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軍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迅猛發展,與此同時非主流意識形態范疇的各種思想文化相隨而至,不僅有促進主流意識形態發展的一面,更有阻礙、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發展的另一面,這種雙重性、相對性是當前起主導作用的主流意識形態所面臨的一種嚴峻挑戰。為了推進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俱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必須在深入了解主流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對非主注意識形態內涵及特征進行探討,有效把握二者關系,科學地對非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整合,使非主流意識形態良性發展并促進主流意識形態的正向發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指導下發展和諧社會,實現偉大中國夢。
[關鍵詞]意識形態;價值觀;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
意識形態由來已久,涵蓋范圍極廣,是精神層面匯聚凝結在物質層面上升華的具體體現,精神層面源于物質生活,以物質為基礎,形成即定的意識形態,同時反作用于其基礎,影響物質層面。意識形態引領人類的價值取向,反映利益訴求。正能量的利益訴求,價值取向有助于社會的良性發展,負能量的利益訴求,價值取向不僅不利于社會發展,反而阻礙、扭曲社會的發展,將使社會進入動蕩不安,朝難夕慮的混亂難艱境況。可見意識形態對于整個社會的影響巨大,有必要深入研究意識形態內涵及特征,有效掌控踐行正向意識形態,讓正能量匯聚并傳承,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健康和諧有序發展。
一、解析意識形態內涵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來意識形態就相隨而生,其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具有不容忽視的群體精神力量,其上深深烙印著一個階級、或一個集團、一個群體的思維模式、思想觀念、利益訴求。是積淀自然成型的一套思想理論體系,可以作用于特定社會,可以適時規范人類行為。是思想庫源,是理論庫源,是思想理論依據,可以有效整合社會建構。
意識形態是人們分析問題、認識問題的立場、觀點在理論上的系統表現,是一個世界觀的思想體系;意識形態是人們的某種信念理性,是一定社會的價值觀念體系。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形式屬于特定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同政治、法律制度等要素一起構成上層建筑的有機體系,為其所在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服務,我們把這類社會意識形式叫做社會意識形態。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接產物;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是對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集中體現出一定階級的利益和要求;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其發展與社會物質經濟關系發展狀況不完全一致;意識形態具有能動性,它產生于經濟基礎,又積極、主動地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參與社會關系的建設。
二、意識形態類別及關系
從意識形態對社會的作用上劃分,可以分為正面意識形態,中性意識形態,反面意識形態。正面意識形態可以促進社會正向發展,使人類和平共處、自由平等、團結互助。中性意識形態無大局小局之別,不存在尖銳針對性訴求,只是生活中存在的自然性、偶然性,本能的最基本的態勢。無關大局即時平靜中立,即時波動變化很大,是一類非常重要的意識形態,其與正面意識形態差異明顯卻渾然共處。無關大局,是指這類意識形態一般不會主動肇引事端,常處于平靜中立狀態。即時波動是指際遇某些情況時會波動很大,推動其他意識形態或被其他意識形態影響,反過來也會影響作用于其他意識形態甚至于主導其他意識形態,這是一種平素若隱若現的力量,也是需要適時調理加以爭取的非常重要的力量。反面意識形態是與正面意識形態相對,相反的意識形態,負能量集中,隨勢危及正面意識形態安全并直接消解正面意識形態的地位和影響,取之而代。這種意識形態是需要認真分辨、警惕并適時防范嚴格抵制的,其存在很大的偽裝性、隱匿性、針對性、攻擊性、多樣性、變化性,假如不去認真、清醒地分辨就難以扼制其對正面意識形態的影響、消解,甚至會把中性意識形態拉向反面意識形態,危害巨大,后果堪優,絕不容忽視。
另一種分類依據其所處特定社會地位把意識形態分為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兩大類別。非主流意識形態可劃分為同質性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和異質性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兩種分類大體可以總體論之為:正面意識形態中反映執政黨訴求的起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劃歸主流意識形態;反映自然泛眾社會存在現狀沒有針對性目標的中性意識形態劃歸同質性非主流意識形態;將與正面意識形態相對,有針對性,阻礙消解正面意識形態發展的反面意識形態劃歸異質性非主流意識形態。
1、主流意識形態內涵
主流意識形態是指占統治地位的一定階級的價值取向,是其自身根本利益訴求基于社會存在所反映形成的一系列觀念體系,引領即定區域內精神層面,作用于物質層面,被即定區域內的人們群體性接受、認同并條理化、規范化,從而形成一定的理論模式,綱領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提出的,引領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領域時刻保持正確性,規范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領域合法性,保持我國主流意識形態領域公正性,被大眾所接受認同并自覺奉行。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在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中,馬克思主義繼續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情況內生性、時代性深入結合,發揮出巨大的指導作用,并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先進性決定了它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具有充分的必然性與合法性。
