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河
【摘要】目前,廣大農村地區有巨大的金融需求,而現有傳統金融體制由于受各種因素限制難以滿足這一需求,隨著80后和90后日益成為農村社會生產和消費主體,為農村互聯網這一新型金融模式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本文從創新農村金融體制,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角度論述了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有利條件、存在的制約因素以及解決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 農村金融 制約因素
一、“互聯網+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互聯網+農業”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跨界融合,創新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現代農業新產品、新模式與新業態。以“互聯網+農業”驅動,努力打造“信息支撐、管理協同,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升級版。“互聯網+”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影響深遠。
(一)“互聯網+”開創了大眾參與的“眾籌”模式
一方面,“互聯網+”促進專業化分工、提高組織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正成為打破小農經濟制約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枷鎖的利器;另一方面,“互聯網+”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地確權、農技推廣、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正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互聯網+農業”是一種革命性的產業模式創新,必將開啟我國小農經濟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二)“互聯網+”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智能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是今后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互聯網+”集成智能農業技術體系與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助力智能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大提升。
(三)“互聯網+”助力國內外兩個市場與兩種資源大統籌
“互聯網+”基于開放數據、開放接口和開放平臺,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對于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
二、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有利條件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要實現“互聯網+農業”,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金融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沒有發達的農業金融,就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業農村多元化資金需求。但由于多種原因,我國農村金融發展依然比較落后。農民貸款難是農村金融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據統計我國只有27%的農戶能夠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40%以上的有金融需求的農戶不能獲得正規渠道的信貸支持。制約農戶取得金融機構貸款的因素有很多:一是農業經濟財務制度不健全,生產經營狀況難以通過財務手段進行核實;二是農戶缺少有效的抵押物,農村宅基地、土地使用權等不僅在抵押上存在產權障礙,又存在估值難與價值低等問題;三是農戶信用難以在征信中足夠體現,金融機構獲得的信息十分有限;四是農村地域廣大,交通較為不便,單筆金額又較小,金融機構開展業務成本較高。造成銀行、農信社等傳統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興趣不高。不過,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三農村金融需求一般具有期限短、頻率高、數額小等特點農村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比較高,這也正是農村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金融形式的最大優勢。四是實踐也證明互聯網金融在農村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金融的市場基礎薄弱
這與中國農業企業的特征不無關系。第一,農業生產本身具有季節性和周期性;其次,目前中國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仍較低;再次,目前中國農業企業同質化嚴重且無序競爭;最后,農業企業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自然風險也較高。由于農村人口密度低,業務量小,大多數傳統金融機構不愿在農村開設網點,甚至已建立的也有撤出的現象,導致農村金融供給嚴重不足。相對城市而言,農村金融的市場基礎尤為薄弱,從而也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制約。
(二)現階段村鎮網絡基礎設施薄弱
農村寬帶和電腦的普及率均不足較低,絕大多數的農村居民缺乏互聯網知識和利用互聯網的意識,使得市場推廣困難重重。另外,傳統觀念和意識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也需要互聯網金融企業加大宣傳和拓展力度。
(三)信用體系基礎缺乏
我國農村金融基礎發展非常不全面,主要以傳統的銀行存款、取款為主,沒有一個完善的信用體系。互聯網金融面對缺乏信用體系基礎的農村市場,雖然可以快速刺激市場需求,但是缺少信用體系作支撐,面臨的風險可想而知,這是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最嚴重制約。
四、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政策建議
(一)頂層設計,加快形成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制度保障
1.我國應明確“互聯網+農業”發展的戰略地位,盡快開展針對“互聯網”農村金融的戰略性研究。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不僅僅是在農村金融前面加上“互聯網”要素,更是對原有農村金融模式的重構,所以要從國家層面,搞好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頂層設計,研究制定農村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農村互聯網金融產業發展規劃。
2.加快市場導向的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互聯網金融,最為重要的是市場開放,給農村金融市場各主體開放、平等、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多樣化、個性化、低成本化的突出優勢,釋放農村金融市場的巨大需求潛力。
(二)加速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發揮移動金融后發優勢,推動落實農業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借助“寬帶中國”戰略實施方案,加快推進落實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重點解決寬帶村村通問題,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特征的低成本智能終端,加強各類涉農信息資源的深度開發,完善農村信息化業務平臺和服務中心,提高綜合網絡信息服務水平;同時建立國家農業大數據研究與應用中心,覆蓋農業大數據采集、加工、存儲、處理、分析等全信息鏈,面向國內外推廣基于“互聯網+”的農業大數據應用服務。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創造技術和信息基礎。
(三)加強和完善征信系統建設,是進一步提高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更好更快發展的關鍵環節
信用是一切金融服務的基礎。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信用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在此基礎上的互聯網金融發展,顯而易見面臨著巨大風險,對此一是要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二是在征信上還需要形成行業內部的征信體系,并與整個外部征信系統對接,開放與共享相關信用數據。
(四)建立和完善農村互聯網監管機制
農村互聯網金融是對原有農村金融模式的創新,是一種新型的農村金融形式,為此,在大力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同時,也要通過有效的監管規范它的發展,不過,這一監管區別于傳統金融監管,應是建立在市場開放的基礎上,以事中、事后監管為主,只有這樣才能既促進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滿足廣大農村市場的多樣化金融需求,又能規避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風險。
參考文獻
[1]劉愛萍.如何促進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光明日報.201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