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克信
摘 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無論是在課程設置還是在教材的編排方式上,都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生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新課程教學中發揮主體性、創造性作用,既是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積極探索小學數學課程資源有效開發與利用的途徑與策略,充分挖掘和開發各個領域的數學教學資源,并恰當運用于數學教學之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材編寫者、學校管理者、教師和有關人員應因地制宜,有意識、有目的地開發與利用各種資源。這就要求作為課程重要建構者之一的教師必須提高課程意識,走出教材的狹隘視野,廣開思路,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必須在新課程中發揮主體性、創造性作用,讓有價值的教學資源走進課程、走進課堂,讓課堂煥發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一、要樹立正確的教材觀,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1.要用活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要尊重教材但不“唯”教材,既要基于教材,又要再生教材,把教材當成活的資源來使用。要注重把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有效融合,通過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如,在進行一年級“統計”教學時,教師沒有嚴格按照教材呈現方式進行施教,而是創設了如下情境:
師:學校打算在“六一”那天舉行新隊員的入隊儀式,可供選擇的地點有學校操場、中心廣場、公園、體育館,你選擇去哪兒呢?
師:可是,我們只能去一個地方,你想讓我選擇哪兒?有人讓我選擇去體育館,你們同意嗎?有人讓我選擇去公園,你們同意嗎?(學生有的回答同意,有的回答不同意)
師:想去哪兒的人都有,到底選擇去哪兒呢?你有什么好辦法?
生1:舉手。
生2:投票。
師:你們的辦法雖然不一樣,但我聽明白一件事,就是看看喜歡去哪兒的人多。要想知道去哪兒的人多,我們要知道什么呢?
生:要知道每個地方有多少人喜歡去。
上述設計,教師以問題為載體,以“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展開活動。這樣的設計使教材資源得以充分激活,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2.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魂”,是數學發展的內在動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讀懂教材,讀出蘊含于知識的發生、發展和應用過程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抓住數學知識的“魂”進行教學。筆者曾聽過幾位老師上的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變化的量》一課:
活動一:下表是小明的體重變化情況。
(1)上表中哪些量在發生變化?
(2)說一說小明10周歲前的體重是如何隨年齡增長而變化的。
活動二:駱駝被稱為“沙漠之舟”,它的體溫隨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較大的變化。
(1)一天中,駱駝的體溫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2)一天中,在什么時間范圍內駱駝的體溫在上升?在什么時間范圍內駱駝的體溫在下降?
(3)第二天8時駱駝的體溫與前一天8時的體溫有什么關系?
活動三:某地的一位學生發現蟋蟀叫的次數與氣溫之間有如下的近似關系。
本節內容蘊含了函數的許多知識:首先,就三個活動的呈現方式而言,揭示了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列表法、圖像法、解析法;其次就第二題而言,涉及函數的有關性質;最后,還滲透了有關數學思想。
二、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和尋找課程資源
小學數學中大部分學習內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他們對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親切、有興趣,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取數學學習的素材,使他們感受到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提前安排學生到附近的商場、超市購物,并把購物小票帶到課堂上,向同學介紹購買的物品,同時提出問題,請大家幫忙解決。
三、要善于及時捕捉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課堂上的生成性資源,運用適當的評價進行引導、挖掘、升華,從而豐富課程資源,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如,在進行“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后,出示如下問題:判斷2 cm、3 cm、8 cm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三角形?學生在給出“不能”的判斷后,教師進而提問:把2 cm去掉,換上幾厘米就可以了?
生:大于5 cm就可以。
師:好,那我們一起數整數:6、7、8、9、10、11、12——
生:不行,12就大了。
師:剛才說的大于5,現在怎么又不行了?
生:剛才只考慮幾加3大于8,還要考慮8加3也要大于那個數。
師:數不斷變大,它就不是短邊了,所以我們不能只從幾加3大于8看問題,還要從另一個角度看——8加3也要大于另一條邊。這樣看問題才叫全面。
生:這條邊應該大于5 cm小于11 cm。
當學生出現“錯誤”,教師應以促進其主動發展的理念和策略,將學生的“錯誤”轉化為可開發的生成性資源,并通過適時、巧妙的引導,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