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5)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校英語教學改革風生水起,可以說在向應用型轉變方面已經有了一定成效,但是對于教師本身而言,并沒有全部國際化,尤其還存在一部分教師從未走出過國門,因此對于國外的了解與認識還只是停留在書本階段,那么,怎樣使他(她)所教授的學生有國際化的視野,并使理論聯系實際呢?眾所周知,學習一門語言的目的就是進行應用,如果只是單純地記憶單詞或者句型而不能實際應用的話,那么就失去了語言學習的目的,然而文化對于語言學習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F如今的民辦高校正在向應用型技術類大學轉型,這就意味著要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對語言有實際操控能力的大學生,所以以文化為基礎進行語言學習就變得格外重要了。
語言其實是一面反映文化的鏡子,自從有了人類開始便有了語言,也就隨之產生了文化。近幾十年來語言的飛速發展也促使文化不斷發展,二者的關系不置可否;通過語言了解文化,通過文化了解語言已然成為最普通的道理。語言體現了文化的本質并反映出人們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作為母語是漢語的我們學習英語本身就存在著文化沖突,所以文化的教與學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文化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民俗,幫助他們開闊眼界,從而能從文化的角度學習語言。
以文化為基礎的英語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并不束縛于書本知識,而是圍繞學生學習的內容和獲取的信息所涉及的文化展開。文化的介入使學生能夠了解目的語國家的民俗習慣、風土人情、語言文化等,這些都有利于語言本身的學習,更有利于使用該門語言順利進行交流活動。以文化為基礎的英語教學模式避免將語言只是當作規則而死記硬背,而是將語言教學融入一種文化交流與了解的活動中,用以實現學習用途。所以,較之以前的教學形式,此教學模式圍繞所學內容介紹相關文化與學科背景知識、開展各種活動、調動學生個人的積極性。因此,語言規則學習與文化背景知識合二為一使學生能夠更快掌握該門語言并進行實際應用。
在進行以文化為基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使學生能夠更快地接受此教學模式并取得效果和進展,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民辦高校在有經費的前提下應該讓教師多走出國門看看,多了解國外的風土人情,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只有教師本身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了,才能通過自身的感受和言傳身教交給學生。
在民辦高校英語教學目前所處的環境下,一種新的基于文化的英語教學模式是比較可行的辦法,若使這種方法充分實現的話就必須引導學生參與教材的文化知識、風俗習慣探究,不斷學習,從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以英語讀寫課為例。語言學習的關鍵在于信息的輸入量,只有輸入足夠的信息才有可能順暢輸出信息,因此,閱讀與寫作能力是互相影響的。學生可以通過廣泛的閱讀來積累足夠的輸入信息,這樣在寫作時才有可能寫出地道的、正確的英語句式。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詳細而生動的材料,目前,英語教學中的文本選擇廣泛,包括人口、污染、民俗、歷史、天文、地理、價值,人權和其他方面內容。其實學生可以借鑒很多文章,掌握其結構、題材、句式及所蘊含的文化知識等,這個信息積累過程遠比只是了解文章的語法知識點重要得多。教師應該將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以讀促寫,充分分析不同文本中蘊含的文化因素,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和寫作能力。
1.課本劇大賽:書本文章都是幾經考察走訪、深思熟慮之后總結的智慧結晶,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充分了解書本文章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的有效手段還包括課本劇大賽。課本劇大賽是指讓學生根據課文改變出有角色、有內涵、有文化的劇本。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創造真實的交際語境,考慮社會和文化習俗之間的關系、說話人的評價及語言的得體性和行為的準確表達。通過角色扮演,學生能夠了解文化差異并能主動去學習不同習俗知識。
2.鼓勵與外籍教師交往:現在的校園中從不缺乏外籍教師或者外國人,學生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努力多和他們交流;院系也可以組織英語角、英語沙龍、英語辯論賽等活動,鼓勵學生多與外籍教師或者學生交流接觸。學生在與外國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親身體驗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思維方式、民俗習慣等,這些都是在課堂上學習不到的地道西方文化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
3.開展與文化知識有關的講座討論:院系可以邀請本校就職的外籍教師或者就讀的外籍學生定期開展關于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專題討論和講座,介紹英美文化的相關內容,提高學生外語學習中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他們找到目標文化的特點并了解和學習目標語的文化。
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人們已經提出了大學“國際化”的職能,雖然大學的第四個職能在中國通過官方被指定為“繼承與創新”的文化,但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燎原之勢,高等教育國際化不僅是文化的和諧,科學和技術合作,同時也擴大了教育產業。這種情況告訴我們,國際化是各高等院校應該具備的辦學特色,因為受益的不僅是受不同文化熏陶而成的人才,同時對本校也會產生較大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后期的經濟、政治、社會方面的延伸拓展意義,這是一項極具戰略眼光的舉措。當然,作為一種戰略舉措,做起來也是任重道遠,甚至先期的投入成本也是相當的巨大。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學校搭建起的校際之間的交流平臺可以影響到本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還應該有一批諳熟歐美發達國家事務的國際化教師,這樣對全球化市場背景下的民辦高校經濟發展將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1]王宗炎.語言教學教程:實踐與理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社,2000.
[2]孫勉志.漢語環境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畢繼萬.第二語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文化交際能力[J].中國外語,2005,(3).
[4]方保軍.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質[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