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詮
近來,“什么是好的課堂”成為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這無疑是課程改革深化期突出的表征之一。
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重要領域。文獻顯示,新課改以來,對課堂教學的討論有兩個高漲期。第一個高漲期是2006年-2008年。第二個高漲期是2010年至今。第一個高漲期,處在課程改革的實驗階段,時值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課改從第一輪漸次過渡到第二輪。它顯示了課程改革實驗正進一步從理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第二個高漲期,方興未艾,我們甚至可以說,已勾勒出課程改革從實驗走向深化的基本風貌。單從文獻看,課程改革15年以來,后5年討論課堂教學的文章大約是前5年的3倍。孟子云:“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和“主要任務”。課堂是育人最主要的時空陣地。“課改”必須要體現于“改課”,見效于“改課”,用文件的話說就是要“使新課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實到課堂教學中”。
一節好課的標準是什么?人們給予了各式各樣的回答。這些回答,大致可分為三類:偏于修辭的,如“扎實”“充實”,“新、趣、活、實”等等;偏于技術的,如基于要素分割策略或行為分析策略;偏于理論的,如基于建構主義主張的,諸如“主體性”、“生成性”、“互動性”、“反思性”等各項要求。總的來說,不同的表達都可以相互參照、相互補益。筆者這里也試圖給出一個易于理解同時又具有解釋力的表達,即:好的課堂就是說全說好一句話。
要說全說好一句話,必得是主謂賓齊備,否則即為“病句”,那么這節課就是出了問題的,甚至是不好的課。
先說賓語,賓語表示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應該是真實的,這不僅是指沒有錯誤,更是指符合學生心智發展水平;應該是有用的,比較好地考慮到課程內容的社會維度,是學生值得學習的;應該是美善的,比較好地考慮到課程內容的學生維度,指向促進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樣看來,賓語不只是客觀的知識,而具有了更加豐富的課程意蘊。
次說謂語。謂語表示認知的過程和狀態。基本要求是,教師能夠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動詞。但這還不夠,課堂是情境性的,謂語動詞應是實踐性的。課堂教學是生成的過程,預設是朝向生成的,而不是相反。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主動建構的。灌輸的教學,實際上只有賓語而沒有謂語。“灌輸灌輸,一灌就輸”。輸掉的不僅是謂語,賓語也會因此坍塌為殘垣斷壁。反過來說,好的謂語必然能夠賦予賓語豐富的內涵和價值。
最后說主語。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不是課堂的過客;是學習的主體,不是學習的仆役。學生的學習是生命存在的特定狀態、行為和方式,是生命打開的過程;它自成目的,是自我的建立與生成、認識與呈現。濃厚興趣這一內在需求動力,所引發的自主朝向謂語和賓語的深厚的“知情意”,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表征。如果順著學生是為了學習、學習是為了分數的應試教育邏輯,那么,主語實際上是虛位的,從而被作為手段和工具異化為條件狀語。這樣沒有主語的句子,謂語必然是殘廢的,賓語也必然是殘缺的。
當然,要成就這樣的主謂賓,離不開好的狀語成分。課堂遠不只是外在于學生的處所狀語,更是課程資源、課程組織和學生學習機會與發展機會的創生性結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學生生命時空的塑造。學生,連同他所施的謂語、所致的賓語,寓于其中。這個“其中”,就是充盈著迷人教育性的課堂。
有人問臺灣師范大學張春興教授:“你是教數學的老師嗎?”教授說:“我不是教數學的老師, 我是教學生學好數學的老師。”“學生學好數學”,就是一句全的句子,同時也是一句好的句子。好的意味,就在他否定再肯定的妙答之中。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中國教育報》)