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漢根
一、向德國制造業學習的緣由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的歷史階段中,中國“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的參照物,選擇誰個國家最為合適,企業界不少朋友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向德國學習。二戰前,用了短短25年,德國制造已代表全球工業水平的最高指數,成了全球工業的翹楚。前年有資料顯示,在機械制造業的31個部門中,德國有17個占據全球領先地位,處于前3位的部門有27個。德國制造業被稱為“眾廠之廠”,是世界工廠的制造者。同時正在加快推進實施“工業4.0”發展戰略,制造業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如此表現,除政府正確引導外,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我們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企業的關鍵設備還是依靠德國等發達國家。但引進德國的設備、零部件和工藝,卻不能制造出原裝產品的質量。今年5月國務院出臺“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旨在縮小與制造業強國的差距并最終領先。這對千千萬萬制造業企業來說,既是競爭力提升的契機和條件,同時也是生存發展的重大挑戰和考驗。我們要以振興中國制造業為己任,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在搶占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這一制高點的大背景下,加快改革創新步伐,同時用優秀的文化來提供精神動力和發展支撐。因此,研究和引進德國制造背后的文化,扎扎實實地開展一個制造業文化再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德國制造業文化的主要內涵
(一)德國制造業的專注精神。專注是其“理性嚴謹”民族文化的結晶,“理性”是民族性格的行為方式。德國企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其產品往往從縫隙市場進入,一旦進入就會一門心思專注于這一行業,絕不會因為其他行業“錢”景更好而改弦更張。德國制造業者,“小事大作,小企大業”,不求規模大,但求實力強。一旦憑借雄厚的制造技術在細分市場中建立了質量優勢,他們就會不斷地加大研發投入,通過創新來鞏固和擴大優先優勢。管理層對于公司的經營目標有著長期的考量,不會因短期業績壓力而放棄長遠目標。他們幾十年、幾百年專注一項產品領域,力圖做到最強,并成為大業(所謂大業,即大事業,在行業中有地位、受尊敬)。一些大業者今天仍然是中小企業,例如印染壓縮鏈、工業用鏈、高壓專業吸塵器等都是全球領先。類似于這些企業數以千計,如同散落在德國各地的珍珠,人們稱之為“隱形冠軍”(當時德國教授赫爾曼·西蒙對隱形冠軍制定了三條指標:領域內全球市場份額第一或第二,抑或在歐洲市場排名第一;年銷售低于10億美元;在大眾之中知名度較低)。同時,也有小產品成為大企業的。如WMF公司,100年專注于廚房用具,品種1.5萬多種,是全球廚房用品頂級奢侈品牌,并成為不銹鋼廚房及餐桌餐具用品的代名詞,一直是全球五星級飯店、高檔餐廳的指定首選,現也已進入我國中心城市高檔市場。這些企業是德國的寶貝,是德國經濟的脊梁。
德國制造業的專注,除了民族文化的理性嚴謹之外,也與德國政府的堅定與自信密不可分。德國政府在艱難困苦時發展實體經濟,在歌舞升平中也發展實體經濟。并利用財政杠桿、金融杠桿和稅收杠桿來平衡和穩定,在保證實體經濟頂梁柱的環境下,也不放松虛擬經濟發展,但從未讓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而超出實體經濟承受的范圍。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協調運轉,使得經濟這輛大車穩健前行。
(二)德國制造業的“標準主義”。德國人“理性嚴謹”的民族性格必然演化為生活和工作中的標準主義。德國人生活中的標準比比皆是,如垃圾分類規范、什么時間段居民不可發出噪音、列車幾點幾分停在站臺的那條線等。他們是一個離開標準寸步難行的民族,這種標準化性格也必然被帶入制造業。今天我們經常接觸的標準大多來自德國。全球三分之二的國際機械制造標準來自“德國標準化學會標準”。可以說德國是世界標準化的發源地,其標準涵蓋了機械、化工、汽車、服務業等所有產業門類,超過3萬多項,是“德國制造”的基礎。標準主義在德國企業的具體表現,首先“標準為尊”。在德國制造的過程中,“標準就是法律”,尊重標準、遵守標準,就像帶安全帽和遵守紅綠燈一樣自然。