2、非主流意識形態內涵
非主流意識形態是針對主流意識形態而言的。在意識形態領域,除了占指導地位的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之外,還存在著被其他階級、社會階層或社會集團所接受和認同的,反映社會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思想觀念的各類非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一般稱這類意識形態為非主流意識形態。從而也就構成了現階段我國意識形態領域主流意識形態一元統領與非主流意識形態多元并存的復雜格局,而且這種格局仍將隨著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而長期存在。
任何社會的意識形態事實上都不可能只有一種純粹單一的形式。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社會的意識形態歸根結底是由經濟狀況所決定。由于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的多樣性,必然形成人們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也就形成了反映各自不同利益的思想觀念,形成了各階級、各階層的意識形態;其外部也總是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國家、民族意識形態的影響。
3、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之關系
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通常是統治階級基于國家統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滿足統治階級和社會集團利益的基礎上總結并建構的思想理論體系,相對正統和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正態的引領效果。而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與主流意識形態的形成比較而言更貼近泛民眾生活,反映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不同利益訴求和政治主張,這使非主流意識形態在內容和形式上呈現出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治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靈魂和旗幟,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和發展,絲毫不能動搖、模糊和放棄,離開了主導性引領的多樣性必然會動搖全國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安定團結的政治基礎,造成人們基本價值觀的混亂和行為的偏離,就會背離社會主義方向。事實上任何國家的意識形態,不管其怎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一定是堅守的。因此,只有堅持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性才能科學有序地引導和整合多樣性的非主流意識形態。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在概念理解上應是處于不同位階。我們對那些能滿足人民群眾普遍的精神需求,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的非主流意識形態成分可以借鑒和包容;對那些背離社會主義方向,違反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不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的非主流意識形態成分則應反對、遏制。主導性和多樣性是辯證統一的。離開了主導性,多樣性失去了方向;離開了多樣性,主導性就會變的抽象從而超越現實。因此,在主流意識形態與非主流意識形態關系問題上,以多樣性來沖擊和淹沒主導性,或以主導性來代替和否定多樣性都是不可取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用辯證的眼光分析,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出現對主流意識形態而言并非完全構成安全威脅,非主流意識形態同樣也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紛繁復雜的社會存在決定了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多樣性,對于主流意識形態而言,非主流意識形態是一把雙刃劍,除了具有差異、對立的一面,對主流意識形態有消解、破壞和渙散作用之外,也具有補充、豐富和助推的一面。和主流意識形態客觀共存。促進主流意識形態良性發展的非主流意識形態可稱其為同質性非主流意識形態。同質性非主流意識形態不反對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具有順向性,該種意識形態衍生的各種學術思潮和思想觀念中,有相當部分體現了當代經濟發展全球化、社會生活現代化的精神,其中對自然和人類關系的關注;對人的主體性的尊重;對“工具理性”的批判;對科學作用“結局”違背“初衷”的反思;強烈的“問題學”特征都與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有合拍的地方。譬如:我國傳統文化總體上是一種注重現實生活的文化。儒家推崇“圣賢”,道家倡導“修為”,佛家崇尚“揚善”凡此基本都不要求否定現實生活;而各種各樣的民間健康信仰多是把福祉等看作是人生的目標。這與我們主流意識形態中關于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注民生、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泛哲學維度上是順向的,客觀上有利于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同質性非主流意識形態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最廣泛激發社會活力,有利于構建和而不同的中國特色思想體系,從而形成穩定和諧的社會發展環境。
