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發展的背景下,西安市作為中國向西部開放的樞紐城市,其高等教育服務出口雖然具有一定優勢,但外國留學生的規模仍然偏小,問題也較多。如何利用西安市的各種優勢,擴大西安市高等教育服務出口規模,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高等教育服務出口方式單一,以境外消費為主
由于西安市地處內陸,開放較晚,接收國外留學生也較晚,在高等教育服務的出口方面與經濟發達省市相比有較大差距。西安高校最早接受留學生的是長安大學(原西安汽車機械學校)、西安交通大學(原西北醫學院),其后有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2000年以來,留學生教育在人數上首次突破千人,留學生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盡管近年來西安市留學生教育發展較為迅速,但接受留學生的機構數量仍然少,主要以幾所公辦高校為主。西安雖然民辦高校發展較早,但國家在外國留學生的接收上實行嚴格的審查和管理制度,民辦高校在招收留學生的資格問題上受限大,在境外辦學機構的設立上也面臨較大的政策限制,教育資源未盡其用,如西安翻譯學院主要依靠國際合作辦學推進國際化教育。2014年6月,上海民辦高職院校首獲招收外國留學生資格,這對西安市的民辦高校來說是福音,留學生教育對民辦高校放開,將有利于西安市留學生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留學生數量呈上升趨勢,留學生層次相對較低
據統計,2013年陜西省高校共接受各類留學生5607名。近年來,政府部門也比較注重留學生教育,在西安市高校中,政府通過設立獎學金等方式促進留學生教育的發展,西安市高校中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均設有政府獎學金,這與留學生數量的增加是有較大關系的。
2013年,西安市高校接受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和構成(見表1)中,學歷生占總留學生數的53.19%,非學歷生占總留學生數的46.81%,總體上,雖然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加,但學歷生的比例任然較低,接受留學生的學校數量較少,留學生總規模全國排名第14位,這與教育集聚地和教育大省的稱號是不相符的。因此,西安市高校在擴大留學生規模、提高留學生的層次等方面仍有加大發展空間。
(三)留學生的生源國以周邊國家為主
我國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國為周邊國家,且周邊國家的留學生數量增幅較大。根據統計數據,除日本和韓國的在華留學生數量減少、文萊的數據缺失之外,中亞國家、東盟國家和其它的周邊國家來華留學生數量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十大生源國中周邊國家達到80%的高比例,可見,我國高等教育服務的出口地理方向是面向周邊國家的。西安市的來華留學生與全國的趨勢是一致的,留學生中85%以上為亞洲國家,其中來自中亞國家的留學生有614名。據陜西省教育廳估計,到2020年,來陜的留學生數量將是2013年的4倍。相關數據均表明,周邊國家對我國教育服務出口的增長具有明顯的拉動,因此,維護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促進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重要。
2010至2013年期間,來陜的學歷留學生前十位全部是亞洲國家,其中和我國相鄰和接壤的南亞國家主要有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占學歷留學生總數的47%;中亞國家主要是哈薩克斯坦,占學歷留學生總數的8.1%;東南亞國家主要是馬來西亞和越南,占學歷留學生總數的7%;南亞國家主要是巴基斯坦、尼泊爾和印度,占學歷留學生總數的47.2%。來陜的非學歷留學生中,周邊國家仍是主要的生源國,其中哈薩克斯坦、韓國、日本的非學歷生位列前三位,留學生主要為語言進修生,接受非學歷生的學校除了23所公辦院校外,還有2所民辦學校,分別是西安外事學院和西安趙長軍武術學院。可見,西安教育出口國家以周邊國家為主,且近三年來中亞國家和南亞國家的留學生增長幅度較大。

表1 西安市2013年高校留學生數量和構成情況
(一)經濟區位優勢
西安市是我國古絲綢之路北線的起點,是歷史上的經濟文化中心。自唐以后,西安市的經濟漸落后于沿海城市,自“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以后,西安市的經濟發展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2013年國家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戰略為新時期西安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絕好的歷史發展機遇,西安是最具輻射帶動作用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在經濟和文化教育交流方面有可能重現漢唐景象,這對西安市的開放機遇是極大的。
2013年11月28日開行的中亞班列“長安號”,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奠定了堅實基礎,除陜西省貨源外,還有山東、江蘇、河北、甘肅、寧夏、上海、浙江等地的貨源,充分顯示了西安作為中國幾何中心的重要戰略地位,推動著西安市形成國際中轉樞紐,加之西安國際港務區正在全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上最大的國際中轉樞紐港,這在中國經濟向西向南發展中無不具有優勢,也是其它城市所無法比擬的經濟區位優勢。很多周邊國家也想搭中國的快車,西安市的經濟區位優勢決定了未來其在高等教育服務貿易方面具有分廣闊的發展空間。西安市高校應扮演火車頭的作用,在文化教育等軟件實力建設上先行,通過與中亞國家、南亞等周邊加強文化、教育合作與交流等,進一步促進政治互信與文化交流,能改善和提升中國的形象。
(二)歷史文化認同優勢
