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城
2014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依法制定職業院校章程和制度……其核心就是要真正實現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建設迫切需要師生形成普遍的法律信仰和忠誠作為精神先導。法律信仰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內驅力和精神支柱, 其形成是一個漸進的實踐過程。因此,筆者將從其基本內涵與構成要素的辨析出發,引申出學校尤其是中職學校踐行依法治校的重大影響,從而在嚴肅、活潑和積極的法制環境中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
一、中職學校秉持依法治校信仰的重大意義
據統計,近年來,各地均有出現中小學乃至大學涉及校長、書記、副校長、總務主任、教導主任、教研員的校園貪污“窩案”。遵紀守法,依法治校就是要求每位校長、每個教師要學習、宣傳黨和國家的路線、政策、方針和法律法規,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自覺增強法律意識,依法辦事,從而保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對于中等職業學校而言,尤其如此。
(一) 依法治校是實現科學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缺乏依法治校機制的中職學校,其管理的現代化將永遠不可能實現。要從根本上改變仍然存在的“人治”現狀,首先要做的是使學校管理走上法治的軌道,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隨著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加強和完善,學校的各項工作應從主要依據政策逐漸過渡到主要依據法律,真正實行依法治校,從而從根本上解決學校長期依靠“人治”和“行政”管理模式造成的管理落后的問題。
(二) 依法治校是應對社會化轉型的內在要求
我國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因此,隨著經濟的轉軌,特別是網絡化、服務化經濟的繁榮之后,職業教育必然呈現出開放性的特點,職業學校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內部管理面臨許多過去沒有碰到過的新問題,迫切需要建立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機制與制度,迫切需要既解放思想又實事求是,把國家、上級和地方的法規制度與本校實際相結合,建立健全各方面規章制度,建立新的工作秩序。這在客觀上要求學校在發展建設上,要走出傳統封閉式管理體制,建立起法制管理模式。解決問題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要用法律和制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建立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依法治教、治學、治校。
(三) 依法治校是推動學校內涵化發展的必要選擇
當前,職業教育已經進入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的轉變時期。中職學校的發展既面臨難得的契機,又充滿挑戰。相比于普通教育,中職教育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其中既有社會環境和傳統觀念導致的社會認可度不高的外部原因,也有學校辦學不夠規范、教學質量整體水平不高、特色不明顯所造成的吸引力不夠的原因。要沖破中職學校發展的瓶頸,從學校層面來講,就必須規范立校、依法治校,如果沒有依法治校的機制和法治管理的良好環境,學校的內涵發展無疑會失去保障。近年來,職業院校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推進教育質量的提升, 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加強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加強教學科研和教學方法創新,以及提高學校綜合實力、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等等。毋庸置疑,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深入,既要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也應受到法律法規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規范性文件的制約與指導,這才能建設真正有內涵的中職學校。
二、在良好的法制信仰中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
筆者認為,依法治校的主體既包括學校和教師,他們可依法行使權利,開展教學活動,維護自身權益;也包括學生,他們同樣具有管理、監督學校和教育工作的職能或權利,不能把依法治校僅僅看成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學校是學生法律信仰養成的主陣地。職業院校是否堅持依法治校,是否創造了遵紀守法、民主文明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學生走向社會后能否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是至關重要的。
(一) 設立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
學校必須建立起完善的規章制度,以法治教。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在過去所取得的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現在的新形勢,重新修訂了《教學管理文件匯編》,在原來僅有的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學籍管理、實踐教學管理、教材管理等內容的基礎上,增補教學系統職責、教學計劃管理、專業與課程建設、教學質量管理、電化教學、教學研究和教學成果、聯合辦學等內容,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校實際的教學管理制度。在退學、畢業證及各種專業等級證書的發放、違紀學生以及教師教學事故的處理等問題上,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排除形形色色“說情風”、“送禮風”的干擾,堅持原則,按制度辦事,有力地促進良好教風、學風的形成和學校良好社會形象的樹立。
(二) 樹立遵紀守法的教風與學風
教風建設方面,嚴格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嚴肅處理教學事故,倡導教師嚴謹治學;在教師中營造精益求精,誨人不倦,熱愛學生,為人師表的新風尚;應堅持導師負責制,按專業教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的要求組織教學、檢查教學、評教評學;認真落實“教學優秀獎”“優秀青年教師獎”“教書育人先進教師”“優秀教學成果”等獎項的評選,營造爭先創優的氛圍。而在學風建設方面,應把嚴格管理貫穿于早操、早讀、上課、自習、考試、實訓等各個環節,堅持加強優良的學風班、無人監考班級、文明宿舍和學生干部隊伍的建設,為學生創設勤奮好學、刻苦鉆研、積極向上的風氣。
(三) 渲染熱愛學生、尊師重道的美德
目前職業院校的學生,或是來自社會弱勢群體的家庭,據調查,父母為農民、工人、個體戶或無業者的占 96.5%;或是精英教育(高考模式)的失敗者。因此,他們來到學校時內心或多或少都存在挫敗感、自卑感,同時他們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帶有很多不好的習氣。另外,目前在校學生絕大多數均是獨生子女,個性較強,這些都是造成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因素。而近年來,職業學校擴招,學生生源增多,各院校每年不得不引進大量的青年教師。年輕教師雖然和學生年齡較接近,但處事易沖動,和學生易產生對立情緒,教師和學生在溝通上或多或少還是存在一定“代溝”。因此當前職業院校師生關系不容樂觀,師生矛盾有所加劇,甚至師生關系呈“冷漠型”狀態。而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它包含十分豐富的社會、倫理、教育和心理內容。師生之間關系如何,直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直接導致學生法制意識、意志和行為的生成。所以,教師是否能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感染學生、征服學生,學生是否能尊重教師的人格和勞動,對于學校能否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和作用。就生源來說,職業院校的學生也許在理論功底、學習的自覺性、文明行為習慣養成、自我管理能力方面都比普通學校的學生略遜一籌。因此,職業院校的學生當中出現沖擊、挑戰制度權威性的舉動時,學校在制度管理中一是必須做到保證制度的警示性,保證制度作用發揮的一致性與時效性,保證制度的公平性。同時,學校還要提供優質化的后勤服務。教育本源就是引導,教師在本真的意義上就是一個引導者。職業院校可能是許多職業學生走向社會前的最后的校園。他們不僅需要從教師那里獲取知識、信息,還要學習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熱愛社會。師生關系的和諧對學生今后的修身、處世、審美、創業具有深遠的影響,只有在和諧的師生關系里,才能實現真正的職業教育目的。
(四) 激發適應“職業人”的企業管理要求
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根本區別在于它的職業性,職業教育必須具備將學生通過一定的培養模式轉變為合格的社會人和職業人的職能。對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這一群體而言,企業最需要他們具備的品質是紀律、責任、規范和技術技能。倘若學校能夠激發學生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責任意識、工作態度、職業情感、團隊合作以及健全的人格等,就可以為企業培養綜合素質高、職業能力強的從業者,并使其在今后的職業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總而言之,法律信仰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法律既是理性的又是經驗的,既是神圣的又是世俗的。法律信仰只有通過師生的內心自覺體驗才能得以實現,強化師生的法律利益感受,培養師生的法律價值體驗是培養法律信仰的根本途徑。法律信仰由文本制度升華而來,而又逐漸地超越制度本身,從而有力推進學校依法治校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