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
若銀行賬戶體系完全介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在資源、思想和專業能力等方面仍然任重道遠。
近期,圍繞著中國央行出臺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此次新規對整個互聯網金融業態的影響——目前互聯網金融生態里以第三方支付為主導的賬戶體系,將徹底轉變為以銀行賬戶為主導的體系,這將很可能是近幾年行業業態一次根本性變革,而賬戶遷移對應的客戶群的遷移,則更將對行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所提及的相關規定集中體現在第八條第三款“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和第十三條“支付機構不得為客戶辦理或者變相辦理現金存取、信貸、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業務”,這兩條規定本質上就是禁止第三方支付機構從事金融或者類金融業務,即使可以充當金融業務的通路,但所有金融業務的賬戶必須落地于銀行賬戶。
在傳統銀行賬戶受制于線下柜臺開戶和極強內在封閉性的時代,第三方支付業者通過開發出便捷、體驗良好的第三方支付在滿足了消費者日常支付應用之外,也和互聯網金融業者共同合作開發出P2P借貸、基金購買、互聯網證券和基金等賬戶支付體系,大量的互聯網金融業務依賴于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速的資金流轉和便捷的用戶體驗。
從用戶體驗角度看,原有的第三方支付是給予用戶“一站式”金融服務的最有力的賬戶工具。比如通過一個支付寶賬戶可以購買不同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股票基金產品,購買P2P類的招財寶資產,甚至可以直接炒股。從新規的要求來看,這斷送了第三方支付作為底層賬戶體系發展一站性全功能金融解決方案的可能,也大大犧牲了用戶的體驗。
從行業角度而言,第三方支付在金融業態受限將大大降低其牌照價值和功能,尤其是對于支付寶、財付通之外的所有第三方支付品牌,缺乏了自生用戶和支付場景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將舉步維艱,因為他們喪失了金融——這個最有力的變現工具。這些年來以支付寶和財付通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對于傳統銀行業最大的威脅就在于,所有客戶和應用場景都抓在互聯網公司手上,支付寶或者財付通賬戶成為客戶最核心、最常用、最高頻使用的賬戶,而所有銀行賬戶則成為他們第三方支付的清算后臺,接觸不到核心客戶而被“管道化”,此次新規將金融業務的賬戶,以及大額交易賬戶留在銀行賬戶之內,將大大降低第三方支付對傳統金融體系的威脅。
這樣賬戶體系變革之后將遺留一個問題,銀行賬戶是否可以承接互聯網金融業務這一重任,填補第三方支付強制出清后留下的市場空白?從此前來看,銀行賬戶由于其嚴格的線下開戶要求,不存在離線開戶的可能。目前銀行純線上的電子賬戶只能進行理財,如果希望銀行賬戶體系完全介入互聯網金融領域,不僅需要監管對于銀行的電子賬戶在功能上放開相應限制,至少保證線上開立的銀行賬戶具有相對完善存貸匯基本功能;同時需要改善銀行間的匯兌體系——央行大額小額支付,超級網銀的用戶體驗。必須說目前銀行在資源、思想和專業能力等方面尚沒看出做好充分的準備,未來仍然任重道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