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栩 暨南大學
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當一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達到一定水平后,服務業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維持就業擴大和改善民生的重點產業。保險業是金融服務業的重要內容。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任何行業或企業要想發展壯大,都必須具備全球性視野并制定相應的國際化經營策略,保險服務業也不例外。尤其隨著國內保險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中國本土保險公司要想做強做大就必須積極"走出去",積極開拓中國保險服務業的國際市場。從保險業的世界發展趨勢看,金融一體化和保險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中國保險服務業的海外經營的拓展,既反映了金融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要求。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步伐顯著加快,開放范圍逐漸擴大,已是保險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中國保險服務業的海外經營不僅是世界金融經濟一體化和保險服務業生存與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保險服務業追求規模經濟、適應國內企業跨國經營和分散保險業經營風險的現實需要。

表1 2005-2014年保險服務貿易統計(單位:億美元)
入世以來,我國保險服務行業成長迅速,基本維持年均30%的增幅,但出口增幅卻慢于保險業的行業增幅,并且增速逐漸放緩。從表1可見,保險服務海外出口額不斷增加,2014年我國保險業務出口額為46億美元,是2005年出口額的8倍,但近年來增速有所放緩,在10%左右,而且增速放緩速度小于進口,增速也高于我國保險業務進口增速。
從近3年數據來看,2012年保險服務出口額僅占服務業出口總 額 的 1.75%,2013年 達 到1.90%,僅僅增長了0.15個百分點。到2014年,保險業務出口額占服務業出口總額的2.48%,同比僅上升了0.5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我國保險服務出口總額雖有較大的上漲幅度,但規模十分有限,尤其占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且與保險業務進口之間存在明顯逆差,如2014年的逆差便高達179億美元。
目前我國參與跨國保險業務的企業,其服務對象主要以當地華人為主,銷售網絡也主要圍繞華人華僑鋪開。例如,中國信保是中國唯一承辦出口信用保險業務的政策性保險公司,其不僅在英國倫敦設有代表處,也向俄羅斯、巴西、南非和迪拜派駐了工作組,但其海外客戶以華人居多,職員也主要是當地華人,在華人群體中享有良好聲譽。然截止2014年底,該公司保費規模也僅為29.21億美元。
另外,我國保險公司多屬國有企業,母公司往往具備較強的實力,可以為海外子公司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扶持,使得保險公司在海外拓展業務時能在顧客心目中形成很高的商業信譽。然因中國保險企業跨國經營存在難以逾越的文化障礙,以及對市場信息掌握不夠充分,跨國經營的規模一般不大,導致保險服務市場開拓能力不強,海外市場擴展速度相對較慢。
截止2014年底,我國共有超過130家保險公司,其中中資壽險公司40家左右,其市場份額幾乎占到中國保險行業市場總額的95%,外資保險公司數量雖多,但市場份額卻僅為5%左右。從全球范圍看,中資保險公司的規模也不容小覷。截止目前,我國有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中國人保4家保險公司進入全球500強企業名單,且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還進入到全球15大保險公司之列。截止2014年底,中國保險公司總資產已超過1.3萬億美元,凈資產接近1500億美元。但目前我國保險行業的整體規模優勢依然不強,尤其是保監會關于中國保險機構海外投資規模不得超過當年末總資產的15%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保險企業海外經營的資本實力。
