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基于重慶市2003~2013年商貿流通業數據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對經濟拉動作用不強、城鄉發展差異顯著,呈現嚴重的城鄉市場分割、企業經營規模普遍偏低,缺乏規模經濟和競爭力、物流業發展水平較低,經營管理方式較為落后等諸多問題,并由此提出促進重慶市商貿流通業加快發展的若干對策建議。
【關鍵詞】商貿流通業 發展現狀 對策
一、重慶市商貿流通業的發展現狀
(一)重慶市商貿流通業總體發展狀況
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變化情況。商貿流通業作為社會再生產的橋梁與紐帶,在經濟格局中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直轄十多年來,尤其是“十二五”期間,重慶市圍繞構建現代化流通體系的目標,不斷加快現代流通發展步伐,進一步增強了流通引導生產、促進消費的先導作用,使得流通規模持續快速擴大。由圖1可知,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2003~2013年重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斷增加,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4599.77億元,是2003年的6.03倍;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來看,除2003年外近十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直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2008年的增速達到近些年的最高值25.48%。雖2008年之后,社消零增速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在14%以上速度在增長。
圖1 2003~2013年重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速情況
數據來源:重慶市統計年鑒。
2.商貿流通業增加值變化情況。由于當前理論界對流通業的概念尚未有統一的認識。因此為便于統計數據的收集,本文分析中,流通業的數據采用當前大多數學者所偏重的作為流通產業主體部分的商業(即商貿流通業,主要指零售業和批發貿易、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的數據[1]。2003~2013年重慶市流通業增加值及其細分行業增加值呈持續增長趨勢。其中2013年,重慶市實現流通業增加值1795.12億元,相比2003年時的430.68億元增長了4.17倍,年均增長16.43%。從行業結構來看,由表1可知,重慶市過去十年以來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及住宿和餐飲業均呈逐年上升趨勢,且批發和零售業產值占比最高,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次之,住宿和餐飲業占比最低。另外,由圖2可知,除2007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和2010年住宿餐飲業增速低于10%,其他年份各行業增速均超過10%。雖住宿和餐飲業產值占比最低但其年均增速最高達18.37%,批發和零售業年均增速為17.46%,交通倉儲、運輸及郵政業為14.38%。這些數字預示著,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重慶市流通業的規模仍會保持增長,重慶商貿經濟實力會進一步增強。
圖2 2003~2013年重慶市流通業細分行業增加值增速情況
數據來源:重慶市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
3.商業經營方式及業態變化情況。直轄以來,重慶市商貿流通業不僅在規模上得到飛速發展,其商業經營方式及業態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以便民連鎖店、超級市場、購物中心、專賣店為主的新型零售業態發展迅速;另一方面,以電子商務、自動售貨、網上購物為主的無店鋪銷售形式和物流配送、經紀、代理制等現代營銷方式也應運而生。據統計,2013年底,重慶市連鎖店鋪共12453個,其銷售額占社零總額的23.21%,居全國前列;眾多大型商場已基本普及管理信息系統、時點銷售系統和電子訂貨系統等信息技術;物流基地、物流配送中心加快發展,重點打造了渝北空港、江北寸灘港、沙坪壩團結村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涪陵港、萬州港等綜合性區域物流基地,積極培育引進了韓進海運、馬士基、中海、中郵、中集、長安民生等六家第三方物流龍頭企業。
(二)重慶市商貿流通業城鄉區域發展情況
從經營地區看,城鎮消費是重慶市消費市場的主體。2013年,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375.05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5%;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24.72億元,僅占社零總額的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8個百分點。就增長速度而言,城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14%,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為14.8%,二者相差近1個百分點。雖然,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略高于城鎮總體水平,但總體占比較低,消費水平與城鎮相比差距較大。城鄉消費差距一方面源于收入水平差距,另一方面是由于消費的聚集輻射效應。依托交通條件的改善,重慶市鄉村消費向城鎮流動,消費總體呈現“鄉鎮—縣城—主城”梯級轉移。在城鎮化不斷提速的進程中,大量農民轉戶進城,農村消費增長更加困難。
二、重慶市商貿流通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商貿流通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對經濟拉動作用不強
雖然近年來重慶市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但整體發展水平不高,與其他直轄市相比差距顯著。2013年,重慶市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5萬元/人,而北京市4.19萬元/人,是重慶的2.7倍,上海市3.54萬元/人,是重慶的2.2倍,天津市3.04萬元/人,是重慶的1.96倍。同時,重慶市商貿流通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14.0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并顯著低于上海的21.91%。重慶商貿流通業對GDP的貢獻率偏低,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強。