研究表明,相同或相近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模式通常會對國際留學生產生較大的吸引力,到地緣與文化相近的國家留學,會產生安全感,會減輕踏入異國他鄉的不適感。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服務的出口國家為亞洲國家,在地理上和我國相鄰,同屬于東南亞漢文化圈,文化認同感強。根據對周邊國家來陜的留學生在關于對陜西認同度的社會調查中發現,南亞、中北亞和東北亞留學生對陜西的認同度較高,東南亞學生的認同度最低,這與陜西留學生在周邊國家所處區域的學生數量是一致的,同時陜西的歷史文化對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調查結果也顯示不少學生是抱著對陜西歷史文化的喜愛之情來西安留學的。加上古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以西安為起點,迄今所造就的歷史文化影響依然較大,而且西安市的留學生教育歷史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教育交流史上曾達到巔峰,周邊國家對西安市在高等教育服務上有較高的認同感,這也是其它城市無法可與之相比的歷史文化認同優勢。
(三)高等教育資源優勢
我國高等教育具有區域化的特征,區域內的高等教育對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作用更凸顯,研究成果發現:中國省域高等教育布局形成了分布于東、中、西部的7個“區域高等教育增長極”,其中陜西是西北地區的增長極,31個省區中陜西屬于教育競爭力較強的區域,在對我國的高等教育強省(市)綜合評價中,陜西綜合指數排名居全國第8,在其之前分別是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天津和湖北,陜西居西部地區中綜合指數排名第1,高等教育實力強,屬于我國的高等教育強省。陜西省共有79所高校,其中211工程院校有8所,國家985重點建設院校3所,國家大學科技園6個;西安市的55所高校全省高校數量的70%,這些高校以各具特色的優勢享譽國內外,是陜西省高校的綜合實力的切實反映。
西安市高校學科專業門類比較齊全,是西安市開展教育服務貿易的重要資源優勢。西安市的高校數量多,高等教育資源相當豐富,學科門類齊全,專業人才資源儲備豐富,教育綜合實力較強。西安市也具備高等教育服務貿易出口的質量優勢和學科優勢,其中西醫、漢語言、中醫、工學、農學等學科為傳統的優勢學科,經濟、管理、歷史、教育、藝術、法學、等學科近年來發展較快,實力較強的學科如航空、鑄造、水利、電子材料、能源工程、生命科學也在提高接受留學生的比例。部分高校積極開展英文授課工作,如西安交通大學醫科學歷的留學生自1995年就開始用英語授課,至今已有20年歷史,這為西安市的教育服務出口做出了示范,對提高培養留學生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四)教育成本優勢
由于西安市是內陸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不比東南沿海城市,居民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留學生的教育費用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也處于較低水平。參考中國政府的高等教育服務出口費用與發達國家相比較,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費用具有絕對優勢。事實上,無論是西安市還是我國的其他省市,來華留學生教育費用與國際市場上教育費用的相關性不高,我國大部分高校對于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費用定價偏低。根據對在陜西留學生的消費狀況的調查,大部分在陜留學生的消費水平都在1000-3000元/月,但食品上的消費金額不多,恩格爾系數大部分占42%,屬于富裕級別。在留學生消費方面,參照2012-2014年西安、上海、北京和天津市的CPI指數發現,西安市是3年來CPI指數最低的城市,這說明西安市與我國經濟發達省份相比較價格水平不高。
因此,在現有的機制和體制之下,西安市的留學生在學費和生活費方面成本較低,相比經濟發達省份,西安市在高等教育服務的出口方面無疑具有價格優勢,留學生所付出的教育成本也較低,這對于周邊國家的留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由于在陜的留學生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的收入水平平均較低,因此,較低的教育成本對周邊國家甚至是其它發展中國家都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選擇質優價廉的教育服務產品供給者的過程中,西安市的高校在全國來說是具有很大競爭力的。
(一)提高國際化教育意識,主動開拓國際市場獲取出口收益
西安市高校在“十三五”期間,應在留學生教育、遠程教育和中外合作辦學等方面進一步有意識的做好規劃和發展戰略,提高國際化教育意識,主動去開拓國際教育市場而不是坐等政府指示,在觀念上和意識上要先行一步。西安市高等教育的兩大主體即民辦高校及公辦高校應按照“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范管理”的思路提出不同的發展目標,高校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好各方面優勢,主動通過互聯網、國際教育論壇、孔子學院、留學生論壇等窗口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要將高等教育當做一種特殊的商品去宣傳,吸引周邊國家甚至是發達國家的學生來接觸和了解西安高校的教育制度,只有利用優勢主動出擊,才會吸引更多的國家了解西安,為高校的國際化水平提高打下堅實基礎。
西安市的公辦院校如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應利用好在國際上的好聲譽,強化優勢學科的發展,扶持其它具有競爭力的學科,提高學科專業競爭力,在現有的留學生教育、國際化交流與合作、遠程教育等方面繼續強化,始終走在西安市高校的前列,要將國際教育市場的開拓,提升留學生的層次放在首位,能為省內其它高校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化意識的提高起示范作用。民辦院校需突破生源困境,爭取國際生源,拓寬國際教育服務發展空間。以西安翻譯學院為例,近兩年來十分重視國際化辦學,積極拓寬對外交流渠道,做好學校國際合作項目的宣傳工作,首批來自韓國大真大學、韓國慶星大學、韓國東明大學的留學生已經進校學習。新常態下,西安市高校應該緊抓機遇,樹立教育服務國際化意識,通過在國際教育市場上的競爭,提升高校影響力,獲取高等教育服務出口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收益。
