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芬
在很多老師的觀念中,作業最根本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或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已學知識。但是,從“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終身發展”這一角度來看,這樣的目標就定得有些低了。好的作業不僅能引導學生“回頭看”,反觀當日所學內容,鞏固當日所學,還要能引領學生“向前看”,讓他們借助作業和當日所學內容獲得發展。
一、遷移寫法,致力語言文字的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因此,我們語文老師在設計作業時,也應緊扣這一目標,放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黃河的主人》一課,直接描寫艄公的筆墨極少,卻濃墨重彩寫黃河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險惡氣勢,羊皮筏子的又小又輕以及乘客們的談笑風生,通過這樣的側面描寫襯托艄公的技藝高超、膽大心細等品格,這樣一種體現人物特點及品格的方法是非常巧妙,非常獨特的。我設計了這樣一條作業:用上今天所學的側面烘托的方法寫出你熟悉的一個人(馬路邊執勤的大媽、學校保安……)的特點或品格。
另外,還可以布置學生寫寫學習小感悟,寫寫由文本的空白處展開的想象等等。郭沫若曾說過:“應該時常練習寫作,寫多了寫久了,自然也就會巧起來,好起來。”而如果我們老師平時做個有心人,善于捕捉這些寫作點,設計作業時引導學生及時遷移運用,這樣才能真正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二、輻射生活,搭建語文實踐的平臺
“生活處處有語文,處處留心皆學問”,蘇教版教材在這一方面尤其重視,幾乎每個單元練習的第一部分都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所以,我們作為語文老師,更應該引導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運用到生活中,使語文教育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春聯》這篇課文通過具體例子,介紹了春聯“對仗、有聲律美、表達美好祝愿、充滿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的特點,課文最后一節這樣寫道:“人們常說‘開卷有益,其實讀讀春聯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我把這種“很好的學習”提升為“感受并熱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周末我設計了這樣的一道作業:“請同學們帶上拍攝工具,拍一拍左鄰右舍門上的春聯,結合課上學到的有關春聯特點的知識,為你認為最好的一副春聯寫一段推薦詞,準備當眾推薦。”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興致勃勃地在“千門萬戶”間穿梭,拍攝了大量的照片,大部分學生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春聯的照片沖印出來,寫了精彩的推薦詞。這項作業不僅讓學生鞏固了課堂上學到的關于春聯特點的知識,在集體交流中賞析了大量精彩的春聯,還讓知識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讓他們向生活學語文,在課文學習與生活經歷中受到文化浸潤。這項作業也產生了一些附加價值——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意識,還培養了一些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我認為,這項作業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三、延伸課外,打開經典閱讀的窗口
閱讀經典可以增強個人的生命體悟能力,讓靈魂變得豐盈不孤。俗話說:“經典常讀啟智,紅歌常唱勵志,故事常講明理,箴言常傳警世”。經典常讀能夠洗滌人的理念和心靈,提升人的學養和品位。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立足課內,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去觸摸經典,閱讀經典。
《普羅米修斯盜火》這篇課文取材于古希臘神話,在布置作業時,我把眼界放遠,把作業定位為“打開學生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神話故事的窗口”。我是這樣設計的:“請同學們寫一個片斷,談一談你讀了這個故事后,覺得宙斯是個怎樣的神?他和中國神話中的神(例如如來佛祖、觀音菩薩)有什么不同?”要做好這個作業,學生一方面要再次“回到”課文中去,閱讀描寫主神宙斯的語句,感受希臘神話中“神”身上的“人味兒”;另一方面,學生還要搜索并閱讀中國神話故事,感受到中國神話中的神“至高無上,不食人間煙火,幾近完美”的形象特點。這項作業不僅達成了引導閱讀、引導感受中西方神話差異的作用,還產生了不小的“附加價值”——培養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促進作用。
教學是讓學生會學的藝術,作為教學的一部分,作業也應承擔“讓學生會學”的責任,所以它不能僅僅滿足于檢測已學知識是否掌握,還應關注長遠,指向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語文素養的形成,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