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磊++徐思豪++肖晉
當今世界經濟的競爭越來越多地表現為物化在商品中的高新技術競爭。許多國家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競相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目前世界高新技術產品總值超過15萬億美元,占整個制造業產值比重的19%。美國已超過23%。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整個制造業出口額比重的40%以上。高新技術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發達國家都把興建和完善高新技術開發區作為發展高新技術、開拓新興產業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國際高新技術貿易的發展現狀
高新技術貿易是指不同國家的企業、經濟組織或個人之間,按照一般商業條件買賣高新技術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商業行為。從一個國家的立場上,國際高新技術貿易包括高新技術及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和引進。
國際高新技術貿易的迅速發展,意味著世界各國對高新技術的需求一直處于不斷增長的趨勢,歸納起來看,其動力主要是:
第一,科學技術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科學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比資本和人力要素更大。西方國家經濟增長70%是通過技術進步獲得,而資本和人力投入只占經濟增長的30%。經濟發展和競爭實際是科技發展和競爭,先進技術成了人類社會的普遍需求,爭取技術上的優勢成為各國經濟競爭主流。
第二,各國高新技術發展的非平衡性。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技術水平上的差距,這決定了高新技術由北向南流動;二是東歐和遠東國家與西歐和北美國家技術水平上的差距,這決定了高新技術由西向東流動;三是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相近的國家間不同技術領域中高新技術發展的差異,促使高新技術在這些國家中流動。
第三,高新技術向縱深與邊緣發展的趨勢。當代高新技術既向縱深發展又向邊緣發展,高新技術種類繁多且錯綜復雜,發展一項工業技術所需巨額投資往往超出一國的技術和 經濟能力,需要多國共同合作才能實現。因此,高新技術發展的專業化和國際間技術分工變 成現實。
第四,高新技術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技術更替加快。不抓緊利用已發展的高新技術,這些技術很快就被新的技術所取代而喪失其價值,無疑這將促使高新技術的擁有者通過技術轉讓來提高經濟效益。
第五,跨國公司向全球擴張的需要。跨國公司以高新技術作為向全球擴張的核心武器,以合資或合作方式與各國開展商業和技術合作,以高新技術進行投資并以高新技術對合資企 業進行控制,達到迂回進入他國市場,實現其全球戰略的目的。
我國高新技術成果的開發和轉化能力同發達國家比依然很弱,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產業中所占比重還很低。2013年全國出口產品中高新技術產品比重不到20%,市場占有率較低。加快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貿易,增強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創新的內在要求,增強科學研究同經濟結合的內在機制,促進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
二、國際高新技術貿易的戰略地位
高新技術須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所謂商品化,是指相當比例的科技成果在商品生產、銷售過程中得到應用或轉化為批量商品在國內外市場中流通并形成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的基地。當大比例的科技成果進入市場或生產銷售過程是商品化的定量概念。我國目前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的比例為不到30%,美歐等發達國家2014年已接近80%,差距相當明顯。高新技術商品化定量要求是50%。
所謂產業化,是指在高新技術商品大規模生產、銷售和應用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占國民經濟的相當份額并建立一套較完善的研究、開發、生產、銷售和管理體系,形成一批億元產 值企業和名牌產品,高新技術技工貿總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所占比例是產業化的定量概念。我國目前高新技術總收入約為國民生產總值15%,而發達國家達到約60%。作為發展中國家,高新技術形成產業化的定量要求,應當是高新技術技工貿總收入達國民生產總值的30%以上。
所謂國際化,是指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全面進入國際經濟、技術體系,在研究、開發、 信息、金融、貿易、法律等方面與國際慣例接軌,建立起一大批海外高新技術企業并逐步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圍內取得資源、生產、貿易和服務最佳配制的跨國公司。國際化的定量概念是出口額在高新技術技工貿總收入中達到40%上,資金投入的50%源于外資,20%的高新技術企業在海外設有分支機構等。
高新技術貿易促進了產業發展。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技術推動占15%,市場拉動占80%。可見,我國在重視高新技術貿易的時候,不能僅著眼于技術貿易,還應在產品貿易方面下大功夫。國外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及產業的發展實踐都充分證明: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離不開技術貿易和產業貿易。過去,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研制往往以產定銷,這種生產模式是盲目的,很難形成批量生產。而國外往往把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企業的骨干力量放在產業貿易部門,通過市場調研、市場開拓帶動和促進高新技術及產業的發展。
三、國際高新技術貿易走勢及我國的對策
進入21世紀,世界高新技術貿易額有很大增長,發達國家高新技術貿易額已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0%以上,而且這種發展勢頭至今沒停止。隨著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進一步發展,現代國際高新技術貿易將形成四種基本優勢。
一是硬件技術與軟件技術、專利技術與專有技術在轉讓中日益交融。在現代國際高新技術貿易中,單純購買設備正被硬軟件技術一攬子買賣所代替。事實上,先進的技術設備如沒有配套工藝流程和方法,就難以發揮功能,如不了解和掌握技術設備的設計原理、制造工藝和必要的技術檔案,技術購買者就很難仿制或在原設備基礎上改進和完善。在專利制度下,保持對先進技術的壟斷既需要法律保護,也需要發明者的自我保護。因為專利技術須向社會公開,技術發明者對某些關鍵技術工藝、配方比例及制作流程等內容往往不申請專利,而作為專有技術保密。這樣,技術承受方購買專利后還需購買專有技術,才能將專利有效用于技術制成品和生產過程。因此,現代高新技術貿易中一項技術轉讓設計的技術形態和類別有多種。
二是高新技術貿易中的產業貿易將更活躍,比例也將占主導地位。高新技術和產品發展是高投入和高風險,這一點沒人懷疑,而高風險最主要是市場風險卻很少有人明白。由于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高,更新換代快,所以市場競爭激烈。若高新技術貿易發展了,產品成了市場搶手貨,無疑將促進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
三是高新技術貿易與資本轉移及其他形式的國有經濟合作交織滲透。由于商品的國際交換,包括單純國際技術轉讓在維系交換雙方經濟利益等方面存在某些固有的缺陷,同時,隨著國際交往形式增多,因此,技術轉讓與其他形式的國際經濟交往合作在更大范圍內,以更多種形式融合滲透。部分技術擁有者放棄單純技術買賣,開始從事產業貿易,或將技術作為投資入股或合資辦廠的投入要素,以參與技術產業效益的分享作技術補償,部分技術擁有者在提供技術時也提供資金貸款,或在提供資金貸款時限定接受為購買其技術。這樣,純粹的技術買賣關系擴展為以技術商品為中心的復合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四是高新技術貿易在政府間進行的比例增大。由于高新技術如航天航空技術、核能技術等,涉及國家重要部門和戰略利益,也由于高新技術發展需要龐大資金保證和完整的技術系統保證。因此,政府參與或通過政府進行高新技術貿易成為必要,而政府的介入將使高新技術的國際貿易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
二十一世紀以來,雖然國際貿易額不斷增長,但因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仍堅持對我國實行高新技術產品的“禁運”,限制了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的發展。為促進我國高新技術貿易發展,“十三五”期間有必要在我國部分條件成熟的城市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加快建設一批與國際接軌的高新技術貿易城,它集高新技術信息交流、高新技術博覽、高新技術貿易、高新技術開發及高新技術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是國內外高新技術及產品的集散地和信息庫。它既是高新技術成果展示、轉讓、貿易的基地和媒介,又是了解、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高新技術及成果的橋梁和窗口,并將帶動以高新技術貿易市場為中心的金融、信息、商品、服務等整個市場體系的發展和突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