(二)商貿流通業城鄉發展差異顯著,呈現嚴重的城鄉市場分割
由于重慶各區縣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使得各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商貿流通產業發展不平衡。同時,由于城鄉市場體系發展不平衡,城鄉商貿流通業發展不對接,導致農村消費方式和消費水平嚴重滯后于城市,城鄉消費不均衡現象進一步加劇,城鄉市場分割較為嚴重。據統計,2013年,重慶市58.34%的城鎮人口實現了95%的社零額,與此同時,41.66%的鄉村人口僅占據了5%的社零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顯著。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嚴重制約了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影響了農村消費環境的改善,分裂了城鄉市場。
(三)企業經營規模普遍偏低,缺乏規模經濟和競爭力
重慶市本地商貿流通企業大多以中小流通企業為主,全省中小流通企業約占流通企業總數的99%,實現銷售額約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0%左右。盡管有重慶商社、新世紀等比較大的企業集團,但與國內外一些知名大企業相比,在企業規模、經濟總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重慶市商貿流通產業總體上處于“專業市場雖多不強,傳統百貨不大不強,現代流通既小又散”的狀態,缺乏規模經濟和競爭力,無法實現對周邊地區經濟的輻射帶動作用。
(四)現代物流業發展水平較低,經營管理方式較為落后
重慶市現代物流業起步較晚,整體發展水平較低。截止2013年底,重慶市物流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僅為5.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1.2個百分點。雖重慶市積極引進了多家物流龍頭企業,但第三方物流發展十分緩慢,許多企業仍以自辦物流為主,物流設施、裝備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乃至東部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規模化、效率化、專業化、信息化程度較低。在經營管理方式上,重慶市現代電子商務還未廣泛應用,專業物流、市場營銷、作業管理等運作方式未得到重視,科技、網絡應用水平較低,缺少既懂信息技術又懂物流管理的專業人才。
三、發展重慶市商貿流通業的對策建議
(一)“以城帶鄉”促進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城帶鄉,以工輔農,城鄉一體”的發展模式,為促進結構優化,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環境。這就要求,一方面,城鎮的商貿流通業要下伸到農村市場,和專業合作化、家庭農場、農業大戶搞好對接合作,幫助他們開拓市場、提高效益,并建立雙向商品流通渠道,也就是說,農產品從農村流向城鎮,工業品從城鎮流向農村;另一方面,實施產銷一體化,促進城鄉結構優化,帶動農村商貿流通業發展[2]。農產品流通氛圍產銷分離模式和產銷一體化模式,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農產品流通中的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產銷一體化分為以商為主和以加工企業為主的一體化,通過這兩種一體化帶動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促進城鄉結構優化,這種產銷一體化的模式也是工業品下鄉的通道。
(二)加快建設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商貿流通骨干企業
目前,重慶市已入駐了“家樂福”,“麥得龍”等世界500強企業,這既有利于提高重慶的流通地位,帶動全市商貿流通業的快速發展,又有利于開展市場競爭,促進重慶市商貿骨干企業發展,增強市場活力。因此,一方面,要打破行業與區域的限制,以優勢企業為龍頭,發展跨行業、跨區域的大型現代化商貿流通企業。在發展政策、市場準入等方面,要對不同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大中型商貿流通企業,積極培育大型連鎖超市和物流企業。另一方面,要繼續推動重慶30強企業中七大批發企業(重慶商社、重慶石油、重慶煙草、重慶新華書店集團、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中藥材公司)和三大零售企業(重百大樓、太平洋百貨、新世紀百貨)的發展,實現其銷售額的不斷增長。通過加快大型商貿流通骨干企業的發展,實現其規模經濟,從而增強對區域經濟的輻射作用,推動全市經濟的發展[3]。
(三)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把物流業作為重要產業,加以規劃發展,這標志著物流產業已有過去的末端行業,上升為先導行業[4]。重慶物流業發展已有一定基礎,應進一步加快制定產業發展標準和管理制度。大力推動全市現代物流業社會化、集約化發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業增加值。積極培育專業化物流企業,促進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加快信息化步伐,通過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企業信息化、社區“雙進”、農村“雙建”有機結合,推動企業供應鏈、客戶鏈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的改造升級,實現電子商務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干,趙玲.重慶商貿流通業發展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3),43-50.
[2]王德章,張平.對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探討[J].中國流通經濟,2014,(5),21-26.
[3]嚴莉.推進重慶商貿流通業發展的若干思考[J].江蘇商論,2006,35-36.
[4]文啟湘.商貿流通業現存問題與改革走向[J].商業時代,2013,(22),17-18.
作者簡介:丁玖玲(1990-),女,重慶工商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