其次“標準為先”。即在制造產品之前,先定標準,并完善各個環節和零部件的標準,為實現“零缺陷”目標打下基礎。據《歐洲時報》報道,德國制衣業為了制定標準,委托一家研究所,重新測量和統計有關德國人身材的數據,目的是為了獲得更精確的制衣尺寸。精確直接給德國制造帶來了精密的特性,對于精確的追求必然反過來提高標準精度。德國標準化學會標準——DIM是世界上最好的工業標準。德國人不精確的話不說,不精確的事不做,他們每天工作安排很精當,完成率也很高,不存在完不成任務而加班加點的現象。中國制造精度不高的文化原因是“差不多”高頻詞匯所產生的模糊性和隨意性。
第三“標準為重”。他們執行標準,追求完美,。其行為表現是“一絲不茍、做事徹底“,也就是認真、頂真,德式認真比起日式更認真。這是德國人融入骨髓的性格特征。他們嚴肅認真地對待一切事物,不容半點輕率和漫不經心的態度。德國有句諺語:“犯錯誤,都要犯得十全十美”,德國人做什么都要徹底到位,不論是否有人檢查監督,也不論是工作還是做家務,做不完美有瑕疵就深感不安。據報道:2012年,國內多數大城市遭遇暴雨漫淹,當年德國在青島埋設的排水系統使用了100余年,一些老化的零件需要更換,根據德國企業的施工標準,在老化零部件周邊3米內居然真的找到了存放的備件。從中我們看到德國人做事的認真與徹底。他們執行標準,嚴守秩序。這種秩序與制造業相關的含義是:整理、整頓,規則、規章,秩序、順序,紀律、安寧。德國有句諺語:“秩序是生命的一半”。他們特別依賴和習慣遵守秩序,離開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這種秩序首先表現為時間管理。德國社會和企業都在時間坐標軸上理性地運轉,他們認為與時間形成密切關系的人才能駕馭人的生命和工作,所以時間觀念強,完成工作計劃的責任性強。在具體工作中,這種秩序主要表現為流程管理。如要安裝設備,先對著圖紙和流程圖進行開會研究,在明確要求后,再開始工作,看不到閑散窩工者,也看不到忙亂無措者,一切都按秩序悄然推進。加工零部件、安裝設備,離不開雷打不動的兩個前題:一個是秩序,一個是工具。什么秩序必用什么工具,什么工具必配什么秩序,不得有絲毫變通。這種秩序的空間表現,則是物品放置的條理性,在德國企業無需推行5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理、素質),一切都在自覺之中。endprint
(三)德國制造業的厚實品質。提到“德國制造”,人們便會油然地想到:嚴謹、優質、結實、耐用。“德國制造”早已不僅指產地名,更是代表著一種精密文化。德國制造業的厚實品質,除了“專注精神、標準主義”這一制造文化的“工具理性”層面,還有德意志人“責任感、刻苦、服從、可靠和誠實”這一深刻的“價值理性”基礎。德國人對工作負責,對客戶負責,對產品負責,并以人的可靠和誠實保證產品的可靠和真實。這使得德國制造在設計和材料使用上,實實在在考慮用戶的利益,注重產品內在質量勝過外觀功能。大部分企業不希望通過低價競爭獲取市場,而是依靠高品質產品進入高端市場。《青島早報》曾報道,江蘇路基督教堂有一座德國制造的鐘表,用了一百年沒有維修過,根據運轉狀況,這些齒輪還可用300年,其艱固耐用性令人咋舌。現在德國汽車的安全系數和耐用性,比起一些競爭對手更是勝過一籌。同時德國制造業厚實品質,也孕育和催發了實體經濟發展,其實質則是一種厚實品質的折射。德國中型企業的底蘊和實力開創了一個時代的新經濟模式。由于有金字塔般堅實底座,使得經濟快速發展在金融危機時巍然不動,始終以品質取勝于消費者,以品牌立足于世界。
德國制造業的厚實品質來自德意志人的理念和胸懷。德國人并不把勤儉務實、遵紀守法當作一種對自己的約束,而將其當作一種神圣使命;也不把忠厚老實、信守承諾視作一種付出,而將其視作一種社會責任。他們認為只有自覺這樣做,才能保證社會高效有序地運轉。這是一個現代國家公民應有的素質,也是一個現代化國家不可或缺的條件和標志。德國萊茵河的西邊也是工廠,但水可以喝,做到金山銀山和青山綠水兼而有之。這是德意志人文明素質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佐證。
德國制造業的厚實品質,也得益于德國成熟的教育體制和對人才的重視。德國獨特的雙軌制教育體制和成熟的職工教育體制,以及教育宗旨“發揮自己”、“獨立思考”,堪稱“世界一絕”。德國10年級以后的學生,大多選擇去某家企業或職業學校半工半讀,三年后成為技術人才。德國教育既培養高端人才,也打造出色的技能人才。德國雙軌制教育制度,像一臺永不停息的發動機,源源不斷地輸送專業后備軍,為德國百年制造“品質”錘煉成一種神話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雖然中國教育體制也在改革,但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根深蒂固,不施新政,難以奏效。
