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玉蓮
山歌進課堂的方法和手段拓寬了語文課堂教學渠道,山歌補充了語文教學內容,調節(jié)了課堂的教學品味。我在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山歌的特點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運用山歌概括文章主旨
所謂主旨,就是作者思路感情和寫作意圖在文章中的集中體現。它是一篇文章的靈魂,起著統(tǒng)率和支配全文的作用。文章沒有明確的中心意思,就成了無帥之兵、烏合之眾,因此寫文章要中心明確、集中、深刻;閱讀文章要整體感知文章,提煉文章主旨。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煉文章的主旨,實際上就是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一、提煉主旨一般可分為兩個步驟:(一)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內容和大意。(二)提煉和概括主旨。但往往我們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學生面對這樣的題目是會很煩,不知從何做起。每每到這時我就感到彷徨,后來我就在想:咱們民族地區(qū)的學生個個天生都會山歌,能不能用山歌來試著概括一下?于是,一堂課上,我故意用山歌的形式概括主旨并深情地唱了起來。同學們恍然大悟,原來這樣也行,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進行著,久而久之,他們覺得這是一件多么簡單的事,因此,每每做這種題目時,全班都爭先恐后的回答。比如:我在教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鄧稼先》一文時,我叫學生先讀然后概括,其中一位學生的答案是:“實驗場上驚雷動,江河源頭捷報傳”。又如在學《音樂巨人貝多芬》時,同學們概括為:“貝多芬嘔心瀝血譜名曲,耳聾后拼命掙脫亮人生”等。
二、用山歌感知課文,給課文分段
語文課堂上離不開感知課文,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等,但這些說起容易,要想做好這件事卻是學生做頭疼的事。經過我的研究和反復實踐證明,我覺得用山歌的方式既好又輕松。首先,我要學生給每段編一個小標題,要他們明白編列小標題的基本要求:貼切、簡練、易懂。這也是山歌的特點。即列出的小標題必須是一段文章主要意思的概括,同時它只能用一個短句或一個詞組(即山歌的常用句式)甚至來表達。例如:在教學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其中片斷時,我用“一,陽光朗照下的小山;二, 薄雪覆蓋下的小山”來唱。
三、課文總結用山歌
語文課堂上,我經常采用這樣的方式結束課,即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就像被激活了的細胞,紛紛地用山歌的方式把該課學到的知識點都串聯起來了,而且他們樂在其中。
四、用山歌寫作
比如,我在我們學校的晚講訓練時出了這樣一道題——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出我們學校的特點或精彩。其中我以我們課題組的一首山歌為例:
才藝表演山歌
走上歌臺把歌唱 / 歌唱巍巍臥龍崗/古木參天環(huán)境美 / 藏龍臥虎出棟梁/民族文化百花放 / 師生人人有特長/押枷蹴球都開展 / 蘆笙琵琶進課堂/高蹺陀螺有名將 / 侗族大歌聲悠揚/水上芭蕾名聲響 / 九運會上美名揚 / 學校舉辦冬運會 / 各界人士來觀光/運動健兒勇奪冠 / 領得獎狀一張張/電臺記者來攝像 / 銀屏播放滿榕江/還把書畫來展覽 / 優(yōu)秀作品都裝框/又把才藝來表演 / 各位高手本領強/民中事跡表不盡 / 各種媒體都傳揚/我歌唱到這里止 / 給點掌聲好退場
這個山歌表演,從歌詞上看,字數相等,結構整齊。從山歌形式上看,運用了大量的比興手法。山歌通常用自然物作為比興的依據,如““古木參天環(huán)境美” “藏龍臥虎出棟梁,高蹺陀螺有名將,侗族大歌聲悠揚”這些比興往往是在堅實的生活基礎上脫口而出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些鮮明、恰當、生動的比興句,還有如排比、夸張、對偶、反復、頂針等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增添了山歌親切、形象、生動的美感,還增添了不少泥香土韻,引人入勝的魅力。從內容上看,這山歌善于總結我們學校的特點,分別從成績,如:“藏龍臥虎出棟梁”;民族文化,如:“民族文化百花放 師生人人有特長”;民族體育項目,如:“押枷蹴球都開展,高蹺陀螺有名將,水上芭蕾名聲響”;民族音樂,如:“蘆笙琵琶進課堂,侗族大歌聲悠揚”;書畫展覽,如:“還把書畫來展覽 優(yōu)秀作品都裝框”等各方面來展開,使得學校的特點突出鮮明,達到百花齊放、精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