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朝暉
摘 要:在新媒體時代,教育對象的網絡行為較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利用網絡進行社交成為大學生網絡行為的主要形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為時下研究大學生思想動態和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疏導的主要方法。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模式、具體措施等方面分析大學生新媒體社交行為及其規律,并就利用社交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疏導的目標定位、內容設計、效果評估和反饋等方面提出具體研究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社交網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8-0250-02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經成為時下研究大學生思想動態和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疏導的主要方法,對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模式、具體措施等方面已經擁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本文旨在對利用社交網絡增加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實效性的研究的歷史梳理中總結經驗,理清思路,明確未來的研究方向。從理論高度出發研究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
一、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實效性的研究現狀
1999年,張建松首先提出“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截至目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在我國已有10多年的時間。當前,社交網絡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得如火如荼,大學生作為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青年群體,很快就對社交網絡表現出極大興趣,并積極參與其中。社交網絡作為大學生網絡活動的新興載體,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都產生著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進行認真探討和研究。自“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被提出以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在我國已有10多年的時間。通過文獻檢索發現,截至目前,已有相關專著30余部,相關論文一千余篇。在這十余年間,學者們重點開展了以下幾方面的研究。
1.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的研究。譬如韋吉鋒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的學校思政相比,其主要特點:首先,表現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主體和環境的虛擬性,人們通過網絡發生各種溝通和交流,為世界各地各個領域的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交往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使交往具有了世界性質。其次,過程的交互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互動式的。網絡教育方式不再只強求灌輸,而是更注重提供、選擇、引導和啟發,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融合、相互協調,因而使教育活動更具有親和力。第三,信息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信息傳輸的超時空性、及時性和教育的隱蔽性等。曾令輝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表現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體關系更具平等性、融合性、協調性和互動性,教育功能更具多樣性,教育方式更具民主性等。
2.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問題研究。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以開發人的主體性為價值目標,在教育結構上堅持“主客體雙中心”模式;二是認為基于校園網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教育,應堅持內容中心、媒介中心和用戶中心三種基本模式;三是認為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發展的趨勢表現為立體式、合力性、協同性的教育結構模式。
3.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措施的研究。關于具體措施,學者們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一是主動出擊,開辟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三是規范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環境;四是加強學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4.關于網絡新型媒體——“社交網絡”的研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經歷過網絡自1996年進入我國的第一個十年后進入了一個突破發展期。也就是從2006年開始,隨著“人人網、微博”為代表的社交網絡的突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改變了先前單一的網絡媒體的研究格局,而向以社交網絡為代表的新型媒體的全面研究突破。
二、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實效性研究存在的問題
盡管目前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實效性研究已取得諸多成果,但研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首先,就研究的內容而言,大多是在社交網絡對大學生認知層面、心理發展、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重要關系等層面進行宏觀上的探討,局限在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總結、歸納和完善,而系統地從新時期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創新的角度進行研究的較少,對于如何根據社交網絡這種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優勢,結合大學生的特點探討思想疏導的具體方法、路徑以及進行教育實效性的評價等方面的研究缺乏深入、細致的分析;其次,就研究的方法而言,當前的社交網絡與大學生思想疏導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理論進行研究,較少運用傳播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進行交叉分析和探討。最后,就研究的深度而言,多停留在經驗層面或某個側面。
綜上所述,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對大學生的思想疏導和教育實效性的研究對于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三、利用社交網絡增強大學生思想疏導與教育實效性的未來研究方向
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建立起了自己的“人人網公共主頁”和“官方微博”,力圖借助這一新興載體增強對大學生們的思想引領與疏導。據統計,我校目前不僅有90%以上的學生注冊了人人網、微博等社交網絡的賬號,許多的學生組織也建立起自己的人人網主頁;我校許多教師,特別是相對年輕的輔導員大多都擁有自己的人人網主頁或微博;此外,我校從校、院兩級組織到各班級團支部也都建立了騰訊微博,可以說,社交網絡這張“大網”目前在我校已悄然鋪設成功。然而,就運行的效果來看,這些平臺目前均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即沒有完全實現對大學生思想引領與疏導的預期效果,對大學生發揮“正能量”的影響力還很弱。綜合分析其原因,應進行以下四個方面的研究。
1.對利用社交網絡疏導大學生思想的具體目標定位的研究。目前多數“人人網主頁”和“官方微博”在紛亂復雜的社交網絡世界中迷失了方向,大都成了注重娛樂效果的消息發布器。實際上,發揮社交網絡對大學生的思想疏導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各類社交網站的“主頁君”應該從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去把握整個網絡的運行。“大學生思想”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而利用社交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疏導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明確疏導的內容與目標。實際上,利用社交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疏導的內容與目標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致的,不會因為網絡的特殊情況而有所改變。必須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社交網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疏導,必須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起來,結合目前社交網絡的特點,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開展大學生思想疏導工作。
2.對利用社交網絡疏導大學生思想的具體路徑和內容設計的研究。從路徑上分析,目前多數社交網站僅僅是利用“信息服務”這一單一途徑,因此在傳播的內容上大都是一些通知和社會新聞等等,內容缺乏長期地與學生保持互動性的可能性。此外,在內容設計方面也缺乏一些技巧和理論支撐。具體內容設計的研究應運用傳播學中議程設置、“沉默的螺旋”、意見領袖理論、教育學中建構主義、德育過程理論以及心理學中需要與滿足理論、態度轉變理論等多學科理論探索多種具體路徑以及文本內容設計方式。
3.發揮對大學生進行“網前、網上、網下”教育合力作用的研究。網上教育與網下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在網下管理中突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最大化地保障網上管理,使網上管理與網下管理有機結合,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利用社交網絡開展大學生的思想疏導工作具有許多優勢,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并不是任何大學生思想的問題都可以在網上解決。目前利用多數社交網絡對學生進行思想疏導的工作顯得“勢單力薄”。因此,我們不僅要對大學生進行網上思想疏導,我們還要在網前對大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即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大眾傳媒、合理利用大眾傳媒、積極參與大眾傳媒的教育,同時也要做好網上熱點、難點問題的網下引導工作。
4.利用社交網絡疏導大學生思想實際效果的評估和反饋的研究。評估和反饋是所有教育活動過程的重要環節,它是改進和完善教育活動的方向標和導向劑。目前多數的社交網站單單將網站的點擊率、好友數量作為對大學生思想疏導效果的指標,那帶來的必然是內容的娛樂化甚至低俗化,從而最終違背了利用社交網絡疏導大學生思想的初衷。應從評估主體、評估內容、評估方法等方面展開立體研究,從而構建一種有效的評估和反饋機制。
四、總結
新時期,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及手段等,已經適應不了現代化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大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和個性化的需求。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但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更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任務突出地擺在面前,刻不容緩。我們要在發揮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網絡這個新載體,努力地探索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的教育方法、途徑、措施以及機制等。?但是,與此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這項任務又是艱巨的,目前的研究大多只是在探討社交網絡對大學生認知層面、心理發展、人格、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以及在研究兩者之間的重要關系等層面而言,因此,從理論高度出發研究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是新形勢新任務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作為新時期的高校教育者,必須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現實,具備從外界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大學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2]姜國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構建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9.
[3]張光慧.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9.
[4]趙惜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
[5]趙敏.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2
[6]胡明輝.微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載體[J].現代教育科學,2011(5).
[7]龍靜云.基于微博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31).
[8]張蘭.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路徑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18(3).
[9]李凡,李德才.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
[10]何碧如.微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