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2014年,陜西三次產業結構逐步形成穩固的“二、三、一”格局。第三產業有了較大發展,內部結構有所優化,高增加值的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現代服務業處于培育階段,尚未對經濟持續增長形成有效拉動。以“一路一帶”建設為契機,陜西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優化區域發展布局、加強人才培育、發展文化產業等措施,加快服務業的內部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關鍵詞】第三產業 結構優化 陜西
一、陜西三次產業的總體特征
陜西省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14.3%、43.4%、42.3%變化為2014年的8.8%、54.8%、36.4%;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從2007年的3.3%、55.2%、41.5%變化為2013年的3.7%、64.1%、32.2%。可見,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推進,中東部向西產業轉移,陜西省工業體量擴張,實力增強,經濟增長的“投資驅動”和“工業推動”色彩濃厚,三次產業“二、三、一”格局形成并強化,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近年來,陜西省逐漸加大對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現代服務業的培育,2000~2013年陜西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達到24.4%,第二、三次產業占比大致穩定在36%:60%。
二、陜西第三產業發展現狀與特點
雖然總體上,陜西省第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持續下滑,對GDP增長的拉動能力減弱,但第三產業本身還是取得了較快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第三產業的產值規模及其增速,二是第三產業吸納的勞動力數量及其在社會就業結構中比重。2000年,陜西省第三產業產值為763.20億元,2014年實現產值5607.52億元,平均增速約為13%。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在2000年為27.8%,2008年提高到34.82%,之后出現一定下降,被第二產業的強勁增長所分流。
陜西省是西北地區的經濟重鎮,也是中西部鏈接的交通樞紐、商貿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批發和零售業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穩定在23%附近,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占比2004年以前在21%附近,之后逐漸下降,2013為11.72%,這與我國西部地區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等現代化、立體化的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和改善,交通節點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逐漸增多有關。交運倉儲、批發零售在2000~2013年的平均產值增速分別為10.42%和13.56%。
陜西省深厚的歷史人文與綺麗的自然風景交融相稱,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服務業發展迅速,省會西安是國際著名的旅游城市。陜西省2014年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3.32億次,旅游總收入達到2521.40億元。2005~2013年,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達到15%,在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占比穩定在6%附近,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地支撐。
陜西省金融業發展迅速,在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從6.59%(2000)提高到12.04%,增加值規模從50.27億元(2000)提高到674.88億元(2013),近幾年增速達到20%。陜西省圍繞“一路一帶”戰略,積極布局和完善基礎設施,力爭將省會西安打造成“絲路經濟帶”上的金融服務中心。
房地產業在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從2000年的7.79%緩慢上升到2013年的9.05%,2003~2008年是房地產發展的高峰期,極大地改善了居民居住環境和城市建筑景觀,近幾年受地產政策收緊和行業景氣下滑的影響,增速有所下降。
綜上分析,陜西省第三產業有了較大發展,內部結構有所優化,高增加值的技術、知識密集型的新興現代服務業處于培育階段,尚未對經濟持續增長形成有效拉動。
三、陜西第三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政策建議
(一)借助絲路經濟帶建設契機 提升第三產業層次和競爭力
“一路一帶”戰略,為陜西省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第三產業層次和競爭力,提供了良好的機遇[1]。陜西省要立足自身區位優勢,加快構建內陸型經濟開放戰略高地;依托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為促進歐亞地區合作和絲綢之路沿線城市交流創造良好條件;建立省市聯動協調機制,加強與國家戰略對接,努力把陜西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和“橋頭堡”。
(二)優化投資環境 支持現代服務企業加快發展和擴大規模
資本是產業發展的最基本要素。陜西政府部門應通過完善銀行信貸制度、提高商業銀行的市場化運作水平,制定有利于現代服務企業加快發展和擴大規模的投資政策來優化現代服務業的投資環境,同時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進入,學習和模仿國外第三產業發展經驗,以推動地區服務業的創新發展。
(三)優化第三產業區域發展布局 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
根據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和基礎優勢,陜北、關中和陜南形成各具特色的經濟發展帶。陜西省當充分考慮各個市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等特點,合理配置第三產業資源,優化區域布局。例如,關中可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輻射帶動全省其他地區第三產業集聚和發展[2],陜南繼續推進綠色物流和旅游業建設,陜北重點整合現有第三產業資源,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投資,改變對資源型產業的過度依賴。
(四)加強人才培養 壯大從事現代服務業的人才隊伍
陜西省當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培訓資源優勢,引導高校設置相關專業,培育專業人才;大力建設現代服務業經營管理人才培訓基地,加強與高校和職業學校合作,做好現代服務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再培訓、再教育;開展現代服務業領軍人才選拔培養,支持現代服務業人才自身投資、自主培養、自我提升;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和引進各類生產性服務業所需人才,構建強有力的人才支持體系,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積極吸引和聘用國內外高級人才。
(五)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強化文化產業與傳統服務業的融合創新
文化產業承擔了調結構、惠民生的戰略角色,是提升陜西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保證。陜西依托文化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整合文化、旅游和服務創新資源,促進物質產品生產部門和精神文化產品生產部門的協同發展。發揮西安十三朝古都、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以及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推動文化產業對接和轉移,注重提升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重視旅游景區設施及服務質量狀況,實現文化產業從內部結構到產品形態、組織形式的調整和優化[3]。
參考文獻
[1]王艷格,周鵬翔.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國西部區域經濟安全[J].中國經貿,2014(19):50.
[2]朱維敏,謝亞衛等.陜西第三產業結構化升級研究[J].中國報業,2011(1):74-75.
[3]許項發.陜西文化產業發展路徑探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1):68-72.
作者簡介:王艷格(1988-),女,河南扶溝人,西安財經學院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