良性非主流意識形態中的若干內容直接為充實主流意識形態提供了部分思想資源和精神支撐,從而使得主流意識形態具有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此外,一定社會條件下即便是那些來自于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批判和抨擊,也有助于推進主流意識形態的不斷思考、自我潤色完善和創新,從而鞏固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基調和方向。主流意識形態的這種包容性決定了其對非主流意識形態具有整合、調理作用,引領多樣化的非主流意識形態朝著主流意識形態之祈向實現轉化和正向發展,趨利避害;而通過對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整合,也可以反過來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和發展起到助推作用。主流意識形態的這種包容性體現了其自身博大的胸懷和氣度,也體現了社會氣氛的寬松和開放。
非主流意識形態的一些思想正是反映了當今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執政黨去傾聽、去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中,也包括著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有益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彌補了中國傳統文化疏于公共空間的弱項。
為了避免思想僵化、去時代性,必須科學地吸收非主流意識形態中有益的元素。作為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在吸收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當然也包括資產階級創造的一些合理有益實踐成果。當代存在的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意識形態都可以而且應當為主流意識形態所借鑒,其作用不容小覷。在體現主流意識形態與大眾文化的契合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語言表述上簡潔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易于踐行。而良性非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則往往具有大眾性、流行性和情緒性,蘊含著較強的情感沖動,比較容易產生社會共鳴,有助于主流意識形態進行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的形式創新。此兩者風格契合向度改變了以往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宏大敘事和空洞說教的作風。礕如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中國夢等平中見奇接地氣的說法更容易為群眾所接納,所認同。這種對良性非主流意識形態的借鑒和啟示大大豐富了主流意識形態的敘事方式,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效果。當今社會處于經濟空前發展,國家機器快速運轉、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信息化覆蓋、國際貿易等往來加速時期。經濟上的騰飛、時代的進步、現代化的建設不代表非主流意識形態可以自覺良性發展,全部為社會主義發展助力,只有結合當前發展情勢,國家態勢,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為引領,合理科學有效整合非主流意識形態,才能使之為主流意識形態助力,促進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發展。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是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應當勇敢地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是主流意識形態增強自我張力的內在訴求。當今世界是各種思想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時代,一切有利于生產力發展的人類文明成果都是值得借鑒的。要保持意識形態的先進性,并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就必須使之具有海納百川的包容性,以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張力和扎實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面對諸如:“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普世價值觀”等西方各種新舊社會思潮的潛入和中國“封建傳統思想文化”的滯后浸淫以及“極左“思想殘余的存在,必須強化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應對挑戰和承受安全風險的能力。要以面向世界的眼光,利于我國全面科學發展的高度,從強化主流意識形態根基的角度思考本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和完善要在科學發展觀思想指導下合理借鑒當代世界各國發展實踐之成果,要深入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只有在各種思想文化相碰撞、相較量、相融合中才會良莠分明,去偽存真,才會不斷產生四射光芒的思想成就,才會使得主流意識形態永葆生機和活力。任何社會都存在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而任何主流意識形態都有自己的價值內核,都要反映體現自身所從屬的社會存在。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內核就是這個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它對非主流意識形態有著引領、整合和規范的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主流意識形態的運行方向,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保證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具有極其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印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M].人民出版社,2013.
[2]毛澤東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
[5]李栗燕,高清軍.試論新時期我國意識形態對話平臺建設[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8).
[6]劉花茹.從意識形態的相對獨立性談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12(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