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進濤
摘 要:隨著我國金融經濟的飛速發展,個人之間借款合同作為一種重要的借貸形式也隨之興盛。然而由于相關法律規范的不健全和當事人防范意識的缺失,個人之間借款合同潛在著一些風險,其中的對借條性質的界定和借款合同實踐性抑或成性的認定是引起風險存在至關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個人之見結款合同風險的存在及防范措施。
關鍵詞:個人;借款合同;借條;實踐性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合同法》第210條規定:個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提供借款”這一支付行為的有無才是證明借款事實成立的關鍵,然而這一結論的得出也給個人之間借款合同糾紛的處理帶來了諸多的問題。第一,貸款人持有的借條是有什么樣的法律意義,借條在當事人風險的防范中有什么作用;第二,“提供借款”這一行為是借款合同的成立要件還是生效要件,貸款人支付部分借款是否會構成根本違約,此時貸款人和借款人的風險應當如何防范;第三,這種規定是實踐性的還是諾成性的,應如何認定,到底是維護了當事人的信賴利益,還是增加了當事人履行合同的風險。其次是,對《合同法》第210條進行分析,明確其實踐性或是諾成性的規定,在當代司法環境下應如何適用,才能在堅持司法自治原則的前提下,保護特殊利益的同時,防范風險,維護當事人雙方的信賴利益。
二、個人之間借款合同風險的分析
1.借條性質的界定
在案件中如果不能正確認定借條的性質將會帶來諸多風險,比如:其一,如果貸款人確實已經提供借款,而沒有相關人證物證能證明“提供借款”這一事實,作為一個注重人事感情的國家,這種情況是個人借款的常有形態,此時如果借款人否認接受款項的事實,那貸款人的權利應如何維護。其二,在大多數的個人民間借款中,即使沒有簽訂借款合同的前提下,考慮到借條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如果借條真實有效,就作為認定借款事實的依據,這也是不合理的,因為也有很多借條不是在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情況下所寫的,進而也會損害借款人的利益。然而關于個人借款合同中借條的性質,法律規范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學界也各執一詞,有的學者認為,借條不是借款合同,出具借條這一法律行為的實質是規定借款人按約定利息和期限返還本息,而出借人則享有相應的權利。并且指出只要出借人出示的借條是真實有效的,他就完成了舉證責任,證明他已經履行了借款合同中“提供借款”的義務。有的學者則認為借條僅是借款合同成立的依據,合同生效與否還需舉證“提供借款”這一事實,尤其是對于大額借款,當事人主張是現金交付,除了借條沒有相關證據,則還要通過審查債權人自身的經濟實力,債權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交易習慣及相關證人證言等來判斷當事人的主張是否能夠成立,僅憑借條還不足以證明交付錢款的事實。
筆者認為,對于借條性質的認定,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對于一般的個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如果僅是傳統意義上一般消費性的借貸,而不是民間資本的借貸,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簡單明確,如果借條真實有效,則可直接根據交易習慣認定借款合同的生效,不需要貸款人再證明“提供借款”這一事實。如果借款人提出異議,如確實存在乘人之危、脅迫等情形,則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借款人負舉證責任。第二是,對于復雜的個人之間的民間借貸,也普遍存在著融通資本的性質,當事人有極大的營利性目的,此時如果將借條直接認定為構成借款事實的法律依據,則會損害借款人的利益,因此還需要貸款人“提供借款”的證明,同時也要綜合考量借貸的起因、用途,借款人的出借能力、還款人的還款能力,出借人交付的時間、地點及交付方式等等。
2.個人之間借款合同的性質
個人之間借款合同的實踐性抑或諾成性特點,在我國法律已明確,即《合同法》第210條的規定,然而在適用上的模棱兩可,使當事人承擔了不必要的風險。第一,這一規定沒有明確“提供借款”是合同成立或生效的要件,如果是成立條件,則無形中擴大了對貸款人權益的保護,即使在貸款人不履行承諾或是部分提供借款,損害借款人利益的情形下,借款人也沒有任何依據維護權益。第二,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合同當事人達成合意即可成立并原則上具有法律效力,如果將個人借款合同界定為實踐性合同,尤其在當代有償的、資本融通性質的個人借款合同中,合同的實踐性勢必會損害借款人的利益,亟需融資的借款人無任何依據能請求貸款人交付借款,只能等待貸款人主動提供借款,難以達成起初欲簽訂借款合同的目的。第三,如果將個人借款合同界定為諾成性合同,使貸款人在提供借款前沒有考慮斟酌的機會,則在欠發達地區、小額的、人情性質的個人借款合同勢必也會損害借款人的利益,沒有保護特殊的群體的權利。因此在個人借款合同迅速發展的今天,明確界定個人借款合同的實踐性或諾成性性質勢在必行。
三、個人之間借款合同風險的防范措施
1.完善相關法律規范
從立法上來講,個人之間借款合同所呈現的風險與法律規范的缺失、模糊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因此法律規范的完善至關重要。應明確將個人之間借款合同規定為諾成性合同,并將“提供借款”界定為合同的成立條件,同時允許當事人對合同實踐性的約定。隨著金融經濟的發展,個人之間借款合同日益商業化,有償性的商業化資本借貸也成為主要形式;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尊重合同自由、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順應金融經濟交易習慣的形成,將個人之間借款合同規定為諾成性合同,再在制度上進行設計,保護少數存在的個人之間借款合同特殊貸款人的利益,已成為大勢所趨。
2.完善司法審判
由于現階段個人之間借款合同法律規范的不足,司法審判在個人借款合同糾紛的處理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現有司法規范的框架下,應審慎認定借條的證據效力。第一,一般情況下應將借條作為認定借款事實成立的依據,只有在重大的、復雜的借款合同案件中需要貸款人證明其“提供借款”的事實。針對當事人依據借條起訴還款的糾紛,應否經借條作為認定借款事實發生的依據,應視案件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第二,審慎分配舉證責任。一般情況下,借款人對借貸事實的發生提出抗辯的,應當承擔舉證責任,提供反駁證據予以證明。第三,充分發揮法官的主觀能動性,正確認定案件事實。尤其是在大額貸款合同中,要綜合考量債權債務人的關系、交易習慣、證人證言的可信度等方面,提高法官的業務專業素質,兼顧司法效率與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