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
[摘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需要強有力的制度為基礎,需要更加成熟的思想為保障。“兩個一百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方向指引,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道路途徑。本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學理視界,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關系為研究對象,探尋二者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關鍵詞]兩個一百年;制度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十八大會議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改革方向,并提出了“兩個一百年”這一與“中國夢”相輔相成的奮斗目標,會議強調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在建設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重要理論來源。制度的創新和發展離不開制度的價值實現與其功能合理性,而制度的價值實現與其功能的合理性與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息息相關,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也就與未來實現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息息相關。
一、“兩個一百年”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指引
社會主義制度創新包括制度的理念創新與制度的規則創新,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是制度的理念。社會主義制度的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上,不斷發展和自我完善的。“兩個一百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是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必然,是符合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我國實際情況的要求。十八大報告提出的“三個沒有變”,深化了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指出了我國在不斷變化的形勢中,自身能力仍有不足,制度仍然存在缺陷與漏洞,揭示了只有植根于社會發展的具體現實中不斷進行制度創新,才能真正的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才能不斷突破自我、造福于民。也就是說,只有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進行創新,完善制度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快更好的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社會主義制度應是社會主義本質得以實現的保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保障社會的富裕和公平則是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基本規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是獨立存在的,是與“中國夢”息息相關的,只有堅持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才能保證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社會”這一發展概念,并提出“小康社會”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社會”是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的具體概念,是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社會,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所要實現的目標。不斷強化制度能力,促進制度與社會的“適配”,立足現實,突破現實,讓制度不僅能夠解決現階段的問題,更能解決長遠發展的問題,這才是進行制度創新的意義所在。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克服制度缺陷,使社會主義的生產力與社會發展情況相適應。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不斷的改革才能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進行完善也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方法。 “兩個一百年”基于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之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他的提出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目標。
由于歷史等原因,我國現階段各項機制并不夠科學規范,社會制度并不夠完備,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也有待加強,要想促進我國各項事業穩步健康發展,有效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必須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新和發展,從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得到證實。社會制度是社會本質的體現,制度是維系人與社會關系的規則。制度的創新和變革能夠決定社會的發展方式,制度對于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有決定性作用,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是完善與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不斷地合理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有效促進國家治理和國家制度的現代化,真正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更有力促進“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是有階段、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的實現國家富強、社會民主和諧和人民幸福樂業的過程,與“中國夢”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制度的創新和成熟使得社會各項運行機制更加健全穩定,有助于提升政策的執行效果和國家的治理能力。社會制度的創新和發展涉及到了國家的現代化發展和制度的功能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抓住了中國改革的實質,是制度創新與國家的現代化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制度執行能力的提升同樣也有助于促進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也就是說實現“兩個一百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是制度功能和制度發展的關系。
三、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互相深化
首先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前提和基礎,兩者關系互相促進和深化。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角度分析,“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提出是建立在科學發展觀基礎之上,科學的豐富了原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價值、方向和方法上是非常正確的。“兩個一百年”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公平正義原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制度是社會管理的重要方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強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夠對社會的制度變化產生影響,與社會“適配”的制度能夠體現人的價值和滿足人的需求。“兩個一百年”重視“人本”,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延伸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從根本上說也是人的發展,制度的創新是符合人的需求和價值,能夠體現社會的正義和公平原則,促進“人本”發展,才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保障。
其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其深層反映了社會的變革趨勢。而“兩個一百年”目標則是全面、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的體現,是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治理多方面的綜合發展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協調推進的結果。“兩個一百年”的實現要求制度的發展速度和力度與社會發展程度相適應,在制度的創新和新舊制度交替的過程中要協調好關系,需要觀念的更新和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雖然“兩個一百年”是長期進行的發展目標,但是促進目標實現的制度改革和創新是持續不斷的,因為社會的發展也是持續不斷的。在發展中堅持黨對制度創新的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
推進“中國夢”,實現“兩個一百年”涉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是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完成這一目標必須緊握當前形勢,放眼長久發展,從歷史和制度的發展中踐行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盧現祥.尋找一種好制度-盧現祥制度分析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N].人民日報. 2015.
[4]邸乘光.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