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品華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因為有了語言,人類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教師的德育用語,按其功能可以分為三類:規范學生操行的“規范性用語”;評價學生操行的“評價性用語”;以及說明和論證道德規范或評價的“解釋性用語”。在這里我想談談自己作為一名小學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一點體會:
一、適時的英文評價,體現差異
1.指令、倡議;即Warning and Prohibition , Obligation, Advice etc. 通常用指令和禁令,直截了當向學生提出道德要求。其中,指令表達肯定性道德規則,規定必須如何行事。課堂上當學生不認真聽講或不按時完成作業時我會板著面孔對那些學生說,“You have to….”這時候學生會意識到他們做錯了,并通過改正或完成任務來表達他們對語言的理解。教師通常采用道德倡議對學生進行道德理想教育,激勵學生高尚的行為。在教學中我盡量運用激勵語言來鼓勵學生,如“Youd better….” “You are the best one. ”“Dont be shy.”etc,教師采用道德禁令對學生進行道德規則教育,約束學生的不規則行為。語言教學也要灌輸一點指令給學生,如“Dont do that.”“ You couldnt say in that way . Its not polite.”“You mustnt…”在教學中體現中西文化差異,并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感知。
二、合時的陳述教學,學會尊重
教師在乎日常的教學中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還要備學生。不同的學生按其個性及成長經歷應予以不同句式來表達對他的教育期待。在我的教學中也常運用“I wish…”“You should…”“You ought to…”“Why dont ?you…. Etc”,來表達我對他們的期望,希望。同樣,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到這些后多少會朝著你的期望,希望發展。無形中德育教育貫穿于教學。教師要注意面對學生盡可能少用語氣生硬的祈使句勸誡學生,而代之以比較委婉的方式。學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時也會學會尊重他人。
三、及時的疑問學習,懂得商量
學生具備較強理解力的前提之下,教師可以進一步軟化道德要求的語氣,如用商量和請求的方式規范和指導學生的行為。如“May I…?”“Will you…”“Would you…?”等,讓學生充分感受文明與道德,并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觀。總之,教師可以用多種語句向學生提出道德要求。讓學生在道德語言引導下健康成長。而且所學內容得到了良好運用,真是一舉兩得。在道德教育中,僅僅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或錯的、該做什么或不該做什么、好在哪里、在哪里是不夠的,還要向學生說明為什么對或錯、為什么該或不該、為什么好或不好。即Tell them the reason, and why?兒童不僅對自然充滿好奇心,對社會和人類自身的行為也充滿探究欲望。諸如為什么我受罰而他沒有,“那樣公平嗎?”這些問題需要教師向他們做出合理的解釋。解釋并不是簡單地“填塞”,而是同他們進行有關高尚道德的對話。當教師對學生說:“是的,你們都做了錯事。但他主動認錯,你卻說謊。罰你并不是因為你做錯別的事情,而是因為你說謊。”正是這種對話才使學生受到啟示,才使學生具有人的品性。在課堂教學中我也嘗試運用解釋性用語,Why I didnt criticize him,but you. Just because he is honest !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利用一切機會在教學中適當滲透德育教育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比如我在教學有關動物名詞的單元時,利用歌曲、故事、游戲等環節,不光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也讓學生感悟、增強了環保的意識。歌曲是小學生在學習中比較感興趣的一項內容,我把環境的內容滲透到英語歌曲中就可以一舉兩得了。如在唱“Spring”時,可以讓學生邊唱邊想象grass(小草),blue sky (藍天),wind (風),flower(花兒),bird(小鳥),讓學生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好。小學生喜歡聽故事,在教學中我選擇了比較有趣味,長度適當的故事,還準備了一些道具,然后配以生動的神情、活潑的語言和動作來講述整個故事。在講“Move house”這故事時,我講魚媽媽搬家時的語言透露出一種無奈和憤怒,從而喚醒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在這堂課中,操練環節是最枯燥乏味的一個環節,運用游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單調的練習變得生動。在鞏固動物單詞時,我讓學生模仿動物的動作和叫聲,讓其他學生猜并提醒學生們要保護動物。這樣既鞏固了英語知識,又可以使學生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教師為學生樹立的所有道德榜樣中,教師自身的行為在示范對學生最具感染力。因此,學校德育特別強調教師在言行舉止上起道德表率作用。為了實現教師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我校特別重視教師的品德修養和師德建設。筆者作為其中一分子,在點滴上嚴格要求自己。規范課堂用語,與學生平等,并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