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春 何茜
摘要:現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及管理經過多年的運行與修正,雖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實習基地工程項目數量不足、工程企業和一線工程師參與積極性不高、專業教師溝通協調不到位、實習基地硬件條件不好、建設經費不足等問題。在現行實習基地建設及管理模式基礎上,分析作為實習計劃制定者的高校、重要參與方的實習基地和主要受益者的實習學生三方之間的相互關系,從提高實習質量和實習效果的角度,提出了“三位一體”的建設及管理模式。
關鍵詞:高校;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學生;三位一體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5)04012303[HTSS〗
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極強的專業,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意“在基礎理論知識培養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工程技術能力的培養,加強學生在工程實踐方面的訓練,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1]。實習教學是提高學生工程素養、提升實踐技能、提高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在土木工程專業教育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培養和提高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技術人才創新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和重要手段[2]。校外實習基地是培養和提高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工程素養和工程能力的重要陣地,是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程能力的重要保障,是高校與企業進行產、學、研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3]。當前,各高校都建設有自己的校外實習基地,但建設和管理的效果參差不齊,筆者在土木工程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現有的建設及管理問題的基礎上,探索
了“高校、實踐基地、實踐學生”三位一體的建設及管理模式,讓學生真正通過實習提高工程素養、提升實踐技能和提高創新能力。
一、現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及管理存在的問題
土木工程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的定位與選擇應具有與專業教學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背景,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才能相互協調。高校在實習基地的定位與選擇時,一般將實習基地“工程項目是否具有代表性”,“工程企業和一線工程師是否支持學生的實習教學”,“工程項目所在地與學校之間交通、食宿是否便利”等作為優先考慮的因素。通過多年與校外實習基地溝通和協調的經驗,筆者總結出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及管理方面存在的以下6個問題。
(一)工程項目數量少
能作為學生實習的工程項目需具備涉及到的工種多、工序復雜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與理論教學的時間基本同步,因此,能滿足實習需要的工程項目比較少。
(二)工程企業不愿接收實習生
利益最大化是工程單位的基本追求,因此要求
專業技術人員一到工程一線便能開展工作,這也是很多工程企業在人才招聘時,提出需要具備工程經驗的
原因之一。對于大學生實習,工程企業雖然有培養人才的愿望,但在實際工作中仍具有一定的抵觸,主要體現在:一是實習生并不能為企業創造顯性價值,學生的實習與就業沒有相關性,雖然實習生在實習基地了解了工程一線所需的知識,但并不一定有在實習基地所在企業就業的愿望,對于企業而言招收實習生相當于免費培訓;二是人數眾多的實習生到工地后,企業需要派出相應的一線工程師對實習生進行指導,這不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還會對正常的生產秩序產生一定的干擾,影響工程正常進度;三是實習生對于工程安全防范措施理解膚淺,工程安全風險加大。因此,實習基地并不愿意接收實習生,特別是在工程需要搶進度或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時,實習基地更不愿意接收實習生,而這一點也恰恰是學生實習最需要學習的。
高等建筑教育
2015年第24卷第4期
胡建春,等 土木工程專業校外實習基地“三位一體”建設及管理模式探索
(三)一線工程師積極性不高
提高學生在實習基地實習的質量和效果,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即“愿意教”和“愿意學”。一線工程師在指導實習生時,相當于承擔了學生在工地實習的教學任務,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一線工程師而言屬于額外工作內容,加之工作任務本身較重,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實習基地一線工程師并不愿意指導實習生。
(四)專業教師溝通協調不到位
當前,與實習基地溝通和協調工作主要由專業教師完成,雖然“教書育人”是專業教師的本職工作,但是為學生尋找優質的實習基地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專業教師理論教學任務和科研任務重,聯系實習基地的時間和精力不夠,加之與教學和科研相比,聯系實習基地工作體現的績效工作量較少,因此,專業教師積極性不高,與實習基地的溝通和協調不到位。
(五)硬件條件不好
當前,工程項目采取的是項目經理負責制,工程項目部一般是根據工程的實際需要組建,工程一旦完成,項目部即宣告解散。在硬件建設方面中,通常較少考慮實習生的需求。加之,符合實習條件的工地往往離學校較遠,交通、食宿等后勤保障工作較困難,因此,組織學生到實習基地實習難度較大。
(六)建設經費不足
雖然學校重視學生的實習,也對實習基地的建設及管理給予了相應的經費保障,但在現行管理體制下,實習經費的使用主要按照“預算—審批—執行—報銷”流程執行,實習基地建設經費預算一經審批,便具有剛性,只能按照預算嚴格執行。在實際工作中,經費的使用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在預算時,并不能充分預計,在執行過程中,一旦出現變更,實習經費便難以為繼。
二、校外實習基地“三位一體”建設及管理模式探討
所謂“三位一體”,是指在校外實習工作中
