并最終導致他們對學校德育的懷疑。
(4)德育工作缺乏與各學科教育的協調共查
在我們的工作中,班主任隊伍和學生團隊建設是受到重視的,但忽略了挖掘與發揮學科教學之德育功能。這種狀況已造成學校德育喪失學科教育主陣地,使得德育效果難以彰顯。
三、新課程下德育觀的更新
新課程既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又強調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在新課程背景下,班級教育如何體現新的要求、走進學生心靈、提高德育實效,班級活動的設計與組織如何體現新課程觀念、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發揮特定的育人功能,班主任怎樣實現教育理念、行為、角色的轉變。
1.“人本”的德育觀
新課程的核心和宗旨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們認為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同樣是一大基本任務。激發德育主體能動性,調動和發揮個體內部心理機制,才能達成教育引導的目標。
2.“生活”的德育觀
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高低關鍵在于其行為是否合乎倫理規范,合乎倫理規范的道德源于生活,也在生活中得到檢驗。因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個生活中,不會有脫離生活的道德。因為:
第一,教材關注,反映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幫助學生學會處理生活中的各種關系,解決各種沖突與矛盾。
第二,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行為養成,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將知識、觀念、理論的教學與活動、行為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優化學生的道德行為。
第三,新課程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實踐,不斷拓展生活領域,把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學會感悟生命的意義,學會過有道德、有意義的生活。
3.“整合”的德育觀
品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陶冶人性,塑造健康的人格,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社會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有必要進行多方面的整合,如學科整合、資源整合等。在此,我重點談談學科整合。
4.“發展”的德育觀
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從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整體發展系統,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德育目標和評價標準。從德育課程看,其內容由過去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到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再到今天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就是在不斷地充實和發展,時代的發展對未來人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德育內容也將不斷得到更新和發展。
5.“關懷”的德育觀
關懷倫理學是當代西方倫理學中的重要理論,與新課程精神相契合,強調了人與人之間的責任、情感以及相互關懷。以情優教,同時讓學生學會關愛他人,給學生從事關懷實踐的機會(如同伴互助、牽手弱勢、志愿服務等等)。
在新課程背景下思考和追求德育實效,其核心在于強調教育作為生命整體的展開,以及師生間精神的交流、滲透和關照,在于強調教師怎樣以我們的精神生命去創造學生的精神生命,從而使我們的教育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真正體現出教育對生命的尊重和創造。
參考文獻:
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