據新華網數據顯示,截止2014年中國保險境外投資金額為239.55億美元,雖然較2013年初增長了1.5倍,但是僅占中國保險業總資產的1.44%。另外,我國保險公司服務在國際競爭力也缺乏優勢。據中國質量協會最新測評結果顯示,我國保險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為74.5分,連續兩年保持下滑狀態。根據WTO Statistics database的TC數據顯示,我國TC指數為-0.71,美國為-0.58,日本為-0.61,英國為0.46,法國為 -0.09,德國 0.18,印度 -0.40。TC指數越大,說明國際競爭力越強,我國TC指數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小于發展中國家印度。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已成常態,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工程項目數量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如2014年,中資公司投資500億美元承建尼加拉瓜大運河、中國鐵建簽訂金額高達120億美元的尼日利亞鐵路承建合同、中泰簽署的高鐵合同金額高達106億美元、三峽公司投資80億美元開發俄羅斯水電、國家電網公司投資18億美元中標巴西特高壓輸電項目等十大海外工程涉及的行業領域越來越多,地域范圍更是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工程投資額日趨龐大。海外工程投資必然存在諸多風險,且投資數額越大風險越大,而且國際環境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如隨著敘利亞、也門等國家局勢的惡化,中資企業在相關國家承建的工程項目投資便存在巨大的風險。
對此,為我國海外工程提供保險服務成為中國保險服務企業的重要使命。然而,截止2014年,我國海外工程的投保率尚不足40%,且投保成本普遍較高。我國保險公司往往對風險承保比較謹慎,對海外工程投保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論證,并作出風險預估。如果項目工程比較大,許多保險公司甚至不敢接單,因此很多大項目需要由多個保險公司同時承單。目前國內各家保險公司都有自己的風險評估標準,所以任何一家保險公司在面對大保單的時候,都不清楚是不是有足夠的時間將它分保出去,甚至不清楚這張保單的承保條件會不會被其他保險公司認可。多個保險公司參與的保單,需要經過多次評估會和審核,這導致我國海外投資工程的投保偏少,成本大幅度上升。
2014年中國保監會將險資持有的房地產資產占總資產比例上調至30%,我國的保險投資一般多用于海外房地產業。如2013年7月,中國平安以2.6億英鎊(約合23.7億元人民幣)買下倫敦勞埃德大廈,是第一樁中國保險公司跨境的房地產收購。目前,中國人壽、太平人壽等多家國內保險企業齊赴倫敦開展房地產投資談判,海外的房地產市場預計將成為未來數年內中國險資機構在海外投資的熱點,來自中國保險行業的資金規模將超過150億美元。然而過多的投資于海外房地產,會偏離保險的本身業務。
目前,保險企業海外投資重視短期業績而相對忽視保險業務開拓的長遠戰略已經成為我國保險業務海外經營的發展瓶頸。保險公司的海外業務過度看重投資熱點,而忽略對保險公司原本核心業務的開發與拓展,導致資本大量集中在房地產等費保險業務,這導致保險業務在國際市場開拓不足,長期而言我國實際保險業務在國際市場將處于弱勢地位。
中國保險企業開展境外業務雖然很早,然而真正走出國門只是近年的事情,且海外投資主要以房產為主,故而在境外開展保險業務的經驗十分有限。因語言文化差異的存在和對市場信息掌握不充分,中國保險公司境外保險業務的市場導向性不強,尤其缺乏初期的市場開拓經驗。如在最近幾年跨國保險業兼并風潮中,國外保險企業紛紛將跨國并購作為保險業務出口的主要模式。但中國保險公司在開拓海外市場業務的時候,既不選擇與當地企業合資的方式,也不采用兼并和收購當地保險企業的方式,而往往采取獨資設置子公司或分支機構的形式。
例如,2014年底中國人壽保險在新加坡成立的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新加坡)有限公司”,雖然有助中資保險公司維持獨立股權,然在初期經營中因不熟悉本土市場情形會相應增加業務開發和市場開拓難度。同時,將國內模式簡單復制到國外的經營模式,導致海外保險業務創新力不足,難以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保險產品,無法貼近本土消費者的切身需求。
分保業務是保險公司將保單整體或部分擔保內容出售給其他保險公司的一種再保險,通過分保業務,保險公司可迅速回籠資金,分散風險。當前,發達國家的大型保險公司一般擁有暢通的全球分保渠道,尤其在跨國保險業務中,其通過分保業務生成的再保險關系可以有效降低跨國業務的經營風險,同時能為投保人提供更為安全的保險服務。然而,中國保險公司在海外經營中因風險評估標準不統一且與國際脫軌而難以獲得分保業務所需的首席承保人資格,故尚未建立起像西方保險公司那樣全球性分保渠道。
另外,中國保險服務的海外經營因自身管理經驗不足、費用開支過大、產品創新乏力和分保渠道不暢等原因,還存在成本較高和效益偏低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西亞和非洲多國局勢的動蕩,中國企業在相關國家的經營風險明顯增強,理賠率顯著上升,造成保險服務海外經營的效益整體偏低。
在保險服務業發展過程中,保險公司在為被保險人提供風險保障服務的同時,也在盡力避免自身的經營風險,其中最為有效的辦法便是開展分保業務。分保業務又稱再保險,是保險公司通過轉讓保險業務以降低或分散自身經營風險的有效途徑。尤其在涉及大數額保單業務時,保險公司有必要通過分保業務將部分風險轉移給其他保險公司。同時,保險公司處于維護自身財務穩定的需要,也需要通過分保業務維持自身經營資金的穩定。