高校、校外實習基地、實習學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以提高校外實習質量和效果,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工程素養、工程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學生實習方案和實習計劃的制定者,高校必需在制定方案時認真思考“到什么樣的實習基地實習”、“實習什么內容”、“配備什么樣的實習指導教師”。作為學生實習方案和實習計劃的執行者,實習基地必須要解決“提供什么樣的實習工程項目”、“提供的實習內容與理論教學的匹配程度”、“配備什么樣的工程一線工程師”等問題。學生主要通過實習,
提升自身工程素養,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工程實踐能力。因此,“三位一體”的建設及管理模式探索與實踐是提高學生校外實習的質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徑。
(一)高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及管理模式的探討
高校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起著決策作用,是提高學生校外實習質量和效果的主要責任人,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建設和管理模式的探討。
首先,轉變思路和觀念。一是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制定和調整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讓培養的人才在企業“用得上”;二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協調統一,做到學生所學知識與工程實際“不脫節”;三是鼓勵專業教師對實習教學進行研究與探索,提高專業教師參與學生實習教學的積極性,讓專業教師“愿意干”。
其次,推進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人才。一是高校根據自身優勢為企業在人才培訓、理論知識提高、試驗儀器設備共享等方面創造可以合作的條件,激勵企業在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性,讓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愿配合”;二是高校應在精神和物質方面提高工程一線工程師對參與學生實習工作的積極性,讓一線工程師“愿意教”。
最后,拓寬經費渠道,保障實習基地的正常運行。一是高校應提高對學生實習工作的重視,加大對實習基地建設經費的投入,保證學生在實習模塊“有錢用”;二是積極拓寬經費渠道,通過“智力資源換取實習經費”等方式,整合資源,積極爭取政府、社會、企業的投入為我所用[4],保證學生實習“錢充足”。
(二)工程企業實習基地管理模式探討
工程企業實習基地的管理模式相對于高校而言,在人才培養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其管理模式也從3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轉變觀念,改變“實習生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觀念,要認識到接收實習生雖然不能為企業創造“顯性價值”,且存在影響工程進度和增加工程安全的風險,但實習生對企業的“隱形價值”不可估量,一方面可為實習生展示務實的企業形象和工作作風,為企業在行業內埋下“負責任”的形象種子,另一方面可引導實習生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促進行業素質的整體提升。二是主動參與校企共建,共同培養人才,認識到校企共建是“校企雙贏”,并不是為高校人才培養做“嫁衣”。企業在與高校合作的過程中,充分做好“產、學、研”的功課,充分利用高校智力優勢,解決企業在理論和儀器設備方面的瓶頸。三是積極為高校學生實習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和經驗豐富的一線工程師,展示良好的企業形象,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人才儲備。
(三)學生實習思路和學習方法探討
學生通過參加實習,將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動手能力,同時提升自身工程能力和工程素養。因此,在實習過程中,一是要轉變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在參加專業實習前的所有學習都以理論學習為主,而實習則主要是學習實踐技能,需要動腦,更需要動手。二是帶著問題實習,解決在理論學習過程中的困惑。三是多看、多聽、多思考,豐富自身專業知識。四是及時總結,與專業教師和一線工程師一道共同,探索、發現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
三、結語
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及管理雖沒有統一的模式,但提高校外實習質量和效果的目標是一致的。西昌學院作為西部地區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以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產一線所需要的應用型復合人才為己任,長期堅持實施“本科學歷(學位)+ 職業技能素養”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土木工程專業提出了“培養基礎實、口徑寬、素質高、能力強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目前,正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探索與實踐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及管理模式,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總目標,滿足用人單位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上得來”的要求。
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環節,高校、校外實習基地和實習學生是參與校外實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目標,只有三方共同努力,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能達到提高實習質量和實習效果的目標。參考文獻:
[1]陳小虎,劉化君,曲華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國大學教育,2004(5):58-60.
[2]杜書廷,王棟.土木工程專業實習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108-111.
[3]武志云,王利平,高曉平.加強校內外實習基地的建設[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5):95-97.
[4]李建楠,劉玉峰,李春暉.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中的困境及對策[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29):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