三、學習德國制造業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1. 學習德國制造業文化與創建優秀企業文化結合起來。德國制造業文化的顯著特點,就是理念先進獨特,要根據行業特點和企業實際,構建和培育企業與時俱進的價值理念,如企業愿景、企業精神、發展理念、經營理念等,做到寓個性文化于共性文化之中,寓特色文化于大眾文化之中。認真運用實際案例與德國制造的文化進行對比分析,排差距,找原因,自省自改。切實推進文化向管理環節滲透,著力打造競爭文化、質量文化、品牌文化、精益文化,形成新的競爭力。
2. 學習德國制造業文化與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結合起來。德國制造業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在當前轉型升級中,我們要學習德國制造業的專注精神,像他們那樣幾十年、幾百年堅守自己的行業領域,專注于企業做精做強。同時管理者也要做好自我管理,做任何事情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做出一些超乎自己能力的事情。遇有虛擬經濟誘惑,學習德國實體文化定律,耐得住寂寞和誘惑,不見異思遷,不一轟而上,不輕率從事。既銳意進取,奮力開拓,以創新求變,在變中創新,但又不浮躁、不冒進、不任性。遵循經濟規律,按照市場需求去,腳踏實地,步步為營,爭做行業內名副其實的領先者。政府也要利用各種有效杠桿調節平衡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發展,進而引導企業健康穩健發展。
3. 學習德國文化與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結合起來。文化也是管理,文化是管理的升華,且是最高境界的管理。在管理創新過程中,學習德國文化的精髓,尤其是德國制造業的標準主義,要象他們將標準當作法律一樣來對待,崇尚標準、尊重標準、嚴肅標準。堅持道德管理和質量管理齊頭并進,徹底糾正和克服標準問題上的主觀性、隨意性、貪利性。積極創造條件,主動地貫徹標準,爭取早日通過行業、國家乃至世界有關管理體系認證。有條件的企業要爭取牽頭和參與標準的制定,以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嚴格執行各項制度和標準,做到一絲不茍不走樣。遇有違章,動真格,不徇情,不和牌,讓產品成為客戶和消費者的放心產品,讓企業真正成為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社會自然人。
4. 學習德國制造業文化與創品牌結合起來。要通過塑造優秀企業文化來提高員工素質,增強員工的理性嚴謹,改變過去不守時,不認真,不精確的陳陋舊習,在認真做事中改善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像德國員工認真做好一個產品眼光里充滿欣賞,都在美學的工作,將事情做得完美無缺,學習德國制造的厚實品質,弘揚工匠精神,在專業領域中腳踏實地、精益求精。將對企業負責與對消費者負責和對社會負責保持一致性,并將消費者利益始終放在第一位,做到貨真價實、互利共贏。
5. 學習德國制造業文化與招引德國等發達國家合作項目結合起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采用多種渠道和方法,加快推進與德國等國外先進企業合資合資項目的招引與建設,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同時,把國外優秀文化嫁接到到中國文化中來。同時,積極利用到德國對口企業學習考察的機會,現場感受德國制造業文化。從而讓德國制造文化在中國制造業中生根、開花、結果,讓中國制造業在“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機遇中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作者系靖江市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秘書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