(二)深入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獲取國際社會對高等教育質量的認同
在現有的國際化辦學水平下,要提升西安高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是成本較低,效果較好并且具有較大優勢的一種選擇。中外合作辦學,其核心在于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以補充我國現有教育資源的不足,要在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西安市高校中加快提升教育質量,大力發展中外合作辦學,通過引進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管理經驗,師資和教材,促進西安市高校教育水平的提高[7],這樣既可以以較低的費用享受優質的國際教育資源,也可為國內外學生提供教育服務,是一種向國外學生進行宣傳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國際社會對西安市高等教育服務質量的認同的重要手段。
西安市高校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雖然合作項目較多,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比較少,高校之間的差異較大,項目主要集中在有較多國家投資的公辦高校中,民辦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十分薄弱,作為一種提升影響力并能獲得有效質量認的手段,無疑是具有較大拓展空間的,對民辦院校來說更是一種重要的國際教育服務出口途徑,如西安翻譯學院在2014年就與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學開展社會工作專業“3+1”雙學位項目和“3+1+2本碩連讀”合作項目,該合作項目充分利用了學校的語言優勢,以社會熱點問題——人口老齡化為核心,選擇應用性強的社會工作專業并以全英文授課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為學校教育服務的出口奠定了良好的質量基礎。
(三)充分利用綜合優勢,拓寬教育服務提供方式
首先,可面向周邊國家發展技術培訓,擴大進修生的招生面。由于西安市高校主要通過留學生教育的境外消費出口方式,留學生教育重點以學歷生為主,非學歷生主要以語言生為主。可見,留學生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拓展空間,由于周邊國家(除日韓之外)均為發展中國家,對國內技術的提高有巨大需求,西安高校尤其是公辦高校可根據學科優勢發展技術培訓,擴大進修生的招生面。其次,現有的20個留學生教育機構可利用在開展留學生教育方面的經驗,增加網絡教育的投資,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發展遠程教育,拓展境外支付的渠道,其余高校可通過向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4所試點院校的學習,逐步在現代遠程教育中開拓國際教育市場,增加本校的教育服務提供方式。第三,不同類型的高校要利用自身優勢,與國外的高校加強校際聯系,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教育市場,與國外同類型、同行業、同專業群之間的高校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在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式等方面進行研究,通過資源共享,提高教育資源向國際教育市場的開放度,為面向國際生源開設分校園、在境外設立培訓機構和培訓公司奠定基礎。
(四)政府需調整相關法規和規章,彌補教育服務市場管理的空白
在新形勢、新常態下,我國教育部門要針對國際留學教育、國際遠程教育、國際合作辦學等方面的新變化對我國相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做出及時反映。
由于教育服務的出口具有涉外性,過多的從外交策略考慮和對高校留學生教育方面的干預會壓制高校的積極性,政府需理順與高校之間的關系,防止出現過度干預;政府可借鑒發達國家在留學生打工與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和完善來華留學生的打工與就業政策,吸引外國留學生來華留學;政府還需加強來華留學生數據庫管理,教育部門和西安市高校可共同建立校友數據庫,維護畢業后的留學生與母校和中國的良好關系;政府可設立專門機構,組織各高校人員定期到國外從事教育宣傳,提高中國教育服務和地方高校的知名度,促進高校對國際教育市場的開拓。
[1]林桂軍,任靚.開放型經濟視角下我國教育服務貿易發展戰略研究[J].國際貿易.2014(10):46-50.
[2]西安港:“一帶一路”戰略的連接點陜西開放型經濟的新引擎. http://www.sanqin.com/2014/ 1226/72728.shtml.
[3]程家福.來華留學生教育結構歷史研究(1950-2010)[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69-70.
[4]姚力虹.陜西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1-70.
西安市向周邊國家出口高等教育服務的優勢分析
■劉俊霞 西安翻譯學院
本文系西安翻譯學院博士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BK002)
10.3969/j.issn.1003-5559.2015.0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