當前,中國保險服務海外經營的主要任務在于為中國大型海外工程等投保,數額大,風險高。因而,中國保險公司在開展海外業務時,應當積極推進自身風險評估標準的統一化和國際化,以爭取世界范圍內的保險公司承認中國保險企業的首席承保人資格,推進海外經營保險公司的分保業務國際化,以分散海外保險業務開拓的經營風險,同時有效降低國內保險公司的海外經營成本。
當前,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對能源及原材料需求的劇增及高鐵等大型技術裝備的成熟,中國企業投資興建及中國政府援建的大型海外工程遍布世界各地,為中國大型海外工程投保成為國內保險企業海外經營和保障國內企業順利“走出去”的關鍵一環。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高鐵項目及其他大型工程在歐亞腹地的興建都亟需中國保險公司推進海外經營并提供投保服務。
鑒于中國保險服務海外經營中尚存在經驗不足、管理落后等問題,參與中國大型海外工程投保的保險公司可聯合國外保險公司,為相關工程項目共同投保,尤其是積極聯合大型海外工程所在國家的大型保險公司共同投保,在降低經營風險的同時,以有效提升保險業務質量。另外,為大型海外工程投保時,還可積極聯合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西方大型保險公司共同投保,在分散投保風險的同時,積極學習借鑒其國家化經營策略和管理服務經驗。
保險服務海外經營的開展,需要國內保險公司具備一支開展海外保險業務的復合型人才梯隊,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國內保險企業應當積極借鑒發達國家保險公司的人力資本管理經驗,構建合理的業務激勵與獎懲機制,優化企業內部的員工培訓機制,增強保險業的人才吸引力,防止保險業高層次人才的流失。同時,還要與高等院校密切合作,以校企協同或委托培養等模式培養保險服務出口亟需的專業人才,積極利用現有的海外分支機構或代辦處,定期委派、分批輪換國內員工到國外工作、學習。
另外,隨著中資保險保險公司海外業務的拓展和對市場信息的深入掌控,參與跨國經營的保險公司要充分利用相關國家的人才、技術、管理和資金優勢,立足目標市場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語言文化習慣等開發符合其消費需求的保險產品,抓住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機遇,積極采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不斷提高保險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中國保險行業的國際信譽,打造國際品牌業務和品牌企業。
目前,中國已有三家保險公司在境外上市,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0%的增速迅速壯大,目前已是全球第四大保險市場。在此背景下,鼓勵有實力、有能力的保險企業“走出去”的條件基本成熟。然而,保監會關于中資保險機構海外投資比例不得超過上年末總資產15%的限制卻制約了保險業海外投資規模的擴大,且相對有限的投資額度也被保險公司用來從事房產投資等非保險業務經營。對此,國家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放寬保險業海外投資的資金限制,出臺扶持保險業“走出去”保險服務海外經營的配套政策。
作為保險公司,尤其是有實力的保險公司,要高度重視海外市場的開拓,科學制定保險業務海外拓展的長期規劃,將有限的海外許可投資額盡量應用到本土保險業務的開拓中,推進海外投資結構的優化調整。尤其在海外市場開拓初期,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摒棄股權控制偏好,盡量采取合資、并購或兼并的方式,以減少初期資本投資量,并直接借用相關國家保險業務開展的現成機制。▲
[1]法律教育網.中資和外資保險公司發展情況[E].http://www.chinalawedu.com/new/21602a23217 aa2011/2011225wangyo145019.shtml.
[2]繳文超,羅曉娟.2015保險行業年度策略報告:保費增速預計為15%[E].http://insurance.hexun.com/2014-12-08/171198783.html.
[3]徐濤.保險機構境外投資余額不得超總資產15%[E].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2-10/23/c_123856546.htm.
[4]劉冬,薛嬌.險資掀海外投資買樓潮:海外可投項目更優質[E].http://money.163.com/15/0310/02/AKAHSVM600253B0H.html.
[5]張蘭.我國保險公司總資產超7.9萬億元[E].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yw/jryw/201309/